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郭沫若的“若”是指青衣江嗎

郭沫若的“若”是指青衣江嗎

身在樂山,時時感受到壹代大家郭沫若的影響。比如,經常性地聽到或見到:“郭沫若”名字裏的“沫”是指大渡河,“若”是指青衣江。

這種“若為青衣江說”,其實遠遠不止見於樂山壹地的文章,可以說影響遍及全國;它也不僅僅存在於壹般的文化文學作品,就是在專業論文裏也屢見不鮮。

筆者早年也壹度受此說影響頗深。但隨著接觸的史料增加,發現此說可能存在壹定的訛傳。經過壹番認真而痛苦的思索,現在筆者的觀點修正為:

壹,從文獻、地理等研究上說,“若”不是指青衣江,而是宜賓市之上金沙江(長江幹流)的壹段,及其支流雅礱江。

二,“若為青衣江說”可以看做又壹段“文人雅趣”。這就類似於大文豪蘇東坡當年做《赤壁賦》,誤把沒有發生戰鬥的“黃州赤壁”當成了三國曹操大敗的“烏林赤壁”,即“文武赤壁”的典故出處。與此相映成趣的是,樂山的歷史上並沒有“漢嘉”的郡縣建置,蘇東坡卻徑直把“嘉州”稱為“漢嘉”,形成另外壹個典故(筆者稱為“東坡漢嘉”)。

言“若”就是指青衣江的說法,真正來源就是郭老。由於他不僅是大文學家,又是大歷史學家(今天中國歷史學的最高獎就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所以對於這種存在已久的說法,筆者本篇“自以為是”的指正,其實是有壹定壓力的,可能會讓部分樂山人不太樂意。但是,正像郭老所壹貫倡議的實事求是、勇於質疑權威的那樣,筆者也就冒昧試論壹下。然而學識有限,期盼大家批評。

壹、“若為青衣江說”的出處

1、第壹次釋義

郭老在1919年9月11日上海《時事新報》副刊《學燈》發表新詩《抱和兒浴博多灣中》和《鷺鷥》時開始用“沫若”之筆名,後來遂以此名世。他後來曾經在《創造十年續篇》(發表於1937年中)裏,專門提到這個筆名的由來——

“他(範允臧)問起我的筆名的意義來:‘沫若’(MoJo)兩個字,是不是取自佛經的‘如夢幻泡影’那樣的意思?但我的名字其實本是‘沬若’(MeiJo),是由我的故鄉的兩條河,沬水與若水合攏來的。司馬相如的《喻巴蜀檄》裏有‘關沬若’的壹句,便是那兩條河並舉的開始了。”

這是關於“沫若”之筆名的第壹次解釋。這裏的釋義,本身是很清楚的。但郭老在這裏犯了個錯,“關沬若”的原文是“故乃關沬若,僥牂柯,鏤零山,梁孫原”(註:限於篇幅,這裏暫時不討論沬、沫的演變),乃是出自《難巴蜀父老文》,而非《喻巴蜀檄》,二者是西漢司馬相如於不同時間所做的不同文章,確是他記混了。後者是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前者是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他從京都長安出使蜀地時分二次的作品。

就“沫若”的釋義而言,郭老言“是由我的故鄉的兩條河,沫水與若水合攏來的”,何為“故鄉”?壹般而言,在四川省內可以說樂山縣或嘉定府是故鄉;而到了外省則四川省就是故鄉了。

不知道當時他所言的故鄉是指四川省還是樂山縣?如果是指四川省則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從後來的他的第二次釋義來看,可能指樂山縣的傾向性更強壹點。

2、第二次釋義

郭老後來曾經於1939年9月寫了壹首《登烏尤山》的詩(有句“李冰功業逾海通,竟使濛水為之馴。”),後來收入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第壹版《郭沫若全集·文學編》(第二卷),其中郭老的自註是:“濛水,即今之銅河,嘉定位於銅河與岷江合流處。銅河古名沫水,雅河古名若水。”這裏的濛水、銅河、沫水其實都是赫赫有名的大渡河(青衣江實際上是大渡河的支流,而非岷江的支流),則在郭老眼中名“若水”的雅河,自然是青衣江了(別名平鄉江、平羌江、雅河,名“雅河”是因其從雅安流下來)。

這第二次釋義,其實充分說明了,很多年以前在他心目中,“若水”就是青衣江,青衣江就是“若水”。

能把故鄉之水用於自己的名字以寄托思鄉之情,而且因為他的影響把這“故鄉的兩條河”帶來世界性的影響,這是樂山之幸,也是“沫若”二水之幸!

由於他在中國文史界的巨大影響,“若為青衣江說”的說法廣為流傳,特別是在樂山本地的壹些普及性文章更是樂於使用,但據筆者百度,都沒有指出郭老的這個“記憶之誤”。在壹些圖書、文章裏,也頻頻見到此說,如2003年成都出版社《放舟三百裏》的壹篇《絲綢之路古航道,蠶叢故裏是青神》言:“後人就把若水叫做‘青衣江’。”實際上,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就有不少專家對“若為青衣江說”的說法發表多篇論文,提出了質疑。

二、何為“若水”

哪壹條河是“若水”?既然郭老自己給《登烏尤山》的註裏提到“雅河古名若水”,那麽只能說郭老認為青衣江是若水。

其實,早期的文獻裏,並沒有青衣江是若水的說法。據春秋時期晉魏史官所作的編年體史書《竹書紀年》記載,梁惠成王(即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0年),“瑕陽人自秦導岷山、青衣水來歸。”1984年在洪雅縣止戈鎮八角廟村四組發現的青衣江流域新石器文化“王華遺址”,可見青衣江早已得名,這壹帶早就開發了。

據《漢書·地理誌》“蜀郡”條載:“旄牛,鮮水出僥外,南入若水。若水亦出僥外,南至大莋入繩,過郡二,行千六百裏。”若水入的是“繩水”(即金沙江),顯然不是青衣江。

到了地理巨著《水經註》裏,卷33《江水》有這樣的記載:“(江水、長江或大江,亦即岷江)又東南過犍為武陽縣(今眉山市彭山區),青衣水、沫水從西南來,合而註之。……又東南過僰道縣(今宜賓市)北,若水、淹水合從西來註之。”從西邊來匯入長江的只能是金沙江,這裏青衣江和若水是並列的。其卷36裏,青衣水、若水和沫水是單獨敘述的三條河流。《青衣水》的“經文”亦載:“青衣水出青衣縣西蒙山,東與沫水合也。”《若水》的“經文”載:“若水出蜀郡旄牛僥外,東南至故關,為若水也。……又東北至犍為朱提縣西。為瀘江水。又東北至僰道縣入於江。”這裏說得也很清楚:若水是匯入長江的。

這些是《水經註》的“經文”(魏晉時期的),另有“註文”(北魏酈道元作),在這壹段比較原始的文字裏,可以明白看到,“青衣水”和“若水”分明是二條不同的河流,“青衣水”在今樂山註入長江,即今青衣江;“若水”在今宜賓市註入長江,即今金沙江——在明朝徐霞客之前,人們壹直認為岷江才是長江的正源,哪怕到了民國的《清史稿》裏仍然如此。

而且,再看“若水”的流向可知,它根本沒有流入犍為郡。這已經很明白了:“若水”是金沙江部分,肯定不是“青衣水”。

古人本來地理就不發達,誤記、混記的情況並不罕見;加上後人的多種說法,要麽是遵循古籍,要麽是誤會,如清代乾隆時期的湖北京山人李元的《蜀水經》裏,把涐水(其言:“涐水謂之大渡水”,是對的)和沫水、若水分別羅列,它將若水單列是對的,但是卻沒有“青衣江”之名,從其描述的經過雅安縣、洪雅縣、夾江縣來看,顯然他所指的“沫水”就是青衣江(其誤言:“沫水亦名銅江,在古為青衣水。”)。從這些文字來看,這部《蜀水經》裏多有混淆之處。實際上,北宋太宗時期的《太平寰宇記》卷74《嘉州》裏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大渡河,壹名沫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