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籍中的回腸簡介

古籍中的回腸簡介

回腸為人體部位名。回腸為小腸的下段。相當於解剖學的回腸和結腸上段。《黃帝內經靈樞·腸胃》:“回腸當臍左環,回周葉積而下,回運環反十六曲,大四寸,徑壹寸之少半,長二丈壹尺。”

空腸和回腸統稱小腸,長3~5m。回腸為小腸遠側段的3/5,位於腹腔下部偏右,部分回腸還處於盆腔中。小腸壁為漿膜包裹,漿膜下為肌層。肌纖維排列方向是外縱行、內環行。近側段肌層較厚,向遠側段逐漸變薄,近回盲部又增厚。粘膜層松弛,形成環狀皺襞(圖7.10.101)。

小腸系膜根部起於第1或第2腰椎的左側,向右下方斜行,止於右骶髂關節的前方。全長約15cm。小腸系膜及其根部均為兩層腹膜所構成,其間含有血管、神經和淋巴組織。由於小腸的長度大大地超過其系膜根部的長度,而且系膜根部距腸管的距離是中央部較長、兩端較短,所以小腸系膜呈扇形,並有多處折疊。回腸系膜的特點是脂肪組織較多,血管弓較小而密集。

詳見百科詞條:回腸 [ 最後修訂於2016/3/18 18:17:13 ***911字 ] 以下結果自動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現與主題不相關的內容,請自行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