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華氏家譜排續常識

華氏家譜排續常識

1.求華氏族譜,標準答案

第壹個淵源:源於姒姓,出自夏朝仲康封觀於西嶽華山,屬於以居邑名為氏。

姒姓與子姓的祖先同出壹源,即四千四百多年以前的顓頊帝高陽氏。子姓是顓頊的兒子契所建立,姒姓是顓頊的孫子夏禹的後代所建立。

所以華氏統統都是顓頊的後代,所謂兩支,不過是得姓的先後與途徑有所不同罷了。 據考證,華氏人的始祖是可以遠溯到黃帝軒轅氏的,因為顓頊正是黃帝的孫子。

源自姒姓的華氏,早在夏朝的第四個天子仲康之時便已出現,距今有四千壹百多年。這在史籍中有記載:“夏仲康封觀於西嶽,曰華氏”。

西嶽,指的是陜西境內的華山,所以仲康的子孫自此就以“華”為姓氏了。不過,有學者明確持疑,因為當時的華山是否已有“西嶽”的封號未可確定,所以,認為是華氏之得姓在前,華山之得名則在後。

本書考證,直到戰國中期,今華山之地仍稱作“陰晉”,屬於魏國之地,還沒有被稱做“華山”。到戰國晚期的周顯王姬扁三十七年(己醜,公元前332年),魏國以陰晉之地為交換條件,送給秦國以求和,秦惠文王趙駟改其名為“華陰”,其境內之山始稱“華山”。

因此,清朝陳廷煒在其所撰《姓氏考略》中的說法“夏仲康封觀於西嶽,曰華氏”,肯定是“為名以撰”,實不可取! 不過,在夏桀執政時期,有四個貼身佞臣:“河濟、泰華、伊闕、羊腸,修政不仁。” 姒泰華是夏桀的寵臣之壹,在其後裔子孫中,當有中國最早的華氏。

第二個淵源:源自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國宋戴公封子孫於華邑,屬於以封邑名為氏。 源自子姓的壹支華氏,有比較具體的資料可考,在史籍《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上記載:“宋戴公子考父說食采於華,因氏焉,華督、華元、華定、華亥,並為宋卿。”

這支華氏是因地得姓,而且他們在春秋時期的宋國還是壹個顯赫的家族,子孫歷代都是宋國的公卿。 諸多史書記載:“宋戴公姬撝之子正考父食采於華地,其孫督之後因氏。”

其實,在宋戴公的孫子中,除了華督,還有華元、華定、華亥,皆為宋國大夫。顯然這壹支華氏是因地得氏,在春秋時期的宋國是壹個顯赫的家族,家族中很多人是宋國的公卿。

不過,現在也有對哪壹個人開始以華為姓氏有不同的看法。有學者認為:正考父的兒子華督是第壹個以華為姓的人,華氏“源於子姓,宋戴公孫督,字華父,相宋公,因自立為華氏”。

宋國是由周武王姬發封給微子啟(商紂王庶兄)以奉湯祀的。殷湯是子姓,正考父和華督都是湯朝的後代,華氏自然也就源於子姓了。

當時的宋國擁有今河南省商丘縣以東、直到江蘇省銅山縣以西的壹片地方。因此,這支華氏族人的最早發源之處在宋國,後來才逐漸繁衍到其他的地方。

在華督、華元、華定、華亥等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華氏,史稱華氏正宗。 第三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世子華,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春秋公羊傳》中記載:“僖公七年夏,鄭殺其大夫申侯。其稱國以殺何?稱國以殺者,君殺大夫之辭也。

秋七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世子款、鄭世子華,盟於寧毋。” 鄭世子華,就是鄭文公姬捷的二兒子姬華,在周惠王姬閬二十五年(公元前652年)農歷1月,他代表鄭國,同周王使者、齊桓公姜小白、宋桓公子禦、衛文公姬毀、許男爵、曹昭公姬班、陳世子媯款等諸侯國會盟於洮(今山東鄄城),這次會盟,確定了齊桓公的春秋霸主地位,是歷史上壹次重要的諸侯國會議。

在姬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華氏,是為新鄭華氏。 第四個淵源:源於嬴姓,出自戰國末期秦國公子趙華,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公子華,即秦惠文王趙駟的兒子之壹,名趙華。趙華善武,為當時秦國大將。

周顯王姬扁四十壹年(癸巳,公元前328年),諸侯國合縱對抗秦國。秦惠文王對此感到十分頭疼,客卿張儀立即建議攻打叫喊得最兇的魏國。

很快,趙華和張儀二人便率領秦軍圍攻魏國之邑蒲陽(今陜西西安長安區),壹舉克之並占領。 之後,趙華率秦軍駐紮在蒲陽,而張儀卻返回秦國。

回來後,張儀向秦惠文王說,“請大王將蒲陽還給魏國,並且派公子趙繇到魏國做人質。我能說服魏國脫離合縱之勢。”

秦惠文王十分好奇,但還是同意了。 之後,張儀跑到魏國對魏宣惠王說:“妳看,秦國對妳們魏國還是很厚道的。

這不,秦王令我將蒲陽歸還與您,還將他的兒子做人質。魏國可不能無禮於秦國啊。”

魏宣惠王十分高興,將上郡十五縣都交給張儀帶去給秦國,以表達謝意。如此壹來,“五國合縱抗秦”被分化瓦解,張儀回到秦國,立即被秦惠文王拜為太宰(丞相)。

在趙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華氏,稱鹹陽華氏。 第五個淵源: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明、清時期蒙古諸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誌·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謨錫哷氏,亦稱木華犁氏,世居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Mosire Hala。

蒙古族、滿族謨錫哷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李氏、嚴氏等。 ⑵.蒙古族紮拉爾氏,亦稱紮喇亦爾氏,源出元朝時期蒙古紮剌赤兒部,是元朝著名太師木華黎之後裔,以部為氏,世居烏。

2.誰比較清楚華氏家族的來源

華氏家族本是壹個望族,其後裔中有壹支定居於譙縣以北十余裏處壹個風景秀麗的小華莊。

至華佗時家族己衰微,但家族中對華佗寄托了很大的期望。從其名、字來看,名“佗”,乃負載之意,“元化”是化育之意。

華佗自幼刻苦攻讀,習誦《尚書》、《詩經》、《周易》、《禮記》、《春秋》等古籍,逐漸具有了較高的文化素養。 在華佗成長的過程中,除受到中原文化的熏陶外,盛產藥材的家鄉也給他以不少的影響。

譙縣出產多種藥材,如“毫芍”、“毫菊”,早已聞名天下。再加水陸交通較為發達,所以譙縣自古就是壹個藥材的集散中心。

至今在毫縣的通衢大街上,中藥材貨棧比比皆是。幼年的華佗在攻讀經史的同時,也留心醫藥,當地父老傳說他曾在泥臺店壹帶讀書養性,學醫識藥。

華佗行醫,並無師傳,主要是精研前代醫學典籍,在實踐中不斷鉆研、進取。當時我國醫學已取得了壹定成就,《黃帝內經》、《黃帝八十壹難經》、《神農本草經》等醫學典籍相繼問世,望、聞、問、切四診原則和導引、針灸、藥物等診治手段已基本確立和廣泛運用;而古代醫家,如戰國時的扁鵲,西漢的倉公,東漢的涪翁、程高等,所留下的不慕榮利富貴、終生以醫濟世的動人事跡,所有這些不僅為華佗精研醫學提供了可能,而且陶冶了他的情操。

3.華氏家族族譜的源頭,請告訴我

華 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壹百九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四七。

尋根溯源 華姓來源有三:1、出自子姓。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古今姓氏書辨證》、《廣韻》及《辭源》所載,宋戴公子正考父,正考父之子督,字華父,為宋太宰,殺其君殤公及其大夫孔父,厚賂齊、秦、魯、鄭四國,不能討,使相宋公,因自立為華氏。

古未有生而賜族者,唯督以壹時之妄,自立姓氏,後世因之。壹說督父正考父食采於華(故城在今河南新鄭北),其後以邑為氏。

2、出自姒姓。據《姓氏考略》所載,夏仲康封觀於西嶽,曰華氏。

3、出自他族。清滿洲八旗姓愛新覺羅氏之後有改華姓者;清嶺夷十二地夷人頭目,嘉慶十三年歸附,十六年改流更姓住牧,芭蕉溝夷人為華姓;錫伯族華西哈爾氏,漢姓為華;今滿、蒙古、回等民族有此姓。

得姓始祖 華督,壹作華父督,有說其字為華父,春秋時宋國人,宋戴公之孫。前七壹零年,時任太宰的華督殺死大夫孔父嘉,奪其妻據為己有,然後壹不作,二不休殺死宋殤公,並迎立公子馮為宋莊公,自任為相。

後華督自立為華姓,後世子孫遂稱華姓,並尊華督為其得姓始祖。 繁衍播遷 古宋國之國都在今河南商丘,所以講華姓源起於此應無疑義。

自華督得姓而起,華姓在宋國便世代顯貴,名震天下。春秋時期見諸史冊之華姓近二十人,《左傳·正義》曰:“世本雲,督生世子家,家生季老,老生司徒鄭,鄭生司徒喜”。

這壹支乃華督之嫡出,另外名將華元乃華督之曾孫,華元父華禦事曾任宋之司寇,從眾多華姓來分析,可以說此際乃華姓發展之高峰期。前五二二年,華姓家族由於當朝君主之處置失當而產生內訌,華姓家族由此而由盛而衰,叛臣華亥失敗後逃亡楚國,華費遂子華登因與華亥有勾連,而亡命吳國。

另外,此際齊有華周,衛有大夫華仲,這些史實表明,春秋時華姓已播遷於楚(都今湖北江陵)、吳(都今江蘇蘇州)、衛(都今河南淇縣)、齊(都今山東淄博)等國。前二八六年,宋被齊、楚、魏三國瓜分,華姓漸有北徙山東,南遷安徽、江蘇者。

漢初,華寄、華毋害追隨劉邦征戰有功,封為列侯,子孫襲爵,為沈寂近壹個世紀的華姓重新增光添彩。兩漢時,華姓可以說遍布山東大地,並在山東平原壹帶形成望族,另在今山東、江蘇、安徽間地的沛國也形成了華姓大族。

新莽之亂時,有北方華姓避居今湖南漵浦壹帶,與祖居此地之華姓相融合,後來昌盛為華姓武陵郡望。三國兩晉時期,華姓發展達到高峰,其中以平原郡的華歆家族為傑出代表,其人丁興旺,世代名家輩出,可謂光照史冊。

永嘉之亂中,華姓避亂南遷於今江蘇、浙江、湖北、安徽等省。歷南北朝至隋唐,華姓在今江蘇、上海等地繁衍昌盛,並有壹支華姓入遷福建。

宋元兩代,華姓遍及黃河、長江、珠江中下遊。明初,山西華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壹,被分遷於河南、河北、山東、陜西、江蘇、安徽等地。

歷明清兩代,華姓廣布於臺灣以及西南、西北、東北各地。如今,華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陜西、上海、吉林、江蘇等省市多此姓,上述四地之華姓約占全國漢族華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二。

郡望堂號 華姓在長期的繁衍播遷過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平原郡,漢代設置,治所在平原(故城在今山東平原縣西南);2、武陵郡,漢代設置,治所在義陵(故城在今湖南漵浦南);3、沛國,西漢為沛郡,東漢為沛國,治所在相縣(故城在今安徽濉溪縣西北)。 堂號:“武陵”、“華嶽”、“平原”、“敦厚”等。

“本仁堂”:據《蕭山漁臨華氏宗譜·序》載:華氏“原姓宋,實微子(商·紂王同父異母兄長)之裔,食采於華(今河南省商丘以東至江蘇省銅山以西地區),西周時,宣王姬靜遂因地賜華姓。華、宋二姓,萬世難婚。”

這段文字說明華氏源流和華、宋不通婚的原因。 此外,華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存裕堂”、“詒谷堂”、“享敘堂”、“培元堂”、“壽和堂”、“永思堂”、“武陵堂”、“享德堂”、“思訓堂”、“慶餘堂”、“敦本堂”、“禮耕堂”、“佑啟堂”等。

宗族特征 1、華姓名人眾多,群星閃爍,自得姓以來,世代顯達,兩晉以前北方名人眾多,南北朝以後南方華姓顯貴,《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錄有華姓名人八十七位,數量之多比起排名壹百位以前的姓氏來講,絲毫不見遜色。2、華姓在宋人編著的《百家姓》中排行第二十八位,從壹個偏面反映了華姓在宋代時的顯達。

名人精粹 華元:華督曾孫,春秋時宋國大夫。歷事昭公、文公、***公、平公四君,執政四十年。

雖曾戰敗遭諷,但致力彌兵,誌意可嘉,也不失為壹份創造。 華毋害:西漢將領。

以越將從高祖起於留,定三秦,擊臧荼,有功,封為終陵侯,謚齊。華佗: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醫學家。

精內、婦、兒、針灸各科,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為世界醫學史上最早之全身麻醉,又首創五禽戲,後為曹操所殺。 華歆:平原高唐(今山東禹城西南)人,三國時魏國大臣。

曾依孫策,後附曹操為尚書令。曹操征討孫權時為軍師,轉禦史大夫。

文帝即位,拜相國,封安樂鄉侯,為司徒。明帝時,任太尉,進封博平侯。

4.誰比較清楚華氏家族的來源

華姓有兩個分支,實際上只有同壹個來源。壹支出自夏禹的姒姓,壹支則出自殷湯的子姓。 姒姓與子姓的祖先同出壹源,即4400多年以前的顓頊帝高陽氏。子姓是顓頊的兒子契所建立。姒姓是顓頊的孫子夏禹的後代所建立。可見,華姓人氏統統都是顓頊的後代,所謂兩支,只不過是得姓的先後與途徑有所不同罷了。 根據以上的分析,華姓人的始祖是可以遠溯到黃帝軒轅氏的,因為顓頊正是黃帝的孫子。

源自姒姓的華姓,早在夏朝的第四個天子仲康之時便已出現。當時,距離現在約為4100多年。《姓氏考略》記載:“夏仲康封觀於西嶽,曰華氏”。西嶽指的是陜西境內的華山,所以仲康的子孫自此就以“華”為姓氏了。不過,也有人懷疑當時的華山是否已有西嶽的封號,所以認為,是華氏之得姓在前,華山之得名則在後。究竟是誰在前誰在後姑且不管,華姓與華山有壹定的淵源,是無人否認的。

源自子姓的壹支華姓,則有具體的資料可考。《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記載:“宋戴公子考父說食采於華,因氏焉,華督、華元、華定、華亥,並為宋卿” 。可見,這壹支華姓是因地得姓,在春秋時代的宋國是壹個顯赫的家族,家族中很多人是宋國的公卿。華姓源自宋國已經是不爭之論。不過,哪壹個人開始以華為姓卻有不同的看法。《古今姓氏書辨證》認為:正考父的兒子華督是第壹個以華為姓的人。該書記載:華姓“出自子姓,宋戴公孫督,字華父,相宋公,因自立為華氏”。 宋國是由周武王封給微子(商紂之後代),以奉湯祀的。殷湯是子姓,正考父和華督都是湯的後代,華姓自然也就源於子姓了。當時的宋國,大致擁有現在河南省商丘縣以東,到江蘇省銅山縣以西的壹片地方。因此,華姓人的最早發源之處,應該也在這兒,後來才逐漸繁衍到其他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