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看釣魚的視頻比較多,就突然有壹個想法,那就是這個古代人並沒有像現在這樣的科技,所以這個魚鉤我是覺得做不出來的,那麽這個古人到底是怎麽釣魚的呢?這個很有意思啊,下面我們壹起來分析看看到底什麽情況吧!
古人用什麽做魚鉤釣魚呢!下面給大家解說壹下:
釣魚從古至今已代代相傳上千年的歷史。垂釣,是壹項獨具魅力的娛樂活動,古往今來,不少名人樂此不疲,孟浩然《臨洞庭上張垂相》:“八月湖水平……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便道出了秋季正是釣魚好時節。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這首詩和《楓橋夜泊》,被評為最有名的詩,但妳知道古代的鉤,線,是用什麽做的嗎?
現如今,市場上有品種繁多的釣魚用具,傳統竿,臺釣竿,筏竿,拋竿。那麽,古代的人沒有這些先進釣具,又怎麽釣魚呢?
當然,古人自有辦法。
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對“釣”作了精辟的闡釋:“鉤魚也。鉤者曲金也,以曲金取魚謂之釣。”
先說說用什麽制成魚鉤
因為那時候的鋼鐵制造不是太發達,所有大部分魚鉤是用竹片制成,俗稱篾鉤,又因此種釣法傳說是壹個名叫張弓的釣魚人發明,故又稱“張弓鉤”。取壹段竹篾長約2~3厘米,兩端削尖,再用20厘米的錦綸線系在中結與主線掛結,每40厘米系上壹鉤。
最初魚鉤是用竹條、木條等削尖兩頭制作而成的,包在魚餌中,待魚吞食後卡住魚喉釣起,後來人們學會了磨制骨質的魚鉤。直到商代和西周,才有了鐵制的魚鉤。
那麽是用什麽做魚餌呢?
答案肯定令妳意想不到:蠶豆!為什麽呢?因為蠶豆具有較濃的豆腥味和淡淡的清香味,特別是顆粒飽滿。是比較理想的魚餌
再談談魚線
最早使用的是用獸筋和動物的腸子制成的。到了商周時期,我國的絲織業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人們廣泛應用絲線來釣魚了。《詩經·小雅》描寫壹個女子因丈夫出門逾期不歸心中愁悶“之子於釣,言綸之繩”,就是說:妳要去釣魚,我給妳理絲線。
《詩經·召南》記載:“其釣為何,維絲伊緡”,是說:用什麽去釣魚呢﹖用絲當做魚線。這都說明,在商周時期,民間已經普遍使用絲線來釣魚了。唐宋以來很多詠垂釣的詩詞,經常出現“垂綸”壹詞。如唐代杜牧的《贈漁父》詩中有“蘆花深澤靜垂綸”之句;杜甫的《渡江》詩中有“戟問垂綸客,悠悠見汝兒”,宋代黃山谷詩中有“柳絲常伴釣絲懸”之句,可見在古代,用絲線來釣魚是相當普遍的現象。直到現在,江浙壹帶依然有人用它來釣魚。
古人把蠶體內的絲漿取出拉成單股粗絲,晾幹後作魚線使用,這種魚線強度大。古人用細長的竹子來制作魚竿,在《詩經》的《國風·衛風·竹竿》壹篇中寫道:“籊籊竹竿,以釣於淇。”在古籍裏也有描述釣魚季節的,張誌的《漁歌子》中“桃花流水鱖魚肥”指的就是春季釣魚;孟浩然的《臨洞庭上張丞相》中“八月湖水平,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道出了秋季釣魚的好時節。古人也對魚線的顏色搭配頗有研究,唐朝詩人方幹的《贈江上老人》中這樣寫道:“潭底錦鱗多識釣,未設香餌即先知。欲教魚目無分別,須學揉蘭染釣絲”,可見古人對於釣魚是多麽的喜愛啊。
除羽毛外,古代釣魚也有用荻梗做浮漂的。宋代莊秀裕《鸛肋篇》中:“釣絲之半,系以荻梗,謂之浮子,視其沒則知魚之中鉤也”。荻是南方生長的壹種植物,和蘆葦類似,梗實心而輕,且細長無節,入水浮起,是古代做浮標的很好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