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膽汁膽汁是膽囊所貯藏的精汁,受肝之余氣而成,可排泄下行,註入腸中,有助於飲食物的消化,是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得以正常進行的重要條件 。西醫·膽汁膽汁是由肝細胞不斷生成的具有苦味的有色液汁。生成後由肝管排出,經總膽管流入十二指腸,在非消化期間,膽汁由肝管流入膽囊而貯存,當消化時再由膽囊排出經總膽管而流至十二指腸。膽汁為壹種較濃的、具苦味的有色(顏色取決於膽色素的多少)汁液,正常人24小時內分泌量為300~700毫升。從肝臟初期分泌的膽汁稱肝膽汁,呈金黃色或黃褐色,固體物含量較少,比重接近1.009,弱堿性(pH7.4)。膽汁成分復雜,除水外,還有膽色素、膽鹽、膽固醇、脂肪酸、卵磷脂及血漿中所有的無機鹽等。肝膽汁進入膽囊後,其中水、鹽和其他壹些成分不斷被膽囊吸收,從而使膽汁濃縮,成膽囊膽汁,比重約1.032左右,並由於碳酸氫鹽重新被吸收而呈弱酸性(pH6.8)。膽囊膽汁雖被濃縮,但仍與血液保持等滲,因為氯離子和碳酸氫離子相應減少。膽汁成分非常復雜(表),除水外,還有膽色素、膽鹽、膽固醇、脂肪酸,卵磷脂及血漿中的所有無機物。膽囊膽汁和肝膽汁的成分也有很大差別,除氯離子和碳酸氫離子外,膽囊膽汁中的電解質濃度顯著高於肝膽汁,膽酸、脂類和膽固醇也高於肝膽汁。肝膽汁中也含有280~410毫克/100毫升蛋白質,主要為血漿蛋白及少量粘蛋白。它和胰液、腸液壹起對小腸內的食糜進行化學性消化。膽汁組成膽鹽膽酸的牛磺酸結合物,在膽汁和腸內容物的pH6.0~7.7下為負離子,常以鹽的形式存在。形成甘氨膽酸鈉,牛磺膽酸鈉。人體每天約有20~30克膽鹽由肝分泌出來,而隨糞便排出僅0.5~0.7克。95%以上膽鹽在小腸吸收。3~4%進入結腸被細菌分解。膽紅素(bilirubinin)為人和動物膽汁的主要色素。氧化成膽綠素,如鳥糞中即此。使肝膽汁呈金黃色,無消化機能。為網狀內皮系統分解血紅蛋白卟
詳見百科詞條:膽汁 [ 最後修訂於2015/11/20 23:24:15 ***1470字 ] 以下結果自動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現與主題不相關的內容,請自行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