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經?是儒家文化的經典,其地位之尊崇,影響之深廣,是其他任何典籍所無法比擬的。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十三經主要是指哪些著作。
01
十三經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經典。分別是《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易經》、《左傳》、《公羊傳》、《榖梁傳》、《論語》、《爾雅》、《孝經》、《孟子》。其形成過程為: 漢立《詩》、《書》、《易》、《禮》、《春秋》於學官,為五經;唐加《周禮》、《儀禮》、《公羊》、《谷梁》為九經;至開成年間刻石國子學,又加《孝經》、《論語》、《爾雅》為十二經;宋復增《孟子》,因有十三經之稱。 清孔尚任《桃花扇?逮社》:?妳看十三經、廿壹史、九流三教、諸子百家、腐爛時文、新奇小說,上下充箱盈架,高低列肆連樓。? 清昭梿《嘯亭續錄?石經》:?雍正中,有生員蔣衡字湘帆者善書法,立誌書十三經,十餘年乃成。?參閱清顧炎武《日知錄》卷十八;清錢泰吉《曝書雜記》卷上。此外,佛家與道家各有其十三經的經典著作,分別代表了佛與道理念。
02
儒家的最早經典,稱為六經,為《易》、《書》、《詩》、《禮》、《樂》、《春秋》,《樂經》早佚,便只有五經。其中《易》、《書》、《詩》在孔子之前早已流傳,《左傳》中曾多次引用,《禮》是對當時社會禮儀的總結,不知成書為何時。相傳孔子立學,曾以這四部書作為教材。(按,這四經在當時都有實用意義,《易》蔔筮,據《左傳》當時人在作重大決定前,均要蔔筮;《書》,主要記載了古代先王的話語、政令、以及重要事跡,為史書;《詩》又稱《詩三百》,當時社交場合常常賦詩以言誌,通過吟誦不同的詩來表達各自的意思;《禮》即《儀禮》,是對當時各種禮儀儀式的規定和說解,比如成年的冠禮、葬禮的喪服等等。都有實用意義,掌握這些,也是當時社會對壹個合格的士所作的要求。)《春秋》本是當時各國史書的通稱,《春秋經》即傳說為孔子刪改《魯春秋》而成,其中微言大義表達了孔子對歷史的褒貶。
03
?十三經?是傳世文獻的始祖,是儒家思想文化的源頭、主幹。它的內容博大精深,囊括了傳統文化的諸多方面:諸如天人合壹的思維模式,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以民為本的治國原則,和諧人際的倫理主張,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等等。這些思想、精神中的精華滲透在民族的性格與心理之中,具有強大的凝聚力,至今仍有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