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前期成長的大師、名家,多有其家學淵源。
梁啟超的祖父梁維清是秀才,四五歲時,祖父就給他講授《四傑出人才成長的書》、《春秋》、《詩經》。6歲時梁啟超讀完了“五經”。在少年時代,梁啟超就能背誦《史記》、《綱鑒易知錄》中的很多文章。
余嘉錫的父親是清光緒二年進士,官於河南商丘。嘉錫出生於父親任所,自幼稟受庭訓,立誌著述,十四歲作《孔子弟子年表》,十五歲註《吳越春秋》。
湯用彤的父親湯霖是光緒十五年進士。
張岱年的父親張濂是光緒進士,授職翰林院編修。
李叔同父親李筱樓是同治四年進士,當過吏部主事。
徐誌摩是世家子弟,沈鈞儒是徐誌摩的表叔,金庸是徐誌摩的姑表弟,瓊瑤是徐誌摩的表外甥女。
胡小石的父親胡季石出於清末著名學者劉熙載門下,家學甚厚。
趙樸初的五世祖趙畇34歲中進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曾任國史館編修,實錄館總裁,廣州、潮州知府等職,清帝光緒禦賜匾額“四代翰林”耀其門庭。趙樸初的父親趙煒如曾受教於大儒嚴復,善詩詞書畫、聞名鄉裏。範敬宜的父親範承達是上海交大的畢業生,與鄒韜奮是同班同學,母親蔡佩秋出身書香門第,曾師從章太炎、吳梅。
葉嘉瑩的父親葉廷元,幼承家學,熟讀古籍,工於書法,早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英文系。葉嘉瑩3、4歲時,父母就開始教她背誦古詩,認識漢字。她常聽伯父與父親吟誦和談講詩歌,引發對詩歌的濃厚興趣,常讀《唐詩三百首》並吟誦。
錢仲聯的祖父錢振倫是道光十八年(1838)二甲進士,與三甲進士曾國藩為同年,是晚清著名駢文家。父親錢滮,曾與錢玄同跟隨錢恂(錢先生之堂伯父)留學日本。
李賦寧的李儀祉曾留學德國,是近代中國著名的水利專家,曾主持治理黃河、揚子江,主辦導淮和陜西涇惠、洛惠-渭惠等灌溉工程,功勛卓著。
遊國恩的族祖遊東升是清順治年間進士,祖父遊士楨是前清秀才。他三歲時,祖父就教他識字。在祖父長達7年的嚴格管教下,熟讀了經、史、子類和《古文辭類纂》等書,許多篇章都背得爛熟。
程千帆的曾祖父程霖壽、伯祖父程頌藩、叔祖父程頌萬都有著作。他曾短期進過武昌聖約瑟中學附屬小學和漢口振華中學,但大部分時間是隨其堂伯父程君碩先生學習,讀的經典有《論語》、《孟子》、《詩經》、《左傳》、《禮記》、《文選》、《古文辭類纂》、《經史百家雜鈔》、《資治通鑒》等。
這些大師、名家,自幼接受了父親、母親或祖父、外祖父的教育:
劉師培在母親李汝諼的教授下,他8歲開始學《周易》辨卦,12歲讀完四書五經。
鄒韜奮剛滿6歲的時候,便由父親“發蒙”,讀“三字經”。
朱光潛少年在父親的督促下讀私塾,15 歲上孔城高小(在今孔城鎮桐鄉書院內),半年後升入桐城中學。
呂思勉八歲時母親開始給他講解《綱鑒正史約編》。他的父親又給他講授顧炎武的《日知錄》、趙翼的《二十二史劄記》。
朱東潤五歲時觀《三國演義》繡像,父親為之講解,從父識字始。
周壹良八歲在天津入家塾讀書,總***十年。首先是讀《孝經》,接著是《論語》,《孟子》,《詩經》、《禮記》、《左傳》、《古文辭類纂》等,絕大部分所讀皆能成誦。
張舜徽自七歲發蒙,其父以王筠的《文字蒙求》為課本,稍長即讀段玉裁的《說文解字註》,王筠的《說文解字句讀》。
竺可楨從2歲開始認字,在家庭的影響下,他從小就在私塾裏讀書。
楊振寧4歲時母親開始教他認字,1年多的時間教了他3千個字。
茅以升3歲時接受母親的啟蒙教育。
繆鉞八歲時從外祖父鄒蘅衫公讀《論語》、《孟子》。
錢學森的父親錢均夫博學多才,母親章蘭娟開朗賢惠。還不到上學讀書的年齡,母親就在家中教他讀書、識字,3歲已能背誦上百首唐詩、宋詞。
這就是二十世紀前期人才成長的的家學淵源。那時的 社會 ,可說是“藏智於民”,許多家庭是文化世家,有深厚的學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