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王燕二年,薨③,謚為敬王。傳子嘉,為康王。
至孫定國,與父康王姬奸,生子男壹人,奪弟妻為姬,與子女三人奸。定國有所欲誅殺臣肥如令郢人,郢人等告定國,定國使謁者以他法劾捕格殺郢人以滅口④。至元朔元年⑤,郢人昆弟復上書具言定國陰事⑥。以此發覺。詔下公卿,皆議曰:“定國禽獸行,亂人倫,逆天,當誅。”上許之。定國自殺,國除為郡。
<史記 荊燕世家第二十壹>
劉澤做燕王第二年去世,謚號是敬王。王位傳給兒子劉嘉,這就是康王。
王位傳到劉澤的孫子劉定國,他與父親康王的姬妾通奸,生下壹個男孩。又霸占弟弟的妻子為姬妾。還與自己的三個女兒通奸。定國打算殺死肥如縣令郢人,郢人等就把定國的罪行上告,定國派謁者假借其他法令告發、逮捕並殺死郢人以滅口。到元朔二年(前127),郢人的兄弟再次上書全部告發定國不可告人的醜事,定國的罪惡因此暴露。皇帝詔令公卿論處,公卿都議論說::“定國是禽獸之行,敗壞人倫,違背天理,應當處死。”皇帝準許。定國自殺,封國廢除,改設為郡。
二是漢武帝的兒子劉旦.
“維六年四月乙巳,皇帝使禦史大夫湯廟立子旦為燕王。旦:於戲,小子旦,受茲玄社①!朕承祖考,維稽古,建爾國家,封於北土,世為漢藩輔。於戲!葷粥氏老獸心,侵犯寇盜,加以奸巧邊萌②。於戲!朕命將率徂征厥罪③,萬夫長,千夫長④,三十有二君皆來⑤,降期奔師⑥。葷粥徙域⑦,北州以綏⑧。悉爾心,毋作怨,毋俷德⑨。毋乃廢備。非教士不得從征。於戲,保國艾民,可不敬與!王其戒之。”
燕土?埆①,北迫匈奴,其人民勇而少慮②,故誡之曰“葷粥氏無有孝行而禽獸心,以竊盜侵犯邊民。朕詔將軍往征其罪,萬夫長,千夫長,三十有二君皆來,降旗奔師。葷粥徙域遠處,北州以安矣。”“悉若心,無作怨”者,勿使從俗以怨望也。“無俷德”者,勿使(上)[王]背德也。“無廢備”者,無乏武備,常備匈奴也。”“非教士不得從征”者,言非習禮義不得在於側也。
①?埆(qiāoquè,敲卻)土地瘠薄。②慮:謀略,謀劃。
會武帝年老長,而太子不幸薨,未有所立,而旦使來上書,請身入宿衛於長安①。孝武見其書,擊地,怒曰:“生子當置之齊魯禮義之鄉,乃置之燕趙,果有爭心,不讓之端見矣②。”於是使使即斬其使者於闕下③。
①宿衛:在宮禁中值宿警衛。②端:苗頭。③闕下:宮闕之下。闕,皇宮前兩邊的樓臺式建築物,以中間有道路,故稱“闕”。
會武帝崩,昭帝初立,旦果作怨而望大臣①。自以長子當立,與齊王子劉澤等謀為叛逆②,出言曰:“我安得弟在者!今立者乃大將軍子也。”欲發兵。事發覺,當誅。昭帝緣恩寬忍,抑案不揚。公卿使大臣請③,遣宗正與太中大夫公戶滿意、禦史二人,偕往使燕,風喻之④。到燕,各異日,更見責王。宗正者,主宗室諸劉屬籍⑤,先見王,為列陳道昭實武帝子狀。待禦史乃復見王,責之以正法,問:“王欲發兵罪名明白,當坐之⑥。漢家有正法,王犯纖介小罪過⑦,即行法直斷耳,安能寬王。”驚動以文法。王意益下,心恐。公戶滿意習於經術⑧,最後見王,稱引古今通義⑨,國家大禮,文章爾雅⑩。謂王曰:“古者天子必內有異姓大夫,所以正骨肉也;外有同姓大夫,所以正異族也。周公輔成王,誅其兩弟,故治。武帝在時,尚能寬王。今昭帝始立,年幼,富於春秋,未臨政(11),委任大臣。古者誅罰不阿親戚(12),故天下治。方今大臣輔政,奉法直行,無敢所阿,恐不能寬王。王可自謹,無自令身死國滅,為天下笑。”於是燕王旦乃恐懼服罪,叩頭謝過。大臣欲和合骨肉,難傷之以法。
①望:埋怨,責恨。②齊王:此指以前的齊懿王劉壽。③公卿:三公九卿的省稱。泛指朝廷大臣。④風喻:諷勸曉諭。風, 通“諷”。⑤屬籍:家族的名冊。⑥坐:因犯……罪(或錯誤)。⑦纖介:細微。⑧經術:猶經學,即研究經書,為其訓詁,或發揮經中義理的學問。⑨通義:謂適用於壹般的道理與法則。⑩文章:此指言辭。爾:華麗。雅:正,合乎規範。(11)臨政:親自掌政。(12)阿:偏袒。
其後旦復與左將軍上官桀等謀反,宣言曰:“我次太子,太子不在,我當立,大臣***抑我”雲雲。大將軍光輔政,與公卿大臣議曰:“燕王旦不改過悔正,行惡不變。”於是修法直斷,行罰誅。旦自殺,國除,如其策指。有司請誅旦妻子。孝昭以骨肉之親,不忍致法,寬赦旦妻子,免為庶人①。傳曰“蘭根與白芷②,漸之滫③可,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者④,所以漸然也。
①庶人:平民。②蘭根、白芷:均香草名。③漸:浸染。滫(xiǔ,朽):淘米水,引申為臟水、臭水。④服:佩帶。
宣帝初立,推恩宣德,以本始元年中盡復封燕王旦兩子:壹子為安定候;立燕故太子建為廣陽王,以奉燕王祭祀。
三王世家第三十(註釋翻譯)
“元狩六年(前117)四月乙巳日,皇帝使禦大夫張湯告廟立皇子劉旦為燕王。聖旨道:嗚呼,兒子劉旦,接受這包黑色社土!我繼承祖先之帝業,根據先王之制,封妳國家,封在北方,世代為藩籬輔臣。嗚呼!葷(xūn,勛)粥(yù,育)氏有虐待老人的禽獸之心,到處侵略掠奪,加以奸殺邊民。嗚呼!我命大將率軍往征其罪,他們的萬夫頭領,千夫頭領,***有三十二帥都來歸降,偃旗息鼓而逃。葷粥遷於漠北,北方因此安定。竭盡妳的心力,不要與人結怨,不要做敗德之事,不要廢棄武備。士民未經教習,不得從軍出征。嗚呼!保護國家,養護人民,能不敬慎嗎!燕王妳壹定要戒慎。”
燕國的土地貧瘠,北近匈奴,這壹帶的人勇敢但缺少謀略,所以天子告誡燕王說“葷粥氏沒有孝行而有禽獸之心,以盜竊侵犯邊民為事。朕命將軍往征其罪,統帥萬人的將官,統帥千人的將官,三十二個君長都來歸降,偃旗息鼓而逃。葷粥氏遠涉他處,北方因此安定。”“悉若心,無作怨”的用意,是不讓他隨從當地習俗而產生怨恨。“無俷德”的用意,是不讓燕王背棄恩德。“無廢備”的用意,是不要削減軍備,而要經常防備匈奴。“非教士不得從征”的用意,是說凡不習禮義之士,不得召之身邊使用。
正逢武帝年老,而太子不幸早亡,還沒有再立太子,劉旦派使者前來上書,請求到長安來擔任皇上的宿衛。武帝看到他的信,扔到地上,發怒說:“生子應當把他放到齊魯禮義之地,竟將他放在燕趙之地,果然有爭奪之心,不謙讓的端倪表現出來了。”於是派人在宮闕之下斬了劉旦的使者。
適逢武帝駕崩,昭帝新登位,劉旦果然生怨而責恨議事大臣。劉旦自以為當立長子,與齊王之子劉澤等人圖謀叛亂,揚言說:“我哪裏能讓弟弟在!如今登位的是大將軍的兒子。”想要發兵。事情被發覺,應該處死。昭帝本於骨肉恩情予以寬容,就把這件案子壓下來不讓張揚。公卿派大臣請求處理,朝廷派遣宗正與太中大夫公戶滿意、兩個禦史,壹齊到燕國去,諷勸曉諭燕王。到了燕國,各在不同的時間,輪流去會見並責問燕王。宗正是執掌劉氏皇族戶籍的,首先會見燕王,給他列舉昭帝確實是武帝兒子的事實。之後,侍禦史再去見燕王,用國法責備他,問道:“燕王妳欲要起兵造反,罪狀甚明,應當辦罪。漢朝有大法,諸王只要犯下壹點兒小罪過,就得依法判處,怎能寬恕大王妳。”用法律條文使他恐懼震動。燕王情緒逐漸低落,心裏恐懼。公戶滿意熟悉儒經義理,最後會見燕王,引述古今道義,國家大禮,言辭華美,喻理莊正。對燕王說:“古來天子,在朝內必有異姓大夫,這是用來匡正王族子弟的;在朝外有同姓大夫,用來匡正姓諸侯。周公輔佐成王,誅殺了他兩個弟弟,所以天下太平。武帝在時,還能寬容大王。現今昭帝剛繼位,年幼,春秋正富,尚未親自執政,壹切大權委任大臣。古來誅殺懲罰不褊袒內親外戚,所以天下太平。現在大臣輔佐政事,奉行法律率直辦事,不敢有所褊袒,恐怕不能寬恕妳燕王。大王可要自己謹慎,不要使自己身死國滅,被天下人恥笑。”這時燕王劉旦才恐懼認罪,叩頭認錯。大臣們想使他們骨肉和好,不忍用法律制裁他。
後來劉旦又與左將軍上官桀等謀反,揚言說“我是次太子,太子不在了,我應當繼位,大臣們壓抑我”等等。大將軍霍光輔政,與公卿大臣們商議道:“燕王劉旦不改過歸正,仍舊為惡不改。”於是按法直斷,將行誅殺懲罰。劉旦自殺,封國被廢,正如給他的策文所指出的。有關官員請求處死劉旦的妻子和兒女。昭帝因為他們是骨肉之親,不忍執法,寬赦了劉旦的妻子兒女,削為平民。古籍說“蘭根和白芷,把它浸泡在臭水裏,君子人就不再接近它,平民也不再佩帶它”,這是浸泡使它如此的。
宣帝新登位,廣推恩澤,弘揚德化,在本始元年(前73年)中又都賜封燕王劉旦的兩個兒子:壹個兒子封為安定侯;把燕王原來的太子劉建封為廣陽王,讓他承奉燕王的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