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考古作為壹門較“冷”的專業,由於其專業性較強,很少有非專業人士去閱讀晦澀的考古報告或是難懂的專業性研究文章。許宏先生就曾談到:田野考古和研究的專業性、學科傳統上的封閉性,導致我們這個日益引人關註的學科在與社會的溝通上存在著缺乏透明度、信息不對稱、語言不易懂等問題。最大的問題,恐怕還是心態不開放。譬如考古與倫理這類話題,是西方公眾考古的議題之壹,但在我們國家也還沒有展開充分的討論。公眾考古的真諦,應是公眾能夠深度地參與其中。這意味著所謂公眾考古,不是專家學者們抱著“施舍”的心態做單向度的“指教”和灌輸,而是與公眾進行真正平等的對話。公眾整體文化素養的提高,當然要靠包括考古人的努力在內的對民族歷史文化養分的發掘和汲取;與此同時,公眾的思想成果何嘗不應是考古學科發展的重要給養,甚至可以讓我們反思為何而考古的學科路向問題。
壹般至少有以下幾種實踐類型:
1、媒介考古——分為舊媒介(報紙、雜誌、圖書等印刷媒介),新媒介(廣播、影視、互聯網、手機等電子媒介);
2、活動考古——就是各種發布會、紀念日、科普月、交流年、評獎、夏令營、專題參觀和旅遊等;
3、教育考古——即開設非專業的考古課程、讀書會、講座、問卷調查等;
4、展示考古——遺址博物館、巡回展與社區展、純粹介紹考古是怎麽回事的考古博物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