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屈原傳說的傳說特征

屈原傳說的傳說特征

屈原傳說作為獨特的文化事象,孕育於秭歸的壯麗山川和燦爛的巴楚人文環境之中,獨具魅力,富有個性。其基本特征主要有五個方面:

獨特的地域性

漢代班固《漢書·地理誌》記載:“置南郡,領縣十八,壹曰秭歸。”晉代文學家袁山松《宜都山川記》說:“屈原有賢姊,聞原放逐,亦來歸,喻令自寬,全鄉人冀其見從,因名曰秭歸。”晉代庾仲雍《荊州記》曰:“(秭歸)縣北壹百裏,有屈原故宅,方七頃,累石為屋基,今其地名樂平。”秭歸樂平裏是屈原的誕生地。屈原於秭歸而生,秭歸因屈原而名。秭歸是屈原的故鄉,屈原是秭歸的名人。因此,秭歸人們對屈原情有獨鐘。從古至今,秭歸父老鄉親口耳相傳的故事和傳說密切聯系著屈原,或頌揚屈原,或懷念屈原,或推介屈原。“屈原傳說”可以說是秭歸這塊古老而又文明的特殊區域的“傳家寶”。

獨特的藝術性

屈原及其作品享譽世界,其作品的藝術特色獨步肇開,璀璨耀眼。秭歸的“屈原傳說”也許是受到屈原作品藝術特色的熏陶,傳說故事均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從現已搜集整理的91則屈原傳說故事來看,有的情深意切,撼人心魄,如《我哥回》、《三個端陽》等,將姊弟情、故鄉情表現得酣暢淋漓;有的神奇浪漫,想象獨特,如《神魚》、《女·砧》等,將秭歸人們美好的願望和對屈原的思念之清表現得心沸神怡;有的借助山川,點化神靈,如《靈牛》、《雙泉寺》、《濯纓泉》等,將山川神靈與屈原巧妙糅合,將屈原的憂國愛民之情表現得栩栩如生;有的以物喻理,發人深省,如《讀書洞》、《金粳稻》等,將屈原的求索精神與正道直行的人格情操表現得至善臻美。這些傳說故事的語言通俗易懂,比擬恰如其分,具有較高的文學藝術價值。

獨特的傳承性

屈原的壹生是偉大的,雖然逝世2000多年,但他的形象、精神卻永遠銘刻在世人心中,特別是秭歸的父老鄉親,不僅以口耳相傳這種特殊傳承方式廣泛傳承屈原傳說故事,而且利用秭歸獨特的端午習俗、龍舟競渡、騷壇詩會、屈原文化研究會等傳承方式彰揚屈原傳說。同時,由於秭歸屈原傳說的傳播,國內外專家學者在很多學術宏文巨著中大量引用屈原傳說,如郭沫若的《屈原研究》、魯迅的《漢文學史綱要·屈原與宋玉》等。近幾年來,秭歸公開出版的“屈原傳說”讀物也大量面世。因此,可以說屈原的傳說故事既躍然紙上,又大量躍然“口”上。

獨特的歷史性

從現存的古籍文獻來看,能追溯最早記載屈原傳說信息的史料是東漢文學家應劭的《風俗通》,其曰:“五月五日,以五采絲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亦因屈原。”《漢書·地理誌》稱述這種“因屈原”的風俗傳說為“習以相傳”、“南郡尤甚”。秭歸於漢時即屬南郡。由此說明,漢代已將屈原與端午風俗傳說結合在壹起而廣為流傳。但是,從傳說故事的發展規律來看,“屈原傳說”應該在屈原辭世之後或在屈原晚年即已產生。因此,“屈原傳說”大約產生於2200年前。漢代以後的歷史文獻也有大量記述,南北朝時期的梁人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說:“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命,故並命舟楫以拯之,至今為俗。”其後,南朝吳均《續齊諧記》、隋代杜臺卿《玉燭寶典》、清同治三年《宜昌府誌》、清光緒八年《歸州誌》均記述有屈原傳說。秭歸屈原傳說中的《龍舟競渡》與古籍文獻的記述吻合。這些記載充分說明“屈原傳說”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2200年余年的歷史長河中,秭歸人們以傳說的特殊方式頌揚屈原的人格、精神,嫉惡揚善,激勵世人。這種傳承方式不論是在過去還是將來,都起著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獨特的思想性

屈原傳說中,內涵深邃,蘊含著豐富的積極向上、開拓進取、團結拼搏、正道直行、清正廉潔等方面的思想內容。如《楚王井》中與民同苦抗旱打井的故事,感天動地;又如《米倉口》中“哀民生之多艱”(《離騷》)恤民濟困的故事,感人肺腑;再如《菖蒲劍》中插菖蒲保護屈原墓的故事,感人至深。在這些傳說中,即便是對色彩繽紛的花草樹木以及形體各異的飛禽走獸,屈原均博愛有加,而且愛憎分明,放射出人性的光芒。屈原不懈的求索精神與熾熱的愛國情感,更是貫註其中,讀後令人頓生慨然之氣。屈原傳說故事的思想特征,具有警世、勵人、興國、恤民的深遠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