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俗語:“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究竟是什麽意思?有依據嗎?

俗語:“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究竟是什麽意思?有依據嗎?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中國有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歷史,從以前老壹輩的人他們從自己的生活中所取得的經驗,為了便於後代防止步入後塵,他們會將這些經驗編造成壹句俗語,或者是順口溜為了能夠廣為流傳。

有壹些隨著時代的發展被證實毫無依據自然就被社會所淘汰,過去農村人壹般都是從古代的壹書或者是各種古籍中所得。

他們也會根據書中所指的內容照做。

而我國目前屬於壹個老齡化人口比較嚴重的國家,我國的老年人群體占比非常嚴重,導致了中國勞動力也缺少。

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壹個老人,大家都說老小孩,現在的老人就是壹個小孩子。

家中如果有壹個老人,就好比家裏有壹個小孩壹樣。

過去農村人最愛俗語,他們經常能從俗語中得到自己生活中的經驗,今天來分析壹下農村的這壹句俗語,到底是否存在著壹定的道理?過去偉大的詩人他們也會經常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為什麽不聽老人的話,只將會發生吃虧的事情呢?今天來看壹下為什麽?人們常說老人是壹條龍,向著誰家誰就會窮。

壹、老人是條龍

首先來分析壹下前半句為什麽會將老人比喻成龍,許多人都知道在古代龍都是用來形容皇帝,龍是壹種地位的象征。

所以龍在人們的心中是壹種褒義詞,這就表示了對於老人的贊美。

尤其是古時候,我那個時候大部分人生活條件不好,很少有人能夠活到七八十歲,那個時候許多家庭條件不好的人可能年紀輕輕就去世了。

如果家裏有壹名高齡老人就說明這個家是有福氣的,說明這家的條件也不錯。

而過去大部分人的平均壽命,基本上都在四五十歲,很少有人能夠超過五十歲以上的人,所以在古代超過五十歲以上的人就被稱為高齡老人。

所以才有了古稀之年,因為那個時候對於七十歲以上的老人更是缺少,所以才稱七十歲以上的老人為古稀之年。

而且在很早之前的漢朝曾經還出過壹條法律法規,就是關於對於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如果他們犯法將不進行逮捕。

這條法律專門為70歲以上的老人所設立,可能許多人都覺得為什麽對於老人有這麽特殊的照顧?就是因為這壹條法律的出現,導致坊間曾經壹度傳出老人都是龍的化身,而在過去龍又是壹種地位極高的象征。

二、向誰誰家窮

大家都知道皇上壹言九鼎皇上是天子,他們被認為是龍的後代,而老人可以與龍並稱,這地位壹目了然。

那為什麽明明老人的地位極高,為何又出現這句話的後半句為什麽要向著誰家誰就窮呢?大家都知道我國壹直以孝道為先,而且壹直講究的是要尊老愛幼對於長輩壹定是尊重,不管長輩提出的什麽無理要求。

基本上晚輩都會按照長輩的所指去完成。

在過去老人基本上在家裏都有著極高的地位,他們所說的話語就像皇帝的命令壹樣,無人敢反抗。

而過去老人也會出現隔代親的情況,大部分老人都特別偏愛自己的孫子。

基本上過去也是將孩子交給老人去帶,這樣老人就會出現種非常偏心的現象。

壹般老人帶孩子,都是非常的寵愛,對於孩子的要求,盡量都是滿足,他們對於孩子也不舍得動輒打罵,凡是孩子提出的所有要求他們都會盡力的去滿足,時間壹久。

自然就會造成許多的孩子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

大家都知道這樣的教育對於孩子存在很大的錯誤,這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壹般在這種環境下成長出來的孩子大部分都是巨嬰,他們無法脫離父母的懷抱。

這種孩子長大之後,他們習慣於從小依賴於家庭,缺乏自我動手的能力,他們不能夠獨立生活壹定是要仰仗家庭,這樣他們遲早有壹天會掏空自己的家底。

這樣長大的孩子只會變相地去啃老,直到將所有的家底都啃完為止。

總結:

所以這才有了為什麽家裏有壹個老人會越來越窮,主要是指老人對於孩子的教育。

這句話仍然適用於現在許多的老人,對於孩子基本上都是溺愛。

所以大家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盡量要避免這種情況,壹定要讓孩子擁有能夠獨立生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