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布依族古文字能被發現和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壹事時,身為荔波縣檔案館館長的姚炳烈深有感觸地說,2008?年5?月,當他們帶著三本已入選首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水書赴京參加首屆“國家珍貴古籍”特展時,發現被評審確認的壯族古文字和荔波布依族儺書中的文字很是相似。他想“我們那裏也有這些東西的呀,是不是也是‘國寶’呢?”這次偶然的目擊,姚炳烈熱血沸騰,他返回到荔波後,把看到的情況向縣領導作了匯報,縣領導對次此非常重視,於是加大了人力、物力的投入力度,在接下來的搜集、整理和編寫申報布依族古籍《諾書》材料的同時,將《儺書》中的文字單列出來整理成《布依族古文字表》同時作為申報的材料之壹,2010年,《儺書》系列中的《掌訣》、《架橋還願》等6?部古籍順利入選第三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布依族古文字因此成為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新發現的古文字品種。
神秘古樸的布依族古文字
在?8?月14?日,貴州民族學院布依族古文字研討會上,除了展示荔波發現的布依族古文字外,
貴陽學院周國茂教授還向大家展示了目前在布依族地區所搜集到的另外幾種布依族古文字,有安龍布依族古文字、威寧新發布依古文字、方塊土俗字、六盤水波拉字母文字等。
其中,安龍布依族古文字首先是王仲坤先生在安龍龍廣壹帶發現的,有94?個古文字字符,是布依族宗教職業者“布摩”用來作為占蔔用的。如圖:
從表中字符看,僅有“七”、“壹”、“巨”、“八”、“二”、“土”、“三”、“乙”、“十”、“兌”、“水”、“吉”、“未”等少量字符與漢字相同或相似,其中有的與甲骨文、金文相同或相似,有的與隸書相似,有的則與楷書相似。“九”、“陰”、“子”、“陽”、“五”是漢字反寫,其余的字符只是與漢字形似,但並不是漢字,是根據漢字形體和結構方法仿制的。94?個字符中有幾個明顯是象形字,如“魚”、“木”、“蟲”、“巳”、“人”、“鳥”、“獸”等,寫法和甲骨文漢字寫法都不壹樣。
漢字甲骨文(包括殷商金文)階段,書寫方法比較隨意,可正寫,也可反寫,偏旁可在左也可在右。從這94個字符看,有幾個是漢字反寫,可以推知是借自甲骨文或殷商金文。
周國茂綜合這些字符的特點後進行了推測,他認為這些文字產生的年代大致相當於秦朝。因安龍從宋元到清初,屬於廣西泗城府。而廣西從秦代就被納入中央封建王朝郡縣體制。封建王朝直接統治的加強必然帶來漢文化的深刻影響。漢字傳入布依族地區後,壹些宗教職業者借用其中壹些字符,並根據漢字形體和結構方式創制部分字符,用來開展宗教活動或記錄經典,安龍發現的布依族古文字,可能就是這樣來的。
威寧新發布依古文字是在威寧壹帶布依族宗教祭司“布摩”用來書寫經文的壹種文字類型,與漢字大體屬同壹種類型,其中還夾雜少量漢字。在所掌握的資料中,有的用漢字夾拉丁字母註音,可以大體猜出其含義。下面是威寧縣新發樂居村布摩使用的在《殯亡經》(即《喪葬經》)中的壹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