戰國晚期的呂不韋,是壹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商人。他由商入政,扶立國君,進入政治高層。執政時曾攻取周、趙、衛的土地,立三川、太原、東郡,對秦王政兼並六國的事業有重大貢獻。後因嫪毐集團叛亂事受牽連,被免除相邦職務,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復命讓其舉家遷蜀,呂不韋擔心被誅殺,於是飲鴆自盡。他誌向宏大,主編《呂氏春秋》,留下了“壹字千金”的典故。
《呂氏春秋》,又稱《呂覽》,是在秦國相邦呂不韋的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壹部古代類百科全書似的傳世巨著。它是中國歷史上第壹部有組織按計劃編寫的文集,上應天時,中察人情,下觀地利,以道家思想為基調,堅持無為而治的行為準則,用儒家倫理定位價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觀念、名家的思辨邏輯、法家的治國技巧,加上兵家的權謀變化和農家的地利追求,形成壹套完整的國家治理學說。《呂氏春秋》以道為主融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體現了道家的優點與特色。呂不韋借門客之手撰寫《呂氏春秋》,雖主要靠借他人之光提高其形象,但在文化事業上確實是做了件大好事,功不可沒。呂不韋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稱之為《呂氏春秋》。 “刻舟求劍”的故事就出自《呂氏春秋·察今》。
《呂氏春秋》保存著先秦各家各派的不同學說,還記載了不少古史舊聞、古人遺語、古籍佚文及壹些古代科學知識,其中不少內容是其他書中所沒有的。
《呂氏春秋》作為特定時代的作品,具有壹定的史料價值。然而,啟迪智慧,今人很少會提到《呂氏春秋》。實際上,正如文首所言,《呂氏春秋》集眾人之長,蘊含著中華古典文明時期,中國人的崇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