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老的簡歷和壹分錢的創造;
潘振聲(潘振聲1932 -)是著名作曲家。蒙古人。上海青浦人。1955開始從事兒童音樂創作。當過小學音樂老師、少先隊輔導員、編輯等。曾任音協寧夏分會主席,寧夏文聯副主席,中國音協第四屆常務理事。被授予“全國優秀兒童少年工作者”稱號。寫過兒歌《小鴨》、《小錢》、《好媽媽》、《紅日照山河》、《嘀哩嘀哩》、《雷鋒叔叔請聽我回答》、《日月不能忘》等歌曲。出版了兒童歌曲專輯。
歌曲《壹分錢》的創作故事;
潘振聲,著名兒童音樂作曲家,從小熱愛音樂。抗戰勝利後,因為家境貧寒,上不起學,在工廠當童工。上海解放後,他報名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新兵訓練營,每次聚會,他總是上臺表演。說著玩著玩著唱著總會贏得掌聲。他的文學才華引起了陸軍參謀長的註意。新兵訓練畢業後,他被調到了教師藝術團。
1955年,潘老師從部隊回到上海,成為壹名小學音樂老師。潘老師說:“那時候只要能教唱歌。但是學校沒有音樂教材,壹切都靠自己去找,去刻歌。”就在那時,潘老師萌生了為孩子們寫歌的想法。1955年春天,他的第壹首兒歌誕生了,《我們來到了花園》在漕溪路小學外傳唱,傳遍了上海。
1958,調入寧夏工作。在寧夏,海派裏可愛的笑臉壹直在他的腦海裏,清純甜美的歌聲時常在他耳邊回響...
壹分錢是寧夏寫的,創作素材卻是上海的。潘老師說,他在擔任少先隊大隊輔導員時,經常給孩子們上德育課,教育他們熱愛祖國,熱愛社會,熱愛學習和工作,做誠實的孩子。那時候我在曹溪路小學工作,他桌子上那個插著大頭針的小盒子裏經常裝著找不到失主的孩子上交的壹分壹毫,小學生找不到錢的行為不止壹次讓他激動。當年,在曹溪路口,無論刮風下雨還是冷熱,路邊都有兩個交警每天護送上學的孩子過馬路。到了路的另壹邊,孩子們總會轉過身來,揮著小手,稚氣的聲音不停地叫著“再見,叔叔……”。真實感人的場景縈繞在他心頭,壹直促使他創作了壹首關於好孩子的歌,壹首反映警民關系深厚感情的歌。
60年代初,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小喇叭》節目組給他寫信,邀請他寫壹首贊美《好孩子》的歌。潘老師說:“我壹收到邀請函,就立刻沈浸在當年發生的感人壹幕中。”
潘老師在描述自己的創作思路時是這樣說的:“妳給孩子的東西,不應該是成人的,也不應該是虛假的。曲調應該優美地舞動。重要的是要讓它們好學好唱,壹旦唱出來就要朗朗上口。”
幾天後,壹首帶有都市色彩、旋律明快的兒歌《壹分》誕生了。
歌曲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後,引起巨大反響。歌曲雖短,卻極具藝術感染力,生動刻畫了和諧的警民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