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三國中冀州城是城市名嗎?

三國中冀州城是城市名嗎?

目前的河北省冀州市

冀州

冀州

冀州乃九州之首

<<繹史.黃帝紀>>:"自神農以上有大九州,柱州,迎州,神州之等,黃帝以來,德不及遠,惟於神州之內分為九州,黃帝受命,風後受圖,割地布九州,置十二國."神農及以前轄有大九州----與神州等同的州,分別是神州,迎州,戎州,合州,冀州,柱州,玄州,鹹州,揚州.從<<山海經>>來看,大九州之說有壹定的道理.中國先民早就分布到世界各地,以北亞,東南亞,太平洋諸島和美洲為最多.從考古發現來看,細石核的年代以華北最早,西伯利亞,日本,北美西部細石核絕對年代依次遞減,是華北人遷移的路線.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中國先民的把中國文化傳播到海外,體現在文物,語言,民俗上,有領人信服的證據,只是多數次人對此缺乏專業知識,但不應妄稱不可信.即使不是直接管理大九州,中國先民在太昊,神農時代向外遷移,其足跡達到世界許多地方也是事實.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先列中國名山大川......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以為儒者所謂中國者,於天下乃八十壹分居其壹分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壹般認為中國古代以中國為天下,並不是事實.中國僅是天下的八十壹分之壹或九分之壹.古人知道世界很大,所以者有大九州的說法.有人說赤縣神州得名於炎帝神農.<<山海經>>的<<五藏山經>>,<<海內經>>與神州的範圍大致相當,<<海外經>>,<<大荒經>>遠及海外.<<淮南子.地形>>所列九州相當於大九州,其它地方談到九州是赤縣神州.

<<禹貢>>九州為: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爾雅.釋地>>無青州,梁州,有幽州,晉州.<<周禮.夏官.職方氏>>無徐州,梁州,有幽州,並州.這種分歧可能與"十二州"的合並有關.後世史,地著作多以<<禹貢>>九州為準.

上古時代因地跨黃河,今轄區分屬冀、兗二州。饒、昌、武城、武羅均系境內主要封邑方國。春秋時期多歸晉 國。戰國時代為燕、趙之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壹中國後屬鉅鹿郡。漢代屬冀州刺史部,先後設有廣川國、信都國和安平國,今轄縣市區多為此時建置。三國時系魏國冀州域,冀州治自鄴始移信都,境內分屬安平、博陵、渤海三郡。晉代仍為冀州所轄。隋時,南部屬冀州,北部屬公元596年所置深州。唐代屬河北道。宋初冀州屬河北東路,深州屬河北西路。元初,觀州治所移至縣城(今景縣城),並於公元1265年復稱景州。此後直至明、清,先後為中書省、京師、直隸省所轄,境內仍由冀、深、景三州分領。

冀州今天為河北省衡水地區冀州市(我的家鄉)

河北省冀州市概況:

冀州市隸屬河北省衡水市,地處華北平原腹地,北距首都300公裏,西距省會石家莊110公裏,轄區總面積918平方公裏,東與棗強縣(衡水)為鄰,南與南宮市、新河縣(邢臺)接壤,西與寧晉縣(邢臺)、辛集市(石家莊)相連,北隔衡水湖與桃城區(衡水)相望。轄11個鄉鎮,412個村,總人口37萬人。全境東南部和西北部稍高,東北部較低,海拔高度為21.5至26.5米,地勢較為平坦,土壤質地適中,土層深厚。市區北郊有北方稀有的平原淡水湖,總面積75平方公裏,已被河北省批準為省級濕地保護區。冀州市處於北半球暖溫帶地區,大陸季風氣候特點顯著,春季幹燥多風,夏季暖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冷少雪,寒旱同期,雨熱同季,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宜於作物生長。年平均氣溫12.7℃,最冷月為壹月份,平均氣溫-4.2℃,最熱月為7月份,平均氣溫27.1℃,年降水量平均510.3毫米,歷年平均光照時數為2571.2小時,無霜期平均為192天。

自然環境

[土地資源]冀州是古黃河、漳河、滹沱河等水流沖積而成的低窪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質地比較適中。沙壤質和輕壤質土壤占總土種的85.3%,是糧食、棉花生長發育較理想的土壤,中壤質土壤占總土種的14.7%,適宜種植糧食作物。耕地面積較大,土壤類型較多,有利於發展多種經營。地勢平坦,有利於提高農田基本建設和機械化水平。部分土壤土體結構不良,母質含鹽堿量較高。

行政區劃

冀州市轄7個鎮、4個鄉:冀州鎮、魏屯鎮、官道李鎮、南午村鎮、周村鎮、碼頭李鎮、西王鎮、門莊鄉、徐家莊鄉、北漳淮鄉、小寨鄉。

[氣候]冀州屬於暖溫帶半幹旱地區,大陸季風氣候顯著,春季幹燥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冷少雪,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寒旱同期,雨熱同季,光熱資源比較豐富。氣候資源有利於作物生長,但由於大陸季風氣候影響,大風低溫幹旱等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也有壹定影響。

[水資源]冀州市因受西部太行山影響,大陸性氣候明顯,屬半幹旱季風氣候區,境內地上水資源主要由大氣降水,外來客水,石津渠水三部分組成。地表水產生多集中在7月下旬、8月上旬。每平方公裏多年平均為2.3萬立方米,分布均衡。地下水從上到下分為淺水層、鹹水、深層淡水三種。冀州市地表水可利用水資源為5243萬立方米,地下水可利用資源為700萬立方米,合計為5943萬立方米。水資源屬於比較缺乏狀態,解決水資源不足的著眼點在於:科學用水,節約用水;攔洪蓄水,引客水;待大型跨流域南水北調工程實現之後,水資源缺乏問題可以得到徹底解決。

[地熱資源]冀州市有四處地勢異常地段,均與斷層構造,基巖形態有密切關系,多分布於凸起上。1.徐莊、堤裏王壹帶,適於利用松散蓋層中的中低溫熱水。2.傅官至衡水北沼壹帶,松散蓋層可得中低溫水,基巖中可得巖溶裂隙高溫熱水,礦化度低,水量大,水頭高。3.西王莊、門莊壹帶,松散蓋層可得中低溫熱水。4.李瓦窯至棗強張秀屯壹帶,松散蓋層中可得中低溫熱水,基巖中可得中高溫熱水。

冀州市之名淵源於古冀州。據《尚書·禹貢》記載,大禹治水後,劃華夏為“九州”,冀為“九州之首”。漢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始於此置信都縣和信都郡,隸冀州。三國時期,魏文帝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冀州州治移至信都,安平郡亦治信都,信都成為州、郡、縣三級治所,從此冀州與今冀州市開始聯系起來。明洪武二年(1369年),廢信都縣,歸冀州直轄,屬真定府。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改冀州為冀縣。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冀縣改屬冀南區五專區。1946年2月,正式命名“冀縣人民政府”。1993年9月22日,冀縣撤縣建市,定名為冀州市。

冀州的歷史沿革

冀州歷史悠久,它的歷史變遷,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現依據歷史資料分上古冀州、信都冀州、直隸冀州、近現代冀州四個時段,對冀州的歷史沿革作概略介紹,為了解冀州歷史文化提供參考。

壹、上古冀州

  九州的說法, 名稱不壹, 在《禹貢》、《爾雅》、《周禮》等多部古籍記載中,有夏制、殷制、周制三種說法:

壹、《尚書·禹貢》記載的九州是:冀、豫、雍、揚、兗、徐、梁、青、荊;

二、《爾雅·釋地》中所載九州是冀、豫、雍、揚、兗、徐、幽、營、荊,相對於《尚書·禹貢》的說法,增加了幽州和營州,而沒有了青州和梁州;

三、《周禮·職方》記載的九州是冀、豫、雍、揚、兗、幽、並、青、荊,相對於《尚書·禹貢》的說法,增加了幽州和並州,而沒有了徐州和梁州。另外《尚書·堯典》還有十二州的記載,稱虞舜曾就禹所劃的九州,又劃出幽、並、營三州,合為十二州。無論是哪種說法,冀州都在其內,且列首位,可見冀州在上古時期的影響。

夏、商、周 上古三代的九州,影響深遠,凝結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情結。據傳夏朝(約前21世紀-前16世紀)和商朝 (約前16世紀-前1066年) 及西周(約前1066年-前771年)均沿襲了上古九州的劃分。

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北方戎狄縱橫河北,現冀州市境曾屬白狄的鮮虞國。公元前489年,鮮虞國為晉所滅。現冀州市境為晉國的東陽地區。戰國時期,公元前295年,現冀州市境改屬趙國。

先秦時期,州只是傳說中的地方行政區劃制度,實際上並不存在,州作為地方行政區單位是從漢代開始的。

秦朝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壹中國,實行郡、縣兩級制,劃天下為三十六郡。現冀州市境屬巨鹿郡。

二、信都冀州

西漢至宋代,冀州的治所大多設在信都(今冀州市舊城),所以將這壹階段稱之為“信都冀州”。

西漢 西漢初實行的是郡(國)、縣兩級制;後改為州、郡(國)、縣三級制。

高帝六年(公元201年),設置信都郡(地區級),治所設在信都,即現在冀州市的舊城。信都郡下設信都縣等諸縣,其中現冀州市境內設置了四個縣,即:信都縣(今冀州舊城) 、 扶柳縣(今小寨鄉扶柳城壹帶)、昌成縣(今碼頭李鎮南顧城村壹帶)、辟陽縣(今安興村壹帶)。信都郡和信都縣兩級治所都在冀州市舊城。

高後六年(前182年),高後封趙王張耳之孫(劉邦長女魯元公主之子)張侈為信都侯,將信都郡改為信都國,治所仍在信都(現冀州市舊城),所轄區域沒有變化。在現冀州市境內仍設置四個縣,即:信都縣(今冀州市舊城)、扶柳縣(今冀州市扶柳城)、辟陽縣(今冀州市安興壹帶)、昌成縣(今冀州市南顧城)。

公元前155年,漢景帝封自己的八兒子彭祖在信都為廣川王,改信都國為廣川國。廣川國的治所、所轄區域和現冀州市境內設置的四縣都沒有變化。

武帝五年(公元前106年)開始設州,實行州、郡(國)、縣三級制。將全國劃分為冀州等諸州(相當於今省級,也稱刺史部。當時,州作為監察機構巡行,無固定治所),冀州下轄魏、清河、巨鹿、常山四郡和廣川、趙、廣平、河間、中山、真定六國(郡、國屬於地區級)。廣川國治所在信都(現在的冀州舊城),領縣十七,即信都、辟陽、扶柳、昌成、下博、桃、觀津、東鄉、 、歷、高堤、平堤、武邑、廣川、南宮、東昌、西梁。在現冀州市境內仍設置四個縣, 即: 信都縣(今冀州市舊城)、扶柳縣(今冀州市扶柳城)、辟陽縣(今冀州市安興壹帶)、昌成縣(今冀州市南顧城)。

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廣川國改稱信都國。信都國仍屬於冀州,信都國所轄區域與原廣川國相比沒有變化,且現冀州市境內設置的四縣也沒有變動,信都國和信都縣的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市舊城)。

新朝 行政區劃與西漢相同,實行州、郡、縣三級制。公元9年把信都國改稱新博,把信都縣改稱新博亭,治所都在信都(今冀州舊城)。新博仍屬冀州,在現冀州市境內設置四個縣,即:扶柳縣(今冀州市扶柳城)、昌成縣(今冀州市南顧城)、樂信縣(今冀州市安興壹帶)和新博亭(今冀州市舊城)。

東漢 東漢王朝,實行州、郡(國)、縣三級制,東漢初,州仍沒有固定治所,東漢後期,州的治所才開始固定下來。

建武元年(25年),全國分為冀州等諸州(相當於今省級,東漢初無固定治所),冀州下設信都、常山、中山、河間、清河、趙國、巨鹿、渤海、魏九個郡(國)。信都郡(相當於現在的地區級)領信都、阜城、扶柳、南宮、經、武邑、觀津、堂陽、武遂、下博、饒陽、安平、深澤十三個縣。信都郡和信都縣兩級治所都在信都(今冀州舊城)。現在的冀州市境內設置三個縣,即:信都縣(今冀州市舊城)、扶柳縣(今冀州市扶柳城)、辟陽縣(今冀州市安興壹帶)。

永平15年(72年),明帝封自己的六兒子劉黨為樂成王,改信都郡為樂成國。樂成國仍屬於冀州,樂成國的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市舊城),在現冀州市境內設置了三個縣:信都縣(今冀州市舊城)、扶柳縣(今冀州市扶柳城)、辟陽縣(今冀州市安興壹帶)沒有變動。

延光元年(122年),安帝封章帝之孫劉得為安平王,改樂成國為安平國。安平國仍屬於冀州,安平國的治所在信都(今冀州市舊城)。現冀州市境內設置三縣,即:信都縣(今冀州市舊城)、扶柳縣(今冀州市扶柳城)、阜城縣(今冀州市南顧城),把原辟陽縣並入了信都縣(今冀州市舊城)。延光年間,州的治所開始固定下來,冀州治所在高邑(今河北柏鄉縣北),冀州的下轄區域沒有變化。

中平元年(184年),安帝將安平國改為安平郡。安平郡仍屬冀州,安平郡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市舊城),現冀州市境內設置三縣,即:信都縣(今冀州市舊城)、扶柳縣(今冀州市扶柳城)、阜城縣(今冀州市南顧城)。中平年間,冀州州治遷於鄴(今河北臨漳縣鄴鎮), 三國 冀州屬曹魏,魏國實行州、郡(國)、縣三級制。

黃初二年(221年),魏國劃分為冀州等諸州(相當於今省級),曹丕將冀州的治所從鄴遷到了信都(今冀州市舊城),冀州下轄安平、趙國、巨鹿、平原、渤海、章武、河間、高陽、博陵、清河、中山、常山、樂陵等十三個郡(國)。安平郡下設信都等諸縣,安平郡治所在信都(今冀州市舊城)。現冀州市境設了三個縣,即:信都縣(今冀州市舊城)、扶柳縣(今冀州市扶柳城)、阜城縣(今冀州市南顧城)。信都成為州、郡、縣三級行政中心,從此冀州的名稱與今天冀州市的屬地有了更為緊密的聯系。

晉朝 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全國分為冀州等諸州(相當於今省級),實行州、郡(國)、縣三級制,安平郡改為安平國。冀州下轄包括安平國在內的諸郡、國(地區級),冀州的治所在信都(今冀州舊城)。安平國下轄信都、下博、廣宗、經、觀津、武邑、武遂、扶柳八縣,安平郡治所在信都(今冀州市舊城)。現冀州市境內設兩個縣,即:信都縣(今冀州市舊城)和扶柳縣(今冀州市扶柳城)。

太康五年(284年)安平國改為長樂國。長樂國的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市舊城),轄區和現冀州市境內設置的兩個縣都沒有變化。

晉惠帝之後(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的鮮卑、氐族等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冀州先後屬後趙、前燕、前秦和後燕,隨所屬國家的變換,冀州的治所經常變動。後趙時期,將州治自信都遷至鄴(今河北臨漳縣鄴鎮),前燕鮮卑族慕容俊將冀州治所遷於房子,前秦時將冀州州治遷於鄴,後又將冀州治所遷至信都,至後燕慕容垂沿襲下來。

南北朝 冀州先後屬北魏、北齊、北周,三代均實行州、郡、縣三級制。北魏時(396年)將全國分為冀州等諸州(相當於今省級),冀州轄長樂、武邑、渤海三郡,冀州治所在信都(今冀州舊城)。長樂郡(相當於今地區級)下轄信都、扶柳、堂陽、棗強、索蘆、廣川、南宮、下博等八縣,長樂郡治所在信都(今冀州舊城)。現冀州市境內只設信都壹縣,治所在冀州舊城。信都為州、郡、縣三級治所。北齊、北周兩時期全國的州、郡、縣的劃分沒有變化。

隋朝 前兩年實行州、郡、縣三級制,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廢掉郡壹級,實行州、縣兩級制。分全國為冀州等諸州(地區級),冀州下轄十二個縣,即信都、堂陽、衡水、棗強、武邑、 、南宮、武強、鹿城、下博、阜城、斌強。冀州治所在信都(今冀州舊城),現冀州市境只設信都壹縣。開皇六年分信都縣,設置長樂縣(今冀州市舊城);開皇十六年分長樂縣,設置澤城縣(今冀州市扶柳城)。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改行郡、縣兩級制,冀州改為信都郡,轄域未變,郡治在信都(今冀州市舊城)。同時,信都縣和澤城縣均並入長樂縣。

唐朝 實行道、州、縣三級制。唐初分天下為河北道等十道(省級),河北道下轄冀州等諸州。冀州(曾改稱魏州或信都郡)下轄信都、堂陽、南宮、棗強、武邑、衡水、 阜城、 、武強九縣(後改轄六縣),州治在信都(今冀州舊城)。現冀州市境只設信都壹縣(今冀州市舊城)。

唐高宗龍朔二年(662年)改冀州為魏州,州治仍在信都(今冀州市舊城)。鹹亨三年(672年)復名冀州。唐玄宗天寶元年 (742年) , 改為信都郡。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罷郡復為冀州,所領縣由九個改為六個,即信都、南宮、堂陽、棗強、武邑、衡水等六縣。唐哀帝天佑二年(905年),改信都縣為堯都縣。

五代(梁、唐、晉、漢、周) 各朝均實行道、州、縣三級制。將轄域分為河北道等諸道(省級),河北道下轄冀州等諸州,冀州(地區級)下轄信都等諸縣,冀州治所在信都(今冀州舊城) 。 現冀州市境內只設信都壹縣(今冀州市舊城)。五代時,冀州多戰事,“梁兵取冀州,李克用救之。契丹攻冀州,周兵拒之。自唐末亂離,群豪竟起,兵連禍連,血戰數年”。

宋朝 實行路、府(州)、縣三級制。分天下為河北東路等十五路(省級),河北東路下轄冀州等諸州(地區級),冀州下轄信都、南宮、棗強、武邑、 、衡水、阜城七縣,冀州治所在信都(今冀州舊城)。現冀州市境內只設信都壹縣。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冀州歸屬金國。金太宗天會七年(1129年)仍設置冀州(地區級,也稱安武軍)。冀州治所仍在信都(今冀州市舊城)。冀州屬河間府(省級與地區級之間的壹級行政機構),隸河北東路(省級)。貞佑元年(1213年)蒙古兵攻占冀州。

三、直隸冀州

元、明、清三代,冀州作為陪輔京都的“畿內巨州”,壹直為路(元)、府(明)、布政司(清)直轄,故稱之為“直隸冀州”。

元朝 實行路、府、州、縣四級制,將全國分為真定路等諸路(省級),冀州(地區級)直屬真定路(跨過了府壹級) , 隸屬燕南河北道(省級)。冀州治所在信都(今冀州舊城),冀州下轄信都、南宮、新河、棗強、武邑五縣。現冀州境內只設信都壹縣。

明朝 實行府、州、縣三級制。將全國分為真定府等諸府(省級),冀州(地區級)屬真定府。冀州下轄棗強、武邑、南宮、新河四縣(洪武二年,即1369年,廢除信都縣,歸冀州直轄),冀州治所在信都(今冀州舊城),現冀州市境直屬冀州。

清朝 實行府、州、縣三級制。雍正二年(1724年)冀州升為直隸州,直屬朝延布政司所轄。冀州下轄南宮、新河、棗強、武邑、衡水等五縣,州治在信都(今冀州舊城),現冀州市境直屬冀州。

四、近現代冀州

民國三年(1914年)裁撤直隸州冀州,設立冀縣,屬直隸省的冀南道(地區級),第二年改屬大名道(地區級)。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道壹級,冀縣隸屬河北省。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屬南宮行政區,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屬河北省第十四督察區。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月15日,冀南軍政委員會成立,冀縣設抗日民主政府。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2月9日,日軍侵占冀縣。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民國冀縣政府自行消亡。

1941年8月15日,冀縣屬中國***產黨晉冀魯豫邊區的冀南區十四專區。1942年“四·二九”後,歸冀南六分區領導。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 冀縣改屬冀南區五專區。1946年2月,各邊區及交叉村分歸原屬,恢復舊縣治,冀南行署正式命名“冀縣人民政府”,並歸五專署領導。

1948年9月26日,華北人民政府成立,冀縣屬華北行政區冀南五專區。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冀縣劃歸河北省衡水專區。1952年11月7日,冀縣改屬石家莊專區,1958年12月20日,撤銷冀縣並入衡水縣(亦屬石家莊專區)。1961年7月9日,衡水大縣分開,冀縣、棗強劃出,合為冀縣。1962年1月1日析冀縣為冀縣、棗強兩縣,冀縣仍為原建制。同年6月27日復置衡水專區,冀縣仍屬衡水專區。 1970年衡水專區改為衡水地區,冀縣依然屬之。  1993年9月22日,經國務院批準,冀縣撤縣建市(縣級市)。1996年7月10日,衡水地區改為地級衡水市,冀州市依然屬衡水市至今。

冀州歷史名人

在冀州漫長的歷史上,湧現出了許多名彪史冊的傑出人物,其中既有帝王官吏,又有文人學者,還有武術名家等等,所有這些人都從不同的方面為歷史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做出了壹定貢獻,為後世所敬仰。現根據有關史籍記載,將歷史上冀州籍的部分傑出人物概括介紹如下:

壹、帝王官吏

1、邳 彤

劉秀到洛陽後拜邳彤太常之職,後又改任左曹侍中,專侍於皇帝左右。漢明帝劉莊即位後,在南宮雲臺繪制了二十八位開國功臣的畫像,稱“雲臺二十八將”,邳彤為二十八將之壹。

據史料載,邳彤在平定王郎後曾任曲陽郡太守。他在任期間為官清正,而且精通藥理和醫術,重視藥業,受到當地人民贊頌。傳說邳彤醫術精湛,經常扮作串鄉醫生給人治病,療效頗佳,被稱為“神醫”。邳彤死後葬於祁州(今安國縣)南關,墓地修造“邳王廟”作為祭所。宋朝時祁州人將邳彤尊為“藥王”,北宋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4年)祁州建立“藥王廟”。清朝時體仁閣大學士劉墉又特為“藥王廟”書匾。

2、馮 跋、馮 弘

馮跋(?-431),字文起,東晉十六國時北燕國君,長樂郡信都(今冀州市冀州鎮嶽良村)人。祖父馮和在西晉永嘉之亂時,為避戰亂遷居上黨(今陜西長子縣)。父馮安曾任西燕國的將軍,西燕敗亡後,馮安全家遷居和龍(今遼寧朝陽市),成為鮮卑化漢人。

馮跋少年時就很有誌向,性情豪放。後燕慕容寶時任中衛將軍,慕容熙即位後,馮跋任衛中郎將。慕容熙昏庸暴虐,賦稅很重,人民痛苦不堪,怨恨四起。馮跋尋機殺了慕容熙,立慕容寶的義子高雲為主,馮跋被封為侍中、征北大將軍、開府儀司、武邑公。公元409年,燕王高雲被部下所殺,馮跋平定事變,被眾將推舉為王,年號“太平”,國仍稱燕(史稱北燕)。

馮跋在位時歷意農桑,勤心政事,為鞏固統治和發展生產而采取了壹系列措施。“除苛政,懲貪賕(qiu,意為賄賂)”,他要求各級官吏施仁政、惠民眾,並嚴懲貪官,使“上下肅然,請賂路絕”。“省徭賦,課農桑”,他省徭役薄賦稅,選拔官吏時細詢勵農方略,“勸農課桑”蔚然成風,農業發展很快。“重孝悌,建太學”,他十分重視倫理道德,獎勵孝賢,並在各處營建太學,教育子民。馮跋在位22年,社會比較穩定,生產得到發展。

公元431年,馮跋得重病,諸子和其弟爭王,互相殘殺,跋驚嚇致死。

馮弘,字文通,馮跋之弟,北燕國君。馮跋在位時,馮弘被封為中山公。馮跋死後,馮弘殺死馮跋的兒子馮翼,自立為北燕國君,年號“太興”,在位六年。公元437年,魏攻打北燕兵臨城下,馮弘被迫逃往高麗(今朝鮮),兩年後被高麗王所殺。

3、馮 太 後

馮太後(441-490),長樂郡信都(今冀州市冀州鎮嶽良村)人,北燕國君馮弘的孫女,傑出的女改革家。其祖父馮弘兵敗逃往高麗後,其父馮朗和其叔馮邈(miao)降魏。馮朗在北魏官至秦、雍(今陜西境內)二州刺史,受封西郡公,後獲罪被殺,馮氏被送進宮裏,靠姑母(北魏國君拓跋燾的左昭儀)撫養。她自幼聰明好學,在姑母的教育下,不僅精通文字,而且見識日廣。

公元452年,文成帝拓跋汝登基,11歲的馮氏被選為貴人,公元456年被封為皇後。公元465年,26歲的文成帝去世,獻文帝拓跋弘(李夫人生)即位,馮氏被尊為皇太後。當時獻文帝才12歲,是個不懂事的孩子,丞相乙渾專權,陰謀傾覆帝室。馮太後和漢族大臣密定大計,突然捕殺乙渾,然後臨朝聽政。公元467年,太子拓跋宏出生,馮太後停止臨朝聽政,轉而撫養皇孫,由14歲的獻文帝親政。公元471年,18歲的獻文帝拓跋弘將皇位禪讓於4歲的太子拓跋宏(孝文帝),馮氏遂受封為太皇太後。拓跋弘成為太上皇,但仍參與朝政。公元476年,太上皇拓跋弘暴死,史載:“顯祖(即獻文帝拓跋弘)暴崩,時言太後所為也”。馮氏開始第二次臨朝聽政,直到公元490年病死為止。

馮太後再度臨朝後,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風俗習慣等方面進行了全面徹底地改革。如:提倡漢化,修孔子廟,提倡儒家思想;建立學校,大興教育;嚴禁鮮卑族同姓結婚;革除鮮卑族信奉巫術的風習;實行均田制,把因戰爭荒蕪了土地分給有力耕耘的丁壯,收繳租稅以利國家;建立戶籍制與俸祿制等。經過馮太後所主持的壹系列改革,使北魏王朝擺脫混亂局面,抑制了豪強的掠奪行為,使國家日趨安定,北魏逐漸由鮮卑族落後的生產方式向漢族先進的封建生產方式過渡,為孝文帝親政後更大規模地推行漢化政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馮太後嚴於執法,有兩個親王因貪贓枉法受到檢舉,許多王公大臣為之說情,馮太後依據朝規,將這兩名親王削去封爵,終身監禁。馮太後生活樸素,穿的衣服都是素色綢帛,吃飯用的桌子僅壹尺見方,飯菜數量也比其他皇帝和皇後少得多。她生前還寫下遺囑,規定墳墓長三十步,葬室長寬壹丈,用普通棺槨,不用殉葬器物。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馮太後去世,年僅49歲,謚“文明太皇太後”。馮太後對推動北魏封建化和漢化做出了卓越貢獻,所采取的壹系列改革措施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4、馮 熙

馮熙(?-495),字晉昌,長樂信都(今冀州市嶽良村)人,馮太後之兄,其父馮朗投降北魏,後獲罪被殺。馮朗被殺後,馮熙由其母攜帶逃到羌氐中撫育,學到壹身好武藝。後來到長安從師,學習《孝經》、《論語》和陰陽兵法。

馮太後入宮後,使人訪知馮熙所在,將其接至宮中,封為冠軍將軍,賜爵“肥如侯”。後出任定州刺史,進爵“昌黎王”。孝文帝時,出任洛州刺史、侍中太師。他的三個女兒皆嫁於孝文帝,兩個封為皇後(廢皇後、幽皇後),壹個封為左昭儀。馮熙長子馮誕又娶孝文帝的妹妹長樂公主為妻,拜駙馬都尉、侍中、征西大將軍、南平王。

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馮熙病死,追贈大司馬、太尉、冀州刺史備九錫,孝文帝為其作墓誌銘,以示哀悼。

5、尚 義

尚義,明代冀州(今冀州市)人,為官清廉,被稱作“布袍令”。尚義永樂三年考中舉人,曾任延安縣令。當時延安縣土地荒蕪,人民貧困。尚義在任期間,帶領全縣人民開墾荒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