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宋元時期的音樂著作

宋元時期的音樂著作

宋代流行的詞曲音樂,有《白石道人歌曲》與《詞源》傳世。

姜夔(約1155—1230),字堯章,號白石道人。是南宋著名詞人和音樂家。著《白石道人歌曲》六卷,其中配有曲譜的,計有琴曲壹首、《越九歌》十首、詞調十七首。《越九歌》用律呂字譜記寫,詞調用燕樂字譜記寫。詞調中,《玉梅令》為範成大作曲,《醉吟商小品》、《霓裳中序第壹》是按舊譜填詞,其余都是姜夔的創作。這些作品都是現存宋詞音樂的珍貴資料。它在詞曲結合和曲調的結構、旋律、調式轉換等方面都有所創新。曲譜使用十個燕樂譜字,另有七個附加於譜字之間的節奏符號。多依燕樂二十八調系統標記宮調,也有采用傳統古樂調的。曲調主要運用古音階體系,也兼用新音階和燕樂音階。自清代以來,不少學者對此樂譜作過考釋和譯解。

南宋詞人張炎(1248—1320前後),對詞樂頗有研究。其高祖輩是姜夔的好友,其父張樞通曉詞樂,著有《寄閑集》。張炎曾問學於當時琴家楊纘、毛敏仲等人。晚年著《詞源》壹書(有錢良佑1317年序)。該書分上下卷,列出三十個條目論述詞樂和詞文學,如“音譜”、“拍眼”條對法曲、大曲及詞樂中的慢曲、引、近的節奏和唱法有所論述;在“謳曲旨要”中對演唱時的發音咬字提出要求;在“結聲正訛”中列舉了六種犯調(轉調)實例;“管色應指字譜”對照了當時所用俗字譜符號與工尺譜符號,並記錄了大住、小住、掣、折等表達節拍變化的符號。書中還對照排列了八十四調所用雅樂調名、燕樂調名和俗字譜符號。此書對研究宋詞音樂,宋元以來宮調系統和記譜法的變遷都有重要參考價值。

宋末元初陳元靚編《事林廣記》的“管色指法”,記述了當時流傳的官笛、羌笛、夏笛、小孤笛、鷓鴣、扈聖、七星、橫簫、豎簫等九種吹奏樂器的按孔方法,每音的俗字譜與工尺譜。所用譜字與《詞源》所記大體相同。近代山西五臺山寺院管樂譜(有1926年張汝琳抄本),仍用這種譜式記寫,可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