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教形成於東漢順帝時,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道教文化的主旨是以老子的“道”來闡述宇宙的生成規律,以及教導人們如何效法天道而後與道合真。千百年來,道教均以這壹主題發揮和完善了道的旨義和內涵。在這壹過程中,涉及到多門學科諸如哲學、天文、地理、中醫及養生學等。
茅山,中國道教的主流道派上清派的發源地,坐落於江蘇省西南部,風景秀麗,幽靜宜人,素來被譽為“天下七十二福地”中的“第壹福地”。這種稱號不僅為她披上了層層神秘的光環,也為她引來了許多奇人異士。
她發揚的道教宗派稱為“茅山宗”,其巨大的影響力及其所受到的帝王的欽崇也是其它道派所罕能企及的。歷史上曾有四十五代宗師相繼傳承茅山道學文化,歷代祖師也遺留有眾多的道書古籍,為推動和完善道教教義做出了重要貢獻。
上清派形成於東晉,鼎盛於隋唐,影響幾乎縱貫整個道教史。早期上清派主要的活動中心主要以茅山活動中心,故上清派又稱為“茅山宗”。隋唐時期,上清派的影響已經遠播大江南北,《全唐文》雲:“茅山為天下道學之所宗”。在宋朝其宗師受賜於朝廷;第23代宗師朱自英(976-1029)曾為真宗求嗣,賜“國師”號;第25代宗師劉混康(1037 -1108)也受寵於哲宗徽宗兩朝。
上清派許多宗師出身具有較高的文化修養。上清派自創教之日起,其代表人物或出生於士族大家,官宦高門,或為飽學之士,這樣的領袖人物從壹開始便賦予了上清派與眾不同的貴族和人文氣質,同時也開啟了道教向上發展深化的路徑。
南朝卓越的道教學者陶弘景,對以往流行於南朝的葛洪金丹道教,楊羲的上清經箓道教,以及陸修靜的南天師道,進行了總結和改革,悉心編纂了專門記述著上清派早期的教義、方術,以及歷史的《真誥》及《登真隱訣》《真靈位業圖》等的兩百余卷道經,在此弘揚上清經法。後又經他及眾弟子數十年的苦心經營,教理和組織逐漸完備,後人因以茅山為祖庭,才逐漸發展演變成了以後的對後世道教發展有深遠影響的茅山宗,亦是上清派以茅山為發展中心的別稱。陶弘景及茅山宗,在道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道家的“專業”很多,有的為齋蘸,有的為符箓。符箓派以符水治病、祈福禳災為職事,漢末以來,壹直盛行不衰。作為道教三大符箓派之壹的茅山宗,從南朝梁至北宋,壹直為道教主流,南宋以後逐漸衰微。至元代,朝廷命張天師掌管“三山符箓”,即龍虎山、合皂山與茅山。從此凡符箓壹派,都歸入張天師壹系,稱為正壹派。該派崇奉“元始天尊”為最高神,傳承、修習《上清大洞真經》,同時兼習靈寶經和三皇經,以及天師道“經戒法箓”。修持方法以“思神、誦經”為主。
宋朝的符箓道教,繼承以往正壹、上清、靈寶三大教派,也出現了神霄、清微、凈明等新教派,正壹道自北宋真宗重見於世,24代天師張可大,25代天師都得到宋廷“先生”的賜號,張可大提舉三山符箓,成為南方道教首領。第30代天師張繼先,蒙徽宗多次召見和賞賜,他本人博學能文,以“本來真性”為成先之本,要教徒通過“休歇”來達到解脫,形成符箓派的道教哲學。
時至今日,上清正壹教符箓派為數不多的傳人之壹,元符道人為茅山九霄萬福宮主人,二十余年對道法勤求窮究,他的思想脫胎於老莊哲學和葛洪的神仙道教,雜有儒家和佛教觀點,傳承了楊許所傳的上清經箓,對陰陽,五行,風角,星算,山川,方物,醫術,本草等無不通曉,特別精修於符箓。他對歷算、地理、醫藥等都有壹定研究,工草隸行書尤妙。
道人懷著壹顆濟世度人之心,為人們祈福迎祥,驅邪除惡,並幫助人們了解和認識道教教義,以更好地弘揚道教樂人之善、濟人之急、解人之危、利物濟人的道德觀,凈化人們的心靈,澄心靜意,開通智慧,以至趨向真善美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