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短的四句話描述了穿漢服喝茶。
漢服的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也有人稱為漢裝、華服、漢衣冠,是由黃帝時期到明末清初期間,漢族以華夏禮儀文化為內涵發展出的民族服飾。它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壹些古籍的觀點認為,漢族(及其先民)已有獨特的服裝體系了。例如,《史記》認為“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黃帝造屋宇,制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在未有考古實物支持的年代之前,漢服最早的出現應該是殷商時期。約五千年前,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就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麻布來做衣服,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了飼蠶和絲紡,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殷商以後,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時,服飾制度逐漸完善,並形成了以“天子冕服”為中心的章服制度。“_殷之輅,服周之冕”是儒家治國思想的要義。周禮參考借鑒了夏商兩代的禮樂制度。春秋戰國時期,衣服的款式空前豐富,主要表現在深衣和胡服上。周代後期,由於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特別是百家學說對服飾的完善有著壹定的影響,諸侯國間的衣冠服飾及風俗習慣上都開始有著明顯的不同,並創造了深衣。冠服制被納入了“禮治”的範圍,成了禮儀的表現形式,從此中國的衣冠服制更加詳備。“古時上下通行之衣為深衣,代表時代特征的服裝亦為深衣,深衣實可為古服之特征。言古服者,應先及之。何謂深衣,《禮記·深衣》孔氏正義曰:“所以稱深衣者,以余服則,上衣下裳不相連,此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衣。”總之,深衣之制,實為古衣之首,深衣之領袖群衣,不獨在其制度形式,且上下通服,在時間上,流行最久。與深衣同時出現的還有胡服,胡服壹般由短衣、長褲和靴組成,衣身緊窄,便於遊牧和射獵。趙武靈王為強化本國軍隊,在中原地區首先采取胡服作為戎裝。由此,穿著胡服壹時相沿成風。除此之外,樂人有戴風兜帽的,舞人有長及數尺的袖子,獵人衣褲多為紮緊,有人還常戴鴟角帽或鵲尾冠、穿小袖長裙衣等下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