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墓原址位於安徽省安慶市宿松縣匯口鎮,後因桑落洲崩岸,搬遷到了宿松縣圭山。明代解縉考證周瑜墓在安慶宿松,出自《吉州周氏考》“考其陵墓在今之安慶宿松”,《文毅集》有詩曰“皖水青林繞墓田”。北宋司馬光《五代史記》“瑜葬宿松,即墓為祠,子孫居其旁者,猶數十家”。明代解縉《吉州周氏考》“考其陵墓在今之安慶宿松”,《文毅集》有詩曰“皖水青林繞墓田”。公元208年,周瑜曹操會獵於赤壁,火燒赤壁最終改寫了中國的歷史,三國由此形成。210年周瑜在西征的途中倒下了,在其身後留下的是壹串串未解之謎。周瑜墓在何方呢?仿佛成了壹個謎團,往事成風雲,檣櫓灰飛煙滅後,只能平地憑吊古人了。周瑜已逝,英雄不再。查古籍,以證過往。偶然發現,其實周瑜墓的原址還在,只是我們疏忽了他的所在。
在古書中,有如下記載:明代解縉《吉州周氏考》“考其陵墓在今之安慶宿松”,《文毅集》有詩曰“皖水青林繞墓田”。根據《水經註》雲,青林水,至尋陽,通大雷。按照我的理解,這個青林水就是雷水水系。古尋陽在今黃梅西南。這裏交代的很清楚,周瑜墓在宿松青林水附近。具體地點有待考察論證。五代,宋初學者徐鉉《騎省集》中《故汝南縣太君周氏夫人墓誌銘並序》“公瑾葬舒之宿松,今裔孫奉祀者百余家”。這也是其他“周瑜墓”不具備的條件,有後裔祭祀。南唐(宋代)馬令陸遊《南唐書-周本傳》歐陽修《新五代史》“瑜葬宿松,即墓為祠,子孫居其旁者,猶數十家”。這點就可以推翻周本立墓的假說,如果是周本立墓,周本傳就不會這麽寫了。我們還可以發現,其實在周本之前就有周瑜後裔為其守墓。不然哪來數十家守墓呢?古代的家,相當於今天的房。可見守墓人數眾多。這也是正史中唯壹記載的周瑜後人,也是唯壹明確記載了周瑜墓葬地點的史書。
南北朝酈道元《水經註》“江水對雷水之北側,有周瑜廟”。因為《水經註》是註釋《水經》的壹本書,如果按照《水經》成書年代來算,應該是魏晉三國時期,這就很接近周瑜卒年的記載。江水對雷水,也符合解縉的詩句。如果按照最晚推算的話,《水經註》成書南北朝時期,也就是公元450年左右,因酈道元是北朝人,所以南方水文資料其必定是參考南方人的著作,這樣文獻的成書年代最晚在三百年左右的晉朝,戰爭期間修建廟宇的可能性很小。公元280年到公元500年左右,桑的小洲呢?據袁宏記載,“爾乃出桑落”,說周瑜出桑落洲,由此可知,周瑜是在桑落洲裏屯兵,不然何必提壹個無名小洲呢?袁宏還記載,“窮河洛之規矩”,“鉆靈龜以相土”,“金城萬雉”。這說明周瑜在此修築城池。這座城池見於史書,根據《元和郡縣誌》記載,尋陽縣東四十二裏有巢湖故城。這裏說的“尋陽”是古尋陽,也就是黃梅西南。而尋陽縣東四十二裏,正好是桑落洲。所以這個巢湖故城的修建者,就是周瑜。而周瑜的家就在巢湖故城裏面。這也符合宿松《周氏宗譜》“汝南人,瑜公守吳郡,家廬江舒,...故城及松圭山均有墓”的記載,這個故城絕對不是廬江舒城,因為前文已經講的很明白,籍貫是汝南,家廬江舒城。所以他應該不是故鄉的意思,並且江西的烏東族譜也有這樣的記載“廬江為吾周之先,再家於舒自瑜遷”,這裏可以看出,家在舒是自周瑜時代搬遷的。兩者地隔千裏,而記載卻壹致,說明是事實。故城這裏可以理解為被廢棄的城池。所以這個故城只可能是巢湖故城。
周瑜(175-210)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廬江西)人。東漢末年東吳名將,因其相貌英俊而有“周郎”之稱。周瑜精通軍事,又精於音律,江東向來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公元208年,孫、劉聯軍在周瑜的指揮下,於赤壁以火攻擊敗曹操的軍隊,此戰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公元210年,周瑜因病去世,年僅36歲周瑜多謀善斷,精於軍略,為人性度恢廓,雅量高致。建安周瑜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