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關於紹興香爐峰的遊記,要說明文

關於紹興香爐峰的遊記,要說明文

香爐峰,又名宛委山、石匠山、玉笥山,亦稱天柱山,與大禹陵所在的會稽山相連。相傳山上有“金簡玉字之書”,夏禹發之,得“知山河體勢”,終於治平洪水。香爐峰高 354 米,峰頂數十米見方,形似香爐,峰由此而得名,這是壹處佛教寺院與風景名勝兼有的遊覽勝地。 從禹陵左側,有轎路、螺絲沿、口山路三處可達山巔。螺絲沿在爐峰北坡,陡峭危岸,從山腳啟程,過南鎮殿遺址,登 1508 級石階,越新建而尚未命名的壹號亭、二號亭、三號亭以及青翠亭,壹路登攀,真如王十朋所謂:“郁郁蒼蒼、巖巖嵬嵬,磅礴蜿蜒”,大有“天柱可梯”之感。三號亭在香爐峰的西崗上,由此向東,坡度雖有減緩,而險情陡增。但見峰頂巉巖突兀,形似鯽魚背(俗稱瘦牛背),最窄處不過三四米,而兩旁則是懸崖峭壁。深不見底。沿山脊有半月巖、壹片石,雲門石、飛來石等奇峰異石,把香爐峰裝點得讓人分不清是人間還是仙境。

過瘦牛背,但見右手邊滿壁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刻石,把人引人峰頂的觀音殿。據記載,爐峰之巔原有天柱山寺。南朝宋時,寺內香火已盛,高憎法慧“持律甚嚴,隱禹穴天柱峰,誦法華經,足不履人間者三十年”。唐代與劉禹錫交厚深篤的詩憎靈啟上人,死後也葬於此山。相傳宋朝有壹僧人,供奉觀音玉像於此,時人稱為南天竺。明人魏耕《遊天竺寺寄會稽姜遷梧》詩中,就有“昔聞天竺寺,夢想玲瓏厓”之句,此後,南天竺時有興廢。蔡元培曾為該寺題寫過“慈雲廣被”的橫額。 1990 年由華僑出資,利用峰頂的尺寸之地,在巖石上重建爐峰禪寺。禪寺包括觀音寶殿、配殿、僧寮及客堂等。觀音寶殿坐北朝南,三楹,重檐翹角,四面臨風,殿下淩空部分辟為僧寮。其東為五楹配殿,鋼筋水泥結構,氣勢不凡。 觀音殿四周山麓,名勝古跡眾多,至今尚有顯聖寺,表勝庵,天瓦庵,石屋塔院,南鎮廟,陽明洞,龍瑞宮以及葛洪煉丹井和歐治子鑄劍鋪遺址。

香爐峰是會稽山向北延伸的余脈,南望復岫回巒,逶迤起伏;向北俯視,河湖港叉,阡陌良田以及千年古城,壹覽無遺。每逢雲雨天氣,山頂雨霧迷朦,煙靄繚繞,人在其上,飄飄欲仙,因此,“爐峰煙雨”早被列為越中十二勝景之壹了。而香客與遊客最盛時,是每年農歷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俗稱爐峰香市。其中二月十九香市,因與南鎮廟會相值,又是春遊踏青時光,上山人數尤多,壹天有超過 5 萬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