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出行儀仗以唐朝為例:
據《大唐開元禮》的規定,唐朝皇帝的“大駕鹵簿”由導駕、引駕、車駕、後部鼓吹、後衛部隊等前後幾部分組成。
1、 導駕:即先導儀衛,為“大駕鹵簿”的先頭儀仗隊。最前面是開道的幾輛車,依次分別乘坐京城地方官和朝廷官員。隨後是由兩隊騎兵及6行步甲隊組成的“清遊隊”,其作用是清道,以保障後面的皇帝出行順利。緊隨其後的是士兵手持的12面龍旗,分作兩排。
龍旗後則是專用車隊,其中包括指南車、記裏鼓車、白鷺車、鸞旗車、辟惡車、皮軒車等。每輛車均由4匹馬牽引,有駕士14人、匠人1名。至此,導駕儀仗結束,後接引駕儀仗。
2、引駕:儀仗不同於導駕儀仗,主要以樂、仗為主,陪同皇帝出行的文武官員也在其中。引駕儀仗的前導是由12排分別手執橫刀、弓箭,相隔排列的騎兵組成的衛隊。
尾隨其後的是壹支龐大的鼓吹樂隊,樂隊前有兩名鼓吹令負責指揮演奏。樂隊的樂器以各種鼓為主,主要有鼓、大鼓、鐃鼓、節鼓、小鼓、羽葆鼓等,還有吹奏樂器笛、簫、笳(亦作胡笳,北方民族的壹種吹奏樂器)、長鳴和中鳴(均為號筒)、大橫吹(橫笛)、篳篥(管樂器)等以及金鉦等打擊樂器,整支樂隊由750余人組成。
樂隊之後則是由各種幡(呈下垂狀的長方形旗幟)、幢(有羽毛裝飾的旗幟)、旌旗等組成的旗陣。壹些隨行的官員及皇帝的24匹禦馬也夾雜在旗陣中。旗陣之後,又有分列於左右的青龍旗和白虎旗。兩面旗幟的後面則為隨行的朝廷官員隊伍。在這支隊伍中間,還穿插和夾雜著手持兵器的騎兵和步甲兵。
3、車駕:引駕儀仗的後面才是皇帝乘坐的玉輅。皇帝車駕是整支儀仗隊的核心,因此警衛極其森嚴。玉輅由太仆卿駕馭,前後有41位駕士簇擁,兩側則由左、右衛大將軍(高級武將)護駕。
緊隨玉輅的是禁軍的高級將領和宦官。在這些護駕官員的外圍則布列著多隊禁軍的騎兵和步卒,每隊禁兵的數量不等,但都在20人以上,並有1名軍將率領。禁兵配備有弓、箭、刀等兵器,隨時準備應付突發的情況。跟在禁兵後面的是由孔雀扇、小團扇、方扇、黃麾、絳麾、玄武幢等組成的儀仗。
4、後部鼓吹? :皇帝的車駕後面還有壹支“後部鼓吹”樂隊,樂隊配置的樂器與玉輅前的鼓吹樂隊差不多,只是規模相對較小,有樂工近300人。緊隨“後部鼓吹”之後的是皇帝專用的各種車駕,其中包括方輦、小輦、腰輦、金輅、象輅、革輅、五副輅、耕根車、安車、四望車、羊車、屬車、黃鉞車、豹尾車等。
左、右威衛折沖都尉各率200名兵士,分作4行橫排,分別持大戟、刀盾、弓箭及弩,尾隨豹尾車,作為掩後。每輛車均由馬匹牽引,並有數量不等的駕士隨從。在這支車駕隊伍中,還有壹些朝廷官署的官員騎馬隨車而行。
5、後衛部隊:走在儀仗最後的是後衛部隊,前面是由兩位將軍率領的左、右廂步甲隊,***48隊,分作前後兩個方陣,每隊30人,以壹面旗幟為前導。
士兵均頭戴兜鍪,身著鎧甲,手持弓或刀、盾,每隊的裝束均為同壹種顏色,***有5種顏色,相間排列。中間為左、右廂黃麾仗,分為12行,每行10人,分別手持弓、刀、戟、盾及孔雀氅(用羽毛制作的旗幡)、鵝毛氅、雞毛氅等。黃麾仗後為殳仗,***有500兵士,手持殳等古代儀衛兵器。
最後則為諸衛馬隊左右廂24隊騎兵和12支旗隊組成的旗陣。每支旗隊所舉的旗上繪有同壹種傳說中的神怪,如辟邪、玉馬、黃龍、麒麟、龍馬、三角獸、玄武、金牛等。旗陣後,又是由步甲兵組成的黃麾仗,並有騎兵護衛。至此,儀仗隊才結束,總人數大約在5000人以上。?
中國古代帝王的出行儀仗在唐代以後規模間有增減,但其作為權力、地位的象征在後代王朝則壹直存在。現存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宋代《大駕鹵簿圖書》就直觀、形象、真實地反映了古代帝王出行時的盛況。
擴展資料:
大駕鹵簿圖策畫制作於公元壹九八八年至壹九九五年,分為手卷及銅雕,“大駕鹵簿圖手卷”長近六十米,寬零點八米。
而“大駕鹵簿銅雕”長壹七四米,寬二米,由壹七四片長壹米寬二米的銅版鍛雕組合而成,自〈通典〉、〈漢書武帝紀〉、〈後漢書百官誌〉、〈文獻通考〉、〈清會典〉、〈明會典〉、〈明實錄〉、〈清實錄〉、〈清史稿〉,及中國第壹歷史檔案館館藏乾隆起居註內務府造辦檔等諸多古籍中考據資料,以期忠實呈現清朝乾隆盛世時,大駕鹵簿的壯觀場面。
鹵簿演變過程:
唐朝大駕鹵簿依據〈文獻通考〉記載:擁有扇、傘、旗、數目可觀,氣勢非凡,僅以鹵簿中之樂隊盛況無可比擬。
宋太祖時期鹵簿又增制了大旗幟、服飾,儀仗壯觀,隊伍龐大。遼金時代,鹵簿各有其特色,且更註重武力、兵器。
元朝在中原建立朝廷國初復制鹵簿,仿效漢人,置拱衛權杖,造內外權杖,制象橋,鹵簿制度漸趨完善。
鹵簿制度確立經過了壹千多年的過程,到清朝已是末期,清王朝是距今最近的封建王朝,史料記載更為豐富完備。清代制度大多沿襲漢制,直到乾隆十三年才形成定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