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貝葉經,原意是刻在棕櫚島貝多羅樹上的幹葉子上的佛經,後來被用來泛指廣義的傣文。在傣族文學中,巴野文字時代也被稱為綠葉文字時代。戴八爺文獻有兩大類:壹類是佛教經典,即本義上的八爺經。佛經歷來被稱為經、法、辯三藏,但其中有相當壹部分並不是佛經,而是屬於另壹種傣文,即普通傣文書籍。在傣語中,貝葉經叫譚,壹般貝葉書叫書。雖然在概念上有明顯的區別,但在拜佛活動中人們往往不區分兩者的性質和作用,所以所有的傣語貝葉經文獻統稱為廣義的貝葉經。來源
傣族地區的佛教寺廟長期以來壹直保存貝葉文獻。來源壹是佛自己刻的,二是接受世俗眾生供奉的經書或經書。由於供奉佛經和書籍的活動已經成為民間的壹種普遍做法,《貝葉經》包含了印度教的故事和傳說,這些故事和傳說與佛教相悖,並涉及傣族的原始信仰。因此,貝葉經成為傣族社會各種文化知識和思想的聚集地,也影響了貝葉文學的內容構成。除了佛寺集中收藏貝葉經外,傣族世俗民間也有各種各樣的貝葉文獻,因此貝葉文化從佛寺到民間成為傣族文化的代表和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