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魏征曾對唐太宗說過的名言

魏征曾對唐太宗說過的名言

1、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魏征

2、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魏征

3、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魏征

4、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魏征

5、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魏征

6、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魏征

7、豈取之易,守之難乎?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誌,則縱情以傲物。——魏征

8、竭誠,則吳越為壹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魏征

9、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魏征

魏征(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鉅鹿郡(壹說在今河北省巨鹿縣,壹說在今河北省館陶縣 ,也有說在河北晉州)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壹代名相”。

貞觀十七年(643年),魏征病死。官至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謚號“文貞”。[葬禮從簡。同年入淩煙閣。?

魏征陵墓位於陜西省禮泉縣。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並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

人物生平:

大業十三年(617年),魏徵在武陽郡丞元寶藏帳下為官。元寶藏起兵響應瓦崗李密,元寶藏給李密的奏疏都是魏徵所寫,李密見魏徵非常有文才,於是召見魏徵,魏徵獻上壯大瓦崗的十條計策,但李密不用。

大業十四年(618年),王世充襲擊倉城被李密擊敗,王世充轉攻洛口,又被李密擊敗。魏徵卻對長史鄭颋說:“李密雖然多次取得勝利,但是兵將也死傷了不少,瓦崗又沒有府庫,將士們取得戰功得不到賞賜。還不如深溝高壘,占據險要,與敵人相持,待到敵人糧盡而退時,率軍追擊,這才是取勝之道。洛陽沒有了糧食,王世充無計可施就會與我軍決戰,這時我們卻不跟他交戰。”鄭颋對魏徵的話不以為然,說這是老生常談的。魏徵說了壹句:“這是奇謀深策,怎麽是老生常談呢。”拂袖離去。

歸唐獻策:

唐武德二年(619年),李密被王世充擊敗,魏徵隨李密歸降李唐。而李密部將李勣尚且占據著李密原來管轄的領土,東到大海,南到長江,西到汝州,北到魏郡。?李密投降李唐,李勣自己占據這麽大的地方不知何去何從。魏徵毛遂自薦,請求安撫山東,到黎陽,魏徵作書與李勣,勸李勣投降。李勣於是派遣使者至長安,將獻城的功勞都歸給李密,然後押運糧草到李神通那裏。

同年九月,竇建德率軍攻打相州,李神通抵擋不住,率軍轉駐黎陽,被竇建德擊敗。魏徵及李神通、李勣都被俘虜。竇建德用魏徵為起居舍人。

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率軍攻打王世充,竇建德率軍來支援王世充。五月,李世民擊敗竇建德,並將其生擒。魏徵得以再次入唐。太子李建成用魏徵為太子洗馬,禮遇甚厚。

武德五年(622年),劉黑闥勾結突厥寇犯山東。魏徵見李建成雖然是嫡長子,但是功績不如李世民,於是建議李建成去請戰立功。李建成聽從魏徵的建議,擒斬劉黑闥,平定山東。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將李建成、李元吉等誅殺。李世民聽說魏徵以前經常勸諫李建成把李世民安排到別的地方去,李世民派人把魏徵帶問道:“妳為什麽要離間我們兄弟?”魏徵回答說:“太子要是按照我說的去做,就沒有今日之禍了。”李世民見魏徵說話直爽,沒有絲毫隱瞞,於是赦免魏徵,並用魏徵為詹事主簿。

犯顏直諫:

貞觀元年(627年),李世民登上帝位,任命魏徵為尚書左丞。李世民有誌建立盛世,多次於臥榻召見魏徵詢問得失,魏徵直言不諱,前後上諫兩百多事,李世民全然接納。

同年,河北壹帶原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的舊屬因玄武門事件搞的人人自危,李世民派魏徵前往河北進行安撫。路上魏徵正好碰見太子千牛李誌安、齊王護軍李思行被押往京城,魏徵讓將二人釋放,仍舊任命官職,這樣河北太子舊屬才會相信李世民是真的要赦免他們。

貞觀三年(629年),魏徵被任命為秘書監,開始參預朝政。魏徵上奏李世民帶領學者將古籍分為四部,並對其進行校定。

貞觀五年(631年),李世民與魏徵談及了選人為官壹事,魏徵說先要了解他的才能,然後審核他的品德,以及愛好這些。

長樂公主李麗質因長孫皇後所生,李世民對她特別鐘愛,將她許配給長孫無忌之子長孫沖。貞觀六年(舊唐書魏徵傳為貞觀五年)開始準備嫁妝,唐李世民對眾臣說“長樂公主,皇後所生,朕及皇後並所鐘愛。今將出降,禮數欲有所加”。大臣紛紛表示“陛下所愛,欲少加之”,於是進言請求雙倍於永嘉長公主,李世民欣然同意。然而魏徵對此表示反對。因為永嘉公主乃是長樂公主的姑姑。此舉逾越了禮制。李世民回宮把此事告訴了長孫皇後。長孫皇後得知此事後感嘆魏徵能“引禮義抑人主之情”,並對他大加贊賞。特地派人前去賞賜給魏徵絹四百匹、錢四百緡,並傳口訊說:“聽聞妳正直,現在見識到了,希望妳壹直保持,不要改變”。在李世民並未有所表示的時候,長孫皇後直接對魏徵加以賞賜,並暗示自己會給予支持,可謂給魏徵註入了強心劑。也正是因為有長孫皇後這樣的靠山,魏徵的正義直諫才會這般順利。?不久魏徵晉升爵位為郡公。

貞觀七年(633年),魏徵代王珪任侍中,尚書省長期積壓沒有判決的訴訟案,李世民命魏徵秉公處理。魏徵不大熟悉法律,但能抓住根本原則,依實際情況處理,大家都心悅誠服。

貞觀八年(634年),陜縣丞皇甫德參上書觸怒了李世民,李世民認為這是毀謗。魏徵進言說:“從前賈誼在漢文帝時上書,曾說到‘可以為帝王痛哭的事有壹件,可以為帝王長嘆息的事有六件’。從古以來上書奏事,往往言辭很激切,如果不激切,就不能打動人主的心。言辭激切就近似毀謗,陛下妳應該仔細想壹下這樣的事對還是不對。”李世民覺得魏徵說的有道理,下令賞賜給皇甫德參帛二十段。

貞觀十年(636年),長孫皇後去世,葬於昭陵,謚號文德皇後。?長孫皇後入葬昭陵後,李世民對她思念無法停止,為了緩解思憶之苦,便在宮中建起了層觀,終日眺望妻子的陵墓,還讓大臣陪同悼念。壹次李世民讓魏徵陪同,並指著昭陵的方向問魏徵是否看清了,魏徵裝作沒看見,李世民頓時著急,問“怎麽會沒看見,那是昭陵啊!”魏徵聞言回答說“以為陛下望的是獻陵,原來是昭陵啊!” 李世民聽後明白魏徵是在提醒自己,不要只顧及思念亡妻而忘了父親。於是便哭著下令拆掉了層觀。盡管李世民這樣追思妻子的行為是違背禮教傳統的,卻是壹個天子的真情流露。

貞觀十壹年(637年),李世民東巡洛陽,住在顯仁宮,因州縣官吏供奉不好,大都受到了譴責。魏徵告訴李世民當初隋煬帝楊廣曾在此讓附近的百姓上貢,貢品吃不完就扔掉,十分浪費。

貞觀十二年(638),禮部尚書王珪上奏說:“三品以上的官員在路上遇到親王,都下車,違反法度來表示恭敬,這違背了禮儀的標準。”李世民說“:妳們自己的地位都尊貴,就輕視我的兒子嗎?”魏徵進言說“:從古至今,親王列在三公之下。現在三品都是天子列卿和八座之長,為親王下車,不是親王所應當受的禮。求之於舊例,又沒有可以作為憑證的依據;施行於現在,又違背了國法。”李世民說:“國家所以立太子,是準備他做國君。然而人的長短,不在老少,假如沒有太子,那就依次立太子同母的弟弟。這樣說來,怎麽能輕視我的兒子呢?”魏徵說:“殷代崇尚質樸,有兄長去世其弟即位的禮義;自周以來,立太子必定要是嫡出的長子,以這杜絕各個兄弟的私念,堵塞禍亂的根源,這是國君應當十分慎重的事。”於是李世民同意了王珪的奏言。

貞觀十二年三月丙子,李承乾的嫡子李象出生,因為皇孫誕育之喜,唐李世民詔令天下見禁囚徒都降罪壹等,內外官職事五品以上子為父後者,各加勛官壹轉,天下大酺五日,?又大宴五品以上於東宮。李世民對侍臣說:“貞觀以前,跟隨我平定天下,輾轉奔波於亂世,這是房玄齡的功勞。貞觀之後,盡心對我,進獻忠直的勸告,安國利民,敢於冒犯國君尊嚴直言規勸,糾正朕的過失的,只有魏徵壹人而已。古代的名臣,也不能超過他們。”於是親自解下佩刀,賜給他們兩人。

貞觀十三年五月,魏徵乘李世民詔五品以上官上封事之機,全面地、系統地總結了政事不如貞觀之初的事實,上奏《十漸不克終疏》。疏中列舉了李世民搜求珍玩、縱欲以勞役百姓、昵小人、疏君子、崇尚奢靡、頻事遊獵、無事興兵、使百姓疲於徭役等不克終十漸,批評了李世民的驕滿情緒,再次提醒他慎終如始。李世民看完奏疏後,欣然接納,並對他說:“朕今聞過矣,願改之,以終善道。有違此言,當何施顏面與公相見哉!方以所上疏,列為屏障,庶朝夕見之,兼錄付史官,使萬世知君臣之義。”遂賜黃金十斤、馬二匹。

貞觀十四年(640年),魏徵向李世民上諫,讓李世民要善始善終。

貞觀十六年(642年),後來皇太子李承乾不學習德行和術業,魏王李泰的寵愛壹天天增長,朝廷內外眾官,都有些疑慮和議論。李世民聽到後很厭惡這些議論,對侍臣說:“當今朝臣忠誠正直的,沒有人能超過魏徵,我派他輔佐皇太子,用這杜絕天下的怨言。”李世民任命魏徵為太子太師,知門下省事如舊。魏徵自稱有病推辭,李世民下詔回答說:“漢朝的太子以四老為輔佐,我現在依靠您,也是這個道理。知道您患病,妳臥病也可以保全太子。”

去世:

貞觀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李世民非常傷心,並為此廢朝五天。追贈魏徵為司空、相州都督,謚“文貞”。

李世民下詔厚葬魏徵,但魏徵的妻子裴氏以魏徵生平生活簡樸樸素,豪華的葬禮不是亡者之誌為由拒絕。裴氏只有小車裝載魏徵靈柩,李世民召文武百官出城相送,並親自刻書碑文。

魏徵死後,李世民經常對身邊的侍臣說:“用銅鏡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古史作為鏡子,可以知曉興衰更替,以人作為鏡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經常用這樣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錯,但現在魏徵去世,我少了壹面鏡子。魏徵去世後朕派人到他家裏,得到他的壹頁遺表,才剛起草,字都難以辨識,只有前面幾行,稍微可以辨認,上面寫道:‘天下的事情,有善有惡,任用善人國家就安定,任用惡人國家就衰敗,公卿大臣中,感情有愛有憎,自己憎的就只看見他的惡,自己愛的就只看見他的善。愛憎之間,應當審慎,如果愛而知道他的惡,憎而知道他的善,除去邪惡不猶豫,任用賢人不猜忌,國家就可以興盛了。’遺表的大意就是這樣,然而朕思考這事,自己恐怕不能避免魏徵所說的這些過錯。公卿侍臣,可以把這些話寫在手板上,知道朕有過錯壹定要進諫。”

同年二月,李世民命閻立本畫二十四功臣像置入淩煙閣,魏徵位列第三。

不久之後,侯君集以謀反罪被處死,杜正倫被罷免,魏徵曾經向李世民推薦這兩人,說他們有宰相之才,魏徵又拿自己前後的諫辭給史官褚遂良,李世民知道開始懷疑魏徵是不是侯君集壹黨的。於是手詔取消衡山公主(後來被封為新城公主)與魏徵長子魏叔玉的婚約。

貞觀十九年(645年),李世民親征高句麗,戰士死傷數千人,戰馬損失十分之七八,他深深悔恨這壹舉動,不禁慨然嘆息說:“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於是立命馳驛以少牢之禮祭祀魏徵,又重立紀念碑。

參考資料

360百科:/doc/5404952-5642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