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這麽特殊,在現代又這麽受歡迎。那在古代自然也是受歡迎的,不管是名字還是所自帶的田園風,古代人壹定會大寫特寫,比如唐朝張祜的押東韻七言律詩《窮居》中這樣寫:
陋巷長聞君子窮,我生寧免困儒宮。辛勤自灌壹畦韭,魯莽還開三徑蓬。竹下喜逢青眼士,草中甘作白頭翁。佳期日暮不知處,把釣徒吟江上風。
張祜家境顯赫,世稱張公子,經歷過人生的輝煌,也有無奈隱居的淒涼。這首詩我們看著壹副甘願窮居的樣子,但古代讀書人沒有甘心窮居的。這裏面牽涉到方方面面,咱們不是評價歷史人物,就此略過。
唐朝李延壽的《南史·周颙傳》中記載:
颙清貧寡欲,終日長蔬食,雖有妻子,獨處山舍。文惠太子問颙菜食何味最勝。颙曰:春初早韭,秋末晚菘。
這句話意思是啥?說周颙雖然有老婆,但卻獨自住在山裏面,文惠太子問他什麽菜味道好,他回答早韭菜,晚白菜。
《南史》雖然為唐朝人所寫,但記載的卻是南朝的事,這說明在那個時候,和白菜壹樣普通,是民眾常常食用的壹種菜。
那麽,它是怎麽出現的?最早出現在哪裏?又有什麽歷史發展呢?
壹、遠古到漢,韭菜發端
東漢許慎在《說文》裏這樣解釋“韭”字:
壹種而久者,故謂之韭。象形,在壹之上。壹,地也。
我們都知道,韭菜是蓿根,種下後根不用挖,壹直再生,所以有了壹種而久者。我們從這裏可以看出來,東漢時,人們對生長習性已經非常了解了,這說明在此之前,已經有過了漫長的種植期。那麽,究竟能早到什麽時候呢?
我國現在能找到的古籍文獻中,記載的有《山海經》、《周禮》、《詩經》。
而在《山海經》中記載了兩處地方:
丹熏之山,其草多韭、薤……視山,其上多韭。
這明顯是野生的。而到了《周禮·天官》中是這樣記載的:
朝事之豆,其實韭菹、醓醢、昌本……
意思是行朝事禮時所進獻的豆,盛的食物是韭菜做的菹、多汁的肉醬、菖蒲根做的菹……
這裏說祭祀時需要用到,但是種植的還是野生的,這裏並沒有詳細記載。
《詩經》中記載的也還是祭祀所用,在《詩經·國風·豳風·七月》中這樣說:
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淩陰。四之日其蚤,獻羔祭韭……
就是說十二月鑿冰沖沖,正月搬進冰窖中。二月開初祭祖先,獻上韭菜和羊羔。
這裏同樣不知道是不是種植的,如果仔細去想的話,既然祭祀時就要用,那平時也壹定食用,這個只用野生的有點困難,應該這個時候就有專門的種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