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顆造型酷似骰子的十四面體德化窯瓷器玩物,式樣十分精致。經筆者翻閱古籍查證,這種物件叫“博煢”,是玩六博遊戲的用具。《說文·凡部》:“煢,回疾也。”“煢”,初用木制,故又作“橩”,後易木為玉,因而又作“瓊”或“玖”。煢,相當於後世所用的骰子,擲之則回轉。據考古資料記載,已知最早的煢是秦代,即秦始皇陵發現的那件十四面體的石質煢,漢代的煢則皆是十八面體。
“博戲”是中國古代遊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古人展現智慧、運籌爭勝的方式。中國古代最為重要、最有影響的博戲形式就是擲骰子。骰子,又名投子、色子等等,是中國博戲中六博之壹。骰子發端於春秋時代,源於當時的大博、小博,成熟於晉、唐之間,自宋代之後,廣泛地運用於多種遊戲,花樣疊出,愈變愈巧。
如圖所示的明末德化瓷十四面體博煢,高2厘米,瓷質細膩致密,十四個面全部上釉,色澤潔白瑩潤,此器呈十四面圓球形,其中六面依次有壹至六的點數,其余八面刻有“生、旦、帖、醜”和“過、末、外、正”等文字,文字書寫流暢,頗有大家之風。且不說這顆博煢的用途,單單十四面全部上釉,需支墊燒制,其燒成難度可想而知。
明清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又壹次思想十分活躍的時期,整個社會普遍存在著壹種崇尚“古雅”的生活態度。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德化窯發揮自然資源與生產技術的優勢,大量燒制器用文玩,供應社會的普遍需求,甚至大量仿古器物(尤其是古銅器),用以滿足貴族士大夫爭奇鬥趣鋪陳風雅的需要。這兩顆德化瓷十四面博煢,應是當時崇尚“古雅”而仿秦漢博煢的器用文玩品。
至於這兩顆博煢的功用,應屬行酒令博煢,其上的“生、旦、帖、醜”和“過、末、外、正”如何玩法,可能類似於今天的“官、兵、捉、賊”。行酒令博煢(骰子)為古代飲酒時娛樂使用,其間的文字則為說明遊戲的規則。
從故宮藏品看瓷質文房用具
瓷質文房用具在我國的燒造已有相當長的歷史。從目前傳世的瓷質文房用具來看,硯、硯滴、筆筒、筆架、筆管、筆洗、筆掭、印盒、臂擱、鎮紙等相繼出現。從時代發展來看,早在三國魏、西晉、東晉、南朝時期文具已經陸續出現,考古資料表明,魏正始二年(241年)南京石門坎墓、江蘇句容西晉元康四年(294年)墓中出土有青釉三熊足硯,江蘇鎮江西晉元康五年(295年)墓、南京西晉永嘉二年(308年)墓出土有青釉三足硯,江蘇金壇吳永安三年(260年)墓、南京光華門外趙士岡吳鳳凰二年(273年)墓以及江西波陽西晉太康三年(282年)墓出土有青釉蛙形硯滴,南京中華門外郭家山西晉元康三年(293年)墓出土有青釉印紋水丞。早期的瓷制文具主要以青瓷為主,種類主要見有硯、硯滴、蛙式水丞。
從窯址調查來看,浙江德清窯最早開始燒制瓷硯。隋唐時期,特別是唐代,社會發展,文化空間繁榮,北方瓷業迅速發展,定窯、鞏縣窯、南方越窯、長沙窯、邛窯、梅縣窯都燒制文具,以硯、水丞較為常見。硯的造型較早期豐富,有多足硯、風字硯等。窯址調查也顯示不少瓷窯燒制文具。已發現安陽窯、湘陰窯、豐城窯、長沙窯、邛崍窯、灌縣窯等燒制瓷硯。宋代瓷業進壹步發展,名窯眾多,文具的燒造更為普遍。水丞、洗的燒造量增多,很多瓷窯都有燒制。定窯、鈞窯、汝窯、官窯、哥窯、龍泉窯、景德鎮窯都有燒造,品種繁多,造型各異。窯址調查也發現寧波窯、遂溪等窯燒制瓷硯。元代浙江龍泉窯、江西景德鎮窯都燒制文具。硯滴造型生動,有船形、童子騎牛、魚形等式。文具的發達時期為明、清兩代,尤以清代最為突出。明清時文具品類增加,品種繁多。造型也更加程式化而又多樣。常見筆洗、筆架、筆筒、筆管、筆掭、硯、硯滴、印盒、水丞、水盂、臂擱、鎮紙等。為方便敘述,本文主要按器型略作介紹。
硯
從紀年墓出土的瓷硯來看,三國、西晉、東晉三足硯比較流行,硯的三足有獸蹄形足及三足,以獸形足比較多見。東晉開始出現四足硯。南朝時期雖然還有壹些三足硯,但造型與早期的不壹樣,足有的細而尖。而多足硯出現較多。隋唐時期繼承南朝多足硯的,有白釉、青釉硯,足比北朝時期更多,有的達28個足。硯面突起,四周圍以深凹的水槽,即文獻所載的辟雍硯。辟雍硯是瓷硯發展的`最後階段,此後,石硯興起,瓷硯漸退出歷史舞臺。硯足的形式有的繼承北朝的圓珠形足,有的為獸形蹄足。也有圈足硯,北方、南方瓷窯都有燒制。唐代晚期還流行在圈足上飾以鏤空裝飾,越窯、梅縣窯即在高圈足上飾有花形或圓形鏤孔。除圓形硯以外,還有風字硯。宋代開始瓷硯數量減少,明清時期還有少量制作,以圓形、長方形為常見。
從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瓷硯來看,從晉唐以至明清時期的都有。早期硯主要以越窯系產品為主,西晉青釉硯,裏心坦平,有六個支燒痕,三獸足;唐白釉多足硯,壹種造型為圓形,硯面突起,邊沿有存水的凹槽,蹄形足18個,足下有支撐的環。另壹種為圈足,28個蹄形足貼附於圈足上,沒有實用意義,而只作為裝飾。唐越窯青釉硯,高圈足外撇,足上有花式鏤孔裝飾。唐青黃釉五聯水丞硯,5個水丞相連,中心為平坦的硯面,邊有水槽。唐邛窯青釉硯,五人物足,足下有環。唐琉璃廠窯青釉風字硯,壹邊圓形,另壹邊方形,圓形部分著地,方形部分翹起,下有兩足;宋代有白釉“官”字款蓮瓣紋硯;明代有天啟年款的青花勾蓮紋硯、萬歷錦地開光人物紋圓硯,壹側有花形水槽;清代有雍正“戊申小陽月制”哥釉葉式硯、雍正青花硯、道光“李裕成作”款雕瓷凸花長方帶盒硯等。
硯滴
最早見於西晉時期,青釉蛙形硯滴比較流行。同期還有龜形、熊形、兔形等。《飲流齋說瓷》有“水滴象形者,其制甚古,蟾滴,由來久矣。古者以銅,後世以瓷。明清有蹲龍、寶象諸狀。凡作物形而貯水不多則名曰滴,不名曰盂”。故宮藏品中有晉龜形硯滴、元代龍泉窯青釉船形硯滴。
水丞
水丞是文具當中常見的壹種器形,亦稱水盂,用於盛水。器形壹般小巧,最早見於西晉時期青釉蛙式水盂,此後唐宋以至明清時期各地瓷窯都有燒造,以清代景德鎮窯燒造數量最多,品種豐富。
在故宮藏品中,西晉的有青釉印紋水丞,唐代的有越窯青釉或白釉四足水丞、青釉五聯水丞、窯青釉水丞、邛窯褐綠彩水丞,宋代的有官窯青釉水丞。明代的有嘉靖青花雙鳳紋水丞、綠彩龍紋水丞、萬歷五彩雲龍紋水丞。
到清代,瓷水丞的制作達到了歷史的最高峰。康熙時期常見青花、黃地青花、釉裏紅、釉裏紅加彩、粉彩、五彩、三彩、紅彩、青釉、郎窯紅、郎窯綠、白釉、仿定窯白釉、哥釉、綠釉、紫釉等品種的水丞。
雍正時期的品種有青花、藍地青花、粉彩、五彩、仿官釉、仿哥釉、黃哥釉、粉青釉、爐鈞釉、冬青釉、白釉、孔雀綠釉、茶葉末釉、仿宣紅、祭紅等等。
乾隆時期有水丞紋飾豐富,青花器常見三果、朵花、荷蓮、花鳥、花卉、雲頭、螭紋等紋飾。品種有青花胭脂紅地粉彩、黃地藍料彩、五彩、仿宋白釉、仿官窯、仿哥釉、粉青、霽紅、祭紅、爐鈞釉、石釉、天藍釉、鐵銹花釉、茶葉末釉、鱔魚青釉、米黃釉、孔雀綠釉、豆青釉等。造型多樣,有圓形、方形、蛋形、壹粒珠形等,還有動物造型的如獸形、蟹形、蟾形等。
乾隆以後,水丞的燒造無論從數量還是品種上都有所減少,嘉慶時期主要以青花、漿胎青花、紅彩、祭紅、青釉較多,道光時期有青花、祭紅釉、窯變、冬青釉、仿官釉、哥釉、白釉、黃釉、鱔魚青釉等,樣式有球式、扁腹式、上小下豐式等。同光以後,水丞和釉色和品種創新不多。除景德鎮以外,宜興窯、廣窯也燒制水丞。
筆掭
瓷制筆掭乾隆時期多有制作,乾隆壹朝,瓷制類的文房用具向更廣闊的前景發展。
印盒
瓷制印盒歷朝都有制作,乾隆時期印盒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各類印盒豐富,數量品種較多的是清三代,康熙時期的有豇豆紅、青花、五彩、郎窯紅、青花釉裏紅、漿胎白釉等品種,雍正時期的青花、鬥彩類的印盒多見,乾隆時期有青花、青花釉裏紅、藍地白花、灑藍、粉彩、哥釉、白釉、鬥彩、三彩、青釉、仿石釉等品種,嘉慶時期主要以青花最多。此外還有宜興窯竹節式“彭年制”印盒等。
臂擱
臂擱用於寫字時擱放手臂,形狀似半剖的竹筒形。宋代官窯燒制天青釉臂擱。清代前期,景德鎮禦窯廠燒制墨彩、粉彩、釉裏紅等品種臂擱。故宮藏有光緒粉彩折枝桃雙燕書卷式臂擱。
鎮紙
明清兩代流行的文具,用於鎮壓紙張,器底平整,四面多作矮山狀。
筆洗
筆洗在宋代最為流行,汝、官、哥、定、鈞、耀州、龍泉、景德鎮窯都有燒制。明清時期造型更加豐富,僅雍正時期就有桃、靈芝、葫蘆、荷葉、海棠、梅花等數十種之多。故宮收藏的筆洗自晉直至明清時期的都有。如晉青釉洗、唐三彩荔枝花紋洗、宋汝窯、哥窯、龍泉窯、鈞窯、耀州窯、定窯、景德鎮窯燒制的各式洗、元龍泉窯各式洗、明宣德青花、紅釉菱花式洗、正德青花卷葉紋洗、三彩洗、明仿官船式洗、嘉靖青花龍鳳紋洗、萬歷仿宣德青花魚藻紋洗等。
清康熙時期的品種有青花、三彩、孔雀綠釉、冬青釉、茄皮紫釉、仿哥釉等;雍正朝有青花、鬥彩、白釉、仿石釉、祭紅、仿官窯、仿哥釉、霽藍釉、天藍釉、仿龍泉釉、鱔魚青釉等;乾隆期常見青花、哥釉青花、粉彩、白釉、仿汝窯、仿官、仿哥、哥釉、米黃哥釉、青釉、粉青釉、冬青釉、窯變釉、松石綠釉、黃釉、珊瑚紅釉、茶葉末釉、釉裏紅等;嘉慶時有青花、黃地粉彩、綠地粉彩、霽藍、霽藍、哥釉、茶葉末釉等,道光時期的有青花、哥釉、仿官、冬青釉粉彩、白釉、紅地描金、紅綠彩等。除景德鎮外,福建建窯、廣東廣窯、江蘇宜興窯等生產了不少筆洗品種。
筆筒
晉代時已有筆筒,以浙江越窯產品為常見。器形為直筒形,平底。明清兩代流行。浙江龍泉窯、江西景德鎮窯、福建德化窯、江蘇宜興窯、廣東石灣窯等都有制作,尤以景德鎮窯產品最多,品種最豐富,是文具中數量最多的器形。故宮藏有歷代筆筒,以明末至清朝作品最為豐富。明末崇禎時期青花筆筒對清代初期有較大影響,筆筒造型主要有直筒形與束腰形,尺寸較大,以人物紋較多,故宮藏有崇禎青花人物紋、人鹿紋、異獸紋、花鳥紋的筆筒。
清順治的筆筒主要以青花為主,到康熙時期,筆筒大量燒造,品種多,造型豐富。從釉色品種上看,青花占主流,其他的有哥釉青花、青花釉裏紅、釉裏紅、灑藍五彩、灑藍描金、黑釉描金、豆青釉、冬青釉、五彩、鬥彩、三彩、祭紅釉、紅彩加金、茄皮紫釉、白釉、孔雀綠釉等。紋飾有人物紋、博古圖、龍鳳紋、花鳥紋、詩文、山水紋、松竹梅紋、蓮池紋、百壽紋等,其中以山水、人物、詩文、花鳥紋、松竹梅紋較多見。
雍正時期的筆筒相對於康熙、乾隆時期品種、數量較少,品種有青花、青花加紫、釉裏紅、粉彩、墨彩、墨彩加粉彩、木紋釉、木紋釉墨彩、木紋釉粉彩、茶葉末釉、霽藍釉等等。紋飾有人物紋、花鳥紋、詩文、松鹿紋、獅球紋、山水紋、松鶴紋等。
乾隆時期筆筒的品種有青花、青花描金、藍地青花、青花鏤空、青花粉彩、粉彩雕瓷、粉彩加金、綠地開光粉彩、藍地開光粉彩、藍地粉彩、醬釉粉彩、豆青粉彩、石釉、窯變釉、爐鈞釉、白釉、天藍釉、綠地壓道粉彩、粉青釉、青釉加紫、冬青釉加紫、黃釉、茄皮紫釉、孔雀綠釉、紅彩、鬥彩、墨彩等;紋飾有人物紋、山水紋、花鳥紋、詩文等;乾隆時期筆筒的造型在清壹代是最為豐富的,除常見的圓形、方形外,海棠式、樹根式、幹支轉字式、鏤空式、斜方式、仿竹雕式等等式樣。
嘉慶時期的筆筒釉彩品有粉彩、木紋釉、紅地描金等品種,道光時期有釉裏紅、粉彩、鬥彩、哥釉、黃釉等品種,同治、光緒時有青花、粉彩、祭紅釉、黃釉等。還有宜興窯山水方形筆筒。嘉慶以後的筆筒式樣也見有書卷式、海棠式樹根式、雕瓷、竹節刻花、刻瓷等。
筆管
瓷制筆管主要流行於明清兩代,明代嘉靖、萬歷時期比較多見,有青花、五彩等品種。臺北故宮藏有萬歷時期的筆管多種,故宮藏有嘉慶時期松石綠釉粉彩雲蝠紋筆管等。
筆架
明清時期流行,多作五峰山形。有青花、釉裏紅、紅釉、藍釉、哥釉等品種。故宮所藏的筆架有正德時期青花阿拉伯文筆架、嘉靖時期紅釉鵝形筆架、萬歷時期青花龍紋筆架、萬歷青花五彩五龍山形筆架、明哥釉筆山、康熙孔雀綠釉山形筆架、哥釉山形筆架、雍正哥釉山形筆架、雍正仿官五峰筆山、乾隆哥釉筆山、樹根式筆山、青花描金開光粉彩墨床式筆架、魚子紋黃哥釉筆山、道光哥釉五峰筆山、樹根式筆架式三孔水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