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誰看過 魏聚賢的 《中國人發現美洲》我想知道 他講楊貴妃去了美洲 是什麼回事兒

誰看過 魏聚賢的 《中國人發現美洲》我想知道 他講楊貴妃去了美洲 是什麼回事兒

中國人發現美洲》(馮翔、李達合寫,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 壹書,內容主要綜述近壹二百年來國內外研究早在哥倫布發現美洲之前,中國歷史上不同時期(包括兩三萬年前、六七千年前、先秦、漢唐、直至南北朝)都曾有中國先民及華人東渡太平洋到過美洲,敘述中並加入作者自己的觀點,洋洋二十八萬字,還有大量對比的插圖,以補文字敘述的不足。書中所提出的論證,範圍甚廣,涉及到考古學、人類學、海洋航行、天文星宿、文化藝術、宗教信仰、民俗民風、龍鳳圖騰…等。對中國古籍如《山海經》、神話如伏羲女媧兄妹相配等,從中國美洲兩地文化交流的角度,作出重新評估。

我在查閱《大英百科全書》哥倫布條時有點問題,通過電話請教歷史地理學家陳橋驛教授,附帶提到《中國人發現美洲》(以下簡稱《發現》)這本書的觀點,陳教授當然熟悉這方面的情況,他指出要論證中國人發現並進入美洲大陸,不能專憑旁證推測,要有直接的論證,並且要發表在正式的學術刊物上,他知道這方面的文章很多,旁證也不少,他以為必須要有正式的論文發表在權威的學術刊物上。他指出像《發現》引用美國著名的《NaionalGeographic》(《國家地理》)雜誌的材料,即不屬於學術雜誌。由於《發現》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學術專著,我又是外行,對此沒有發言權,只能到此為止。以下想說的是我閱讀《發現》的過程中,感到書中論及與農業有關的壹些地方,是有問題的,不利於論證中國人陸續多次到達過新大陸。現分三方面試述如下:

2011-04-10 20:22 回復

趙武靈王

鐵桿會員8 2樓

壹,關於粟的問題

《發現》轉引了美國《國家地理》1991年(180卷)上發布的壹幅中華"軒轅黃帝族酋長禮天祈年圖",據說這圖在北美易洛魁部的次頓哥村人中長期流傳,圖中與動植物有關的部分據《發現》的介紹:"在軒轅酋長四周有植物7 種,動物16 種。植物有杉木,檜木,扶桑,玉蜀黍,特別值得註意的是還有粟(小米)。眾所周知,粟最早起源於我國的半坡氏族時期,在北美易洛魁人的"軒轅黃帝族酋長禮天祈年圖"中發現粟,這足以發人深思。"這七種植物是寫實的,除木本的杉和檜以外,剩下的五種是草本植物,以玉蜀黍最典型,腰部有伸出的玉米棒子,頂上有正開花的雄穗,葉片也是玉米的葉片。另外四種植物,很清楚都是雙子葉植物,無論怎樣看,都不是單子葉禾本科的粟,可說與粟毫不相關,不知作者是怎樣鑒別為粟的?如果只有文字,沒有附圖,讀者將完全相信作者的介紹是粟了。

這個被誤認作粟的作物,依我看,可能是食用莧(Amaranth),我們日常吃的莧菜是蔬菜莧(Amaranthus tricolor),原產亞洲。"軒轅黃帝族酋長禮天祈年圖"中的莧是食用莧(A. caudatus),又稱粒用莧。原產南美洲秘魯安第斯山脈地帶,是當地印第安人早年所馴化的糧食作物,南美洲印第安語稱"Quihuicha",英語稱之為"印加麥"(Inca wheat),印加人是印第安族的壹支,主要分布於秘魯。但食用莧在我國西南如雲南也有分布,雲南少數民族種植也很普遍,稱"天雄米"或"莧米",漢族人去調查時誤記音為"秈米"。我國西北也有栽培,稱"千穗谷",不知道是否系同壹種。

《發現》的作者只介紹了七種植物中的五種:杉、檜、扶桑、玉米和粟(可能是食用莧),另兩種沒有介紹。我看其中壹種有點像南瓜(Cucurbita maxima),南瓜也是南美洲原產地,但不能肯定。另壹種像芋(Colocasia antiquorum )但芋是遲至16世紀才傳入美洲,不大可能進入祈年圖。我發現圖中其實不止七種植物,在玉米植株的背後還有壹些植物枝葉,更無法辨認,壹***應有八種植物。

否定了《祈年圖》中的所謂"粟"以後,產生了壹個很重要的問題:既然《祈年圖》中沒有粟,那末,怎樣解釋書中壹再考證的殷人東渡到了南美洲?《發現》書中說商紂被周武王伐下商都以後,

2011-04-10 20:22 回復

趙武靈王

鐵桿會員8 3樓

“商留存於東夷地區的25萬精兵及家屬神秘消失,成為中華民族早期歷史上的壹樁重大懸案。……恰在殷軍於東夷失蹤之時,奧梅爾克文明卻於中美洲尤卡坦半島突然興起……此外,還有眾多語言學、文字學、民俗學方面千絲萬縷的密切聯系,都是如出壹轍地證實著同壹觀點,即兩洲之間應存在壹次重大的文化人種交流事件…。”

如所眾知,殷人是以粟為主食的,當他們集體大規模出海東渡時(且不論這種數以幾十萬計的人海上航行是否可能),隨身攜帶足夠的糧食(粟)是最起碼的常識。到達新地方,安頓下來以後,首要的大事當是開辟耕地,以便生產所需的糧食。即使當地有可食的其他食物,但自己吃慣的粟,壹下難以改變,何況粟不僅是糧食,還代表祖先的恩賜,豈可輕易放棄。

吳越人及以後的徐福東渡日本,都帶去稻種,日語稱稻為"ィネ"即是越語稻詞為"依緩"的對音,好比美洲玉米傳入歐洲帶去印第安語maize 壹樣。《發現》書中還論證徐福壹行最終到了美洲,如果粟和稻傳入南美,也應該有相應的外來詞在印第安語中得到反映。《發現》書中說"祈年圖"中有粟、借以證明殷人東渡到了南美洲, 可惜"祈年圖"中沒有粟,文字的敘述落了空。

2011-04-10 20:23 回復

趙武靈王

鐵桿會員8 4樓

二,扶桑的問題

《發現》介紹的杉、檜、扶桑、玉米和粟五種植物中除粟可能是莧以外,扶桑也是個大問題。扶桑是個古籍上屢見的名詞,爭議頗多。既是地名,又指某種植物,當然地名是取自這種植物,但也有可能扶桑只是地名的漢語譯音,如何新即認為扶桑是日本"富士"的音譯。《發現》引《山海經·東山經》說:"又南水行五百裏,流沙三百裏,至於無臯之山。南望幼海,東望榑木,[或扶桑],無草木,多風。是山也,廣員百裏。"其實《山海經·海外東經》即直說扶桑:"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黒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壹日居上枝。"郭璞註說扶桑當作扶木(筆者按,故亦作榑木),那末,扶木即與桑無關。但到了東漢東方朔《十洲記》裏才把扶木說成"葉似桑樹,長數千丈,大二十圍,兩兩同根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之扶桑。"許慎和郭璞因之,遂成定論。所謂兩兩同根生,是很難理解的,除非是藤本植物(葉如桑)的交互緾繞在大樹上的景象。

《發現》據上引《山海經》的文字,又據南美洲帕拉卡斯山有壹幅巨大的摩巖石刻,其所刻的圖象似桑(?),即把甲骨文桑字放在摩巖圖片之下,合成書中的第52 圖,表示中國和南美都有桑,用來解釋扶桑,顯然十分牽強。

又,由於 "祈年圖"中只有兩種木本植物,已說明壹是杉,壹是檜,其余五種都是草本植物。則這個高達數千丈的扶桑,又在那裏?若說是杉和檜中有壹種是扶桑,則杉或檜中那壹種是說錯了?從兩者的株形看,都不像桑,倒象原來說的杉和檜。

書中第51圖的標題是"墨西哥和美國東部地區的十日扶桑圖",沒有說明這圖的來源出處,這標題顯然是作者所加。圖中的扶桑樹有三根粗大的根,象三足鼎立。中央樹幹***分出九大分枝,左邊四分枝,右邊五分枝,左半樹身及分枝打上黑影,右半樹身及分枝為白身。左半樹身的三個分枝上,各立著壹只鳥,***三只。似乎代表太陽(金烏)?右邊的分枝上沒有鳥。既然是十日(烏),何以只有三日(烏) ?這樹是抽象畫,不同於《祈年圖》中的植物是寫實畫,當然這樹不象桑樹,也不象其他任何的樹。這圖怎麽能體現中國古籍的"十日扶桑"呢?

桑科的樹木多達1400 余種,中國古代的桑是專指桑屬(Morus)16個種中的壹種飼蠶之桑(Morus alba)甲骨文的桑就是養蠶之桑,怎麽可以等同於南美摩巖上石刻的似桑之大樹?

三,花生、蠶豆、芝麻和玉米的問題

《發現》第壹章以相當多的文字論證古代中美來往交流作物的"事實",說:"60年代,在我國江西和浙江距今四千年前的遺址中竟發現了6 顆花生,眾所周知,花生發源於美洲,可以推測在遠古時代中國與美洲之間已有了接觸聯系。另外,在距今四五千年前良渚文化錢山漾、水田畈遺址,與水稻壹起還同時發現了許多植物種子,已辨明的有花生、芝麻、蠶豆…,其中花生已經碳化,形狀近似於小粒種。(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第155頁,認為碳化花生距今已有五千年)據認為花生原產地在美洲,可為何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遺址中會有呢?如果沒有中國人作為媒介,它們是不可能輕易而遠渡大洋的。近年來對四川茂汶漢魏時期敉巖葬石墓進行挖掘,所發現的墓主遺物中有玉米棒子(1983年11月5日《北京晚報》中文章《中國與美洲交往的兩個特征》中指出"玉米在漢魏墓中多有發現,……原產於美洲大陸的玉米、向日葵、番茄、煙草等作物,通常被認為在明代由美洲傳入中國的。實際上已經在中國的中醫本草和地方誌等記錄,在唐、宋時代就已經在中國種植和傳播了。這是從美洲回國的人,將種子帶回中國,才能在國內種植,並經過適應土壤和氣候條件,逐步傳播開的,不然絕不會自己遠渡太平洋往來的重要物證。"

在1950年代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壹些植物種子,考古人員是陌生的,他們把種子送到當時的浙江農學院農學系及園藝系鑒定,系裏的教師都是從事現代農業科學研究的,從來沒有接觸過出土種子,也沒有考古方面的知識,只能是就種子的外表和現今的種子進行外形比較,給出鑒定,但鑒定的語氣不是很肯定的。到了發表的時候便變成非常肯定的結論,在報刊上宣布開去,便成了國內外同行引用的依據,至今如此。其實當時的報刊上即有過專家學者懷疑的文章,但不符合"越早越好"和"愛國主義"的風氣,不大有人理睬。1980年代以後,學術氣氛正常發展,又有人專門撰文對花生、蠶豆、芝麻等逐壹辯駁糾正,在考古界也得到認可。但《發現》壹書仍舊只引用早期的文獻,不註意後起的文獻,當然只好陷於失誤。至於玉米的問題,引用《北京晚報》的這些不可靠的新聞炒作,不僅無助於論證玉米、向日葵、番茄、煙草等"是從美洲回國的人,將種子帶回中國,才能在國內種植。"反而適得其反,給《發現》壹書憑空增添了沒有科學依據的資料,把書中非常有價值的研究材料給沖淡了,很是可惜。

本文不是全盤否定《發現》壹書,任何優良的書本也難免有這樣那樣的不足或差錯。這書綜述了大量有力的論證材料,很有啟發,大有進壹步篩選、研究的價值。但因內容牽涉面極廣泛,不是壹個人的知識面所能理解和鑒別的。筆者只是就農業的角度談壹些看法。筆者是有感於目前的學術界有壹股不謹嚴的風氣,即有利於自己觀點的材料越多越好,不問是否可靠,即使依據不足的也采納;不利於自己觀點的材料即使正確,只因與自己的觀點不合,便視而不見,棄而勿用。我想,這或許正是陳教授強調正式學術刊物上發表的原因之壹罷。

這是從別的地方拷貝過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