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國近代哪些地理學家比較有名?

中國近代哪些地理學家比較有名?

《地理中國:地理大發現百年》每壹集的知識點;

1,鳥類之謎

鳥類的特征不是翅膀和飛翔,而是羽毛。自然界只有鳥類有羽毛。當時沒有鳥類的過渡化石,鳥類是由其他物種進化而來的。

1861年(達爾文進化論提出的第三年),德國生物學家馮·邁耶在德國索倫霍芬鎮發現了65438+4500萬年前侏羅紀晚期的始祖鳥化石。

他提出了始祖鳥有翅膀和羽毛,但翅膀末端有發達的爪,尾骨長,牙齒整齊等假說,證明它是壹種具有爬行動物特征的過渡鳥類。

1868年,英國博物學家赫胥黎提出了鳥類和恐龍起源的假說。他分析說,始祖鳥和獸腳亞目恐龍的後腿有35個共同特征,但其他科學家認為這是趨同進化的結果。

2.風在沙漠中歌唱

地球上大約1/5的土地是沙漠;1895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從新疆喀什向東進入塔克拉瑪幹沙漠,尋找7世紀後消失的卡拉敦、樓蘭、米蘭、且末、尼雅、丹丹烏裏克、卡拉敦。

包頭至蘭州鐵路計劃在第壹個五年計劃中修建,中部是騰格裏沙漠,以治理沙坡頭的流沙。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竺可楨撰文《進軍沙漠》。

65438年至0959年,29歲的朱振達受竺可楨委托,率領中國第壹支沙漠探險隊。

中國西北地區有八大沙漠和四大沙地:塔克拉瑪幹沙漠(世界上最大的流動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騰格裏沙漠、柴達木沙漠、庫姆塔格沙漠、庫布齊沙漠、烏蘭布和沙漠、毛烏素沙漠、渾善達克沙漠、科爾沁沙漠和呼倫貝爾沙漠。

幹旱地區叫沙漠,半幹旱地區叫沙地;以賀蘭山為界,賀蘭山以西的沙漠是遼闊的,但因為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擋了印度洋的濕潤暖濕氣流,所以形成了幾百萬年。在賀蘭山的東部,壹大片草原在數百年內變成了沙地。

蘇聯專家來了草柵沙障,中國把它從5米見方改進為1米見方,麥稭長20厘米;草格內沙面有壹層薄殼,麥稭腐和藍藻結皮的生物土壤結皮將來會發展成更穩定的苔蘚結皮和地衣結皮。

3、問天氣冷暖

19年底,阿爾卑斯山的奧地利氣象學家漢恩提出了氣候穩定不變理論。在壹定的時間尺度內,氣候是壹種穩定不變的常態。

20世紀初,美國人霍普金斯利用物候現象提出了霍克斯霍恩的生物物候定律。在北美溫帶地區,維度每北移1度,經度每東移5度,或者海拔上升122米,春季和初夏的物候就會延遲4天,而秋季則相反。

北美是壹個相對標準的大陸,沒有高山峽谷阻隔,服從霍克利特生物物候定律。中國因青藏高原而改變,青藏高原占據了1/4的領土。

國學功底深厚的竺可楨,研究了中國古籍記載的物候,整理了歷史氣候演變規律,主要是《四庫全書》,收集了先秦至清代的主要古籍,分為經典子集和歷史子集四個部分。時任浙江大學校長的竺可楨負責戰時《四庫全書》的移交工作。

亞洲象,5000年前在燕山腳下(京津冀壹代),3000年前在秦嶺,1,500年前在長江中下遊,500到1,000年前在廣東,廣西,現在只在雲南邊境發現。

4.黃土天書

1870年,寫中國的德國學者李希霍芬在黃土高原遭遇沙塵暴,提出了“風假說”。1950年前後,蘇聯學者帕芙琳·諾沃根據對家鄉伏爾加河洪水的研究經驗,提出了黃土高原的“水假說”。

第壹個五年計劃,開發建設黃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劉東生來到黃土高原學習。黃土和紅壤交替出現,紅土成因:土壤中的CaCO3隨雨水溶解,沈積成紅色土層下的鈣結節,俗稱姜土,比較堅硬,而土壤中的Fe被氧化,使土壤逐漸變紅,形成紅色土層。

紅壤層下部由於鈣結核的沈積而堅硬堅實,成為重要的支撐層,可以承受壓力。建洞穴時用在洞穴頂部,所以洞穴頂部多為紅色土層。

黃土的厚度到處都壹樣,上下兩層的顆粒大小沒有明顯的差別。沒有洪水沖擊淤積厚度不壹、大顆粒在下層的特點,太行山也有黃土,所以“水假說”是錯誤的。

劉東生考察了黃土高原上東西4個、南北6個方向的10大剖面,得出了黃土粒度的差異。他根據黃土帶的走向,推斷風向為西北,提出了“新風形成”理論。

紅土的形成需要充足的雨水,因此推斷紅土和黃壤的交替可能是由於沈積層形成時氣候的濕度不同;黃土層的蝸牛殼幹冷,紅土層的蝸牛殼溫暖。當時學術界普遍認為第四紀有四次大冰期,但黃土層有32層紅土,所以第四紀有32次冷暖交替。

對黃土高原巖心進行了古磁化率分析。海洋科學家通過深海鉆探技術從海底沈積物中提取有孔蟲化石,並對氧同位素進行研究,繪制出與古地質時期氣候變化相對應的曲線,與黃土高原巖芯的古地磁曲線壹致,推翻了第四紀四大冰期的經典理論。

黃土高原、極地冰芯和深海沈積物成為研究全球氣候變化的三大支柱。劉東生獲得了2002年國際環境科學領域的諾貝爾獎“泰勒獎”,是迄今為止唯壹壹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獲獎者。

5.古老的奇葩

到目前為止,地球上還沒有從無花到有花,從裸子植物到被子植物的過渡物種。開花植物的化石最早應該出現在熱帶地區,但是找不到更早的化石,只有1億年的歷史。孫戈在黑龍江發現了654.38+0.25億年前的被子植物化石和占星花序。與壹位美國學者在以色列發現的“古以色列花”化石相同。

65438+2500萬年前,中東和遠東有相同的植物,植物傳播需要時間,所以肯定有更早的被子植物。俄羅斯古生物學家克拉西洛夫(Krasilov)在蒙古發現比占星花序早數百萬年的“古爾旺果”化石可能是被子植物。

狼鰭魚也產於古爾萬國底層,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真骨魚,肯定早於占星花序底層。狼鰭魚也產於遼西,而孫戈去了遼西。1996年發現65438+3億年前的被子植物化石遼寧古果。此外,在地層中發現古王國是壹種裸子植物。

遼寧古果的莖枝太細,支撐不了沈重的上部,推測被子植物起源於水。2000年在遼西發現中國古果化石,被子植物,莖枝細,葉薄而深裂,根不發達,證明不需要深度吸水,證明世界上最早的被子植物起源於水。

6、地心火焰

世界上有四個大陸斷裂帶:東非大裂谷、東亞大裂谷(安徽、山東、渤海、黑龍江和西伯利亞)、萊茵河大裂谷、盆地和山區省份。中國活火山很少,近百年來只有昆侖山爆發過壹次。劉嘉琦師從著名地質學家劉東生,並撰寫了《中國火山》壹書。

1997期間,劉嘉琦來到廣東湛江的湖光巖,雷州半島。湖光巖是壹個馬兒湖。瑪爾火山噴發是指在巖漿上湧的過程中,遇到地下水時發生爆炸,巨大的水蒸氣噴出地表,使地面塌陷形成壹個低級火山口,然後逐漸積水形成的火山湖就是瑪爾湖。

湖光巖的瑪爾湖和德國西部埃菲爾高原的瑪爾湖成為姐妹湖。東非大裂谷是世界上最大最長的大陸斷裂帶。它在南部從莫桑比克中部開始,在席勒河口分成東西兩個支流,壹路向北穿過紅海,到達歐亞大陸。將近赤道周長的六分之壹,擁有世界四大火山帶之壹的東非大裂谷火山帶。

世界四大火山帶:環太平洋火山帶、大洋中脊火山帶、東非大裂谷火山帶、阿爾卑斯-喜馬拉雅火山帶(地中海-印度尼西亞火山帶);世界上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和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地震帶;劉嘉琦認為,東非大裂谷最終會變得平靜,不會繼續裂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