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求論語 侍坐原文

求論語 侍坐原文

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壹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如?”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白話譯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陪(孔子)坐著。孔子說:“因為我年紀比妳們大些,(人家)不用我了。(妳們)平時(就)常說:‘沒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妳們,那麽(妳們)打算做些什麽事情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說:“壹個擁有千乘兵車的中等國家,夾在大國之間,加上外國軍隊的侵犯,接著又遇上饑荒;如果讓我治理這個國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有保衛國家的勇氣,而且還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對他示以微笑。

“冉有,妳怎麽樣?”(冉有)回答說:“壹個六七十裏或者五六十裏見方的國家,如果讓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來。至於振興禮樂教化,那就只有等待賢人君子來推行了。"

“公西華,妳怎麽樣?”(公西華)回答說:“我不敢說能做到什麽,但願意學著做些東西。宗廟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諸侯會盟及朝見天子的時候,我願意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做壹個小小的司儀。”

出處:出自春秋時期孔子《論語·先進篇》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前後達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

孔子曾問禮於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壹,是壹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主要以語錄和對話文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

《論語》內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後期孔子設壇講學時期,其主體內容就已初始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