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集解: 意為匯集諸家對同壹典籍的語言和思想內容的解釋,斷以己意,以助讀者理解。匯合“經”與“傳”,為之解釋。《史記》集解,為劉宋裴骃所攥,***八十卷。以徐廣《史記音義》為本,兼采經、傳、諸史及孔安國、鄭玄、服虔、賈逵等人之說,增益而成。
2、索隱:探求隱微奧秘的道理;對古籍的註釋考證。《史記索隱》是由唐代司馬貞撰寫,***三十卷。運用大量的文獻作校勘材料,保存了豐富的歷史文獻,使壹些書目得以流傳下來,便於後人輯佚,有功於目錄學。
另外,《索隱》在文獻考證上也取得豐碩成果,考證《史記》中的人名、史實、司馬遷生平等等。現存於各大學術機構的版本為明末毛氏汲古閣刻本。
3、正義:公正的、正當的道理;.正確的含義。《史記正義》,是唐代張守節所撰。《史記正義》原為單行本,***30卷,按照條目加註釋(正義)的形式進行註解。後來宋朝初年被有意拆散,附於《史記》有關正文下面,亡佚頗多,遂割裂散亂,非復舊本。
擴展資料
1、《史記》集解內容:
班固有言曰。司馬遷據左氏、國語,采世本、戰國策,述楚漢春秋,接其後事,訖於天漢。其言秦、漢詳矣。至於采經摭傳,分散數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捂。亦其所涉獵者廣博,貫穿經傳,馳騁古今上下數千載間,斯已勤矣。又其是非頗謬於聖人。
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序遊俠,則退處士而進奸雄,述貨殖,則崇執利,而羞貧賤。此其所蔽也。然自劉向、楊雄博極群書。皆稱遷有良史之才,服其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骃以為固之所言,世稱其當。
雖時有紕繆,實勒成壹家。總其大較,信命世之宏才也。考較此書,文句不同,有多有少,莫辯其實。而世之惑者,定彼從此,是非相貿,真偽舛雜。故中散大夫東莞徐廣,研核眾本,為作音義。具列異同,兼述訓解,麤有所發明。而殊恨省略。聊以愚管,增演徐氏。
采經傳百家,並先儒之說,豫是有益,悉皆抄內,刪其遊辭,取其要實。或義在可疑,則數家兼列。漢書音義,稱臣瓚者,莫知氏姓。今直雲瓚曰。又都無姓名者,但雲漢書音義。時見微意,有所裨補。譬嘒星之繼朝陽,飛塵之集華嶽。以徐為本。號曰集解。未詳則闕弗敢臆說。
人心不同,聞見異辭。班氏所謂疏略抵捂者,依違悉辯也。愧非胥臣之多聞,子產之博物。妄言末學,蕪穢舊史。豈足以關諸畜德。庶賢無所用心而已。
2、索隱
史記者,漢太史司馬遷父子之所述也。遷自以承五百之運、繼春秋而纂是史。其裹貶覈實,頗亞於丘明之書。於是上始軒轅,下訖天漢,作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系家、七十列傳,凡壹百三十篇。考證司馬貞唐人,諱世作系,下文系本亦世本也,全文仿之。始變左氏之體。
而年載悠邈,簡冊闕遺,勒成壹家,其勤至矣。又其屬橐,先據左氏《國語》、《系本》、《戰國策》、《楚漢春秋》及諸子百家之書,而後貫穿經傳,馳騁古今,錯綜隱括,各使成壹國壹家之事。故其意難究詳矣。
比於《班書》,微為古質,故漢晉名賢,未知見重,所以魏文侯聽古樂,則唯恐臥,考證事見禮樂記,史記樂書。良有以也。逮至晉末,有中散大夫東莞徐廣,始考異同,作《音義》十三卷。宋外兵參軍裴骃,又取經傳訓釋作集解,合為八十卷,雖麤見微意,而未窮討論。
南齊輕車錄事鄒誕生,亦作《音義》三卷,音則微殊,義乃更略,而後其學中廢。貞觀中,諫議大夫崇賢館學士劉伯莊,達學宏才,鉤深探賾,又作《音義》二十卷,比於徐、鄒,音則具矣,殘文錯節,異音微義,雖知獨善,不見旁通。乾隆四年經史館校刊本,音作旨。
欲使後人從何準的,貞謏聞陋識,頗事鉆研。而家傳是書,不敢失墜,初欲改更舛錯,裨補疏遺,義有未通,兼重註述。然以此書殘缺雖多,實為古史。忽加穿鑿,難允物情。今止探求異聞,采摭典故,解其所示解,申其所未申者,釋文演註,又重述贊。凡三十卷,號曰《史記索隱》。雖未敢藏之書府,亦欲以貽厥孫謀雲。
3、正義
《史記正義》·壹百三十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唐張守節撰。守節始末未詳。據此書所題,則其官為諸王侍讀率府長史也。是書據《自序》三十卷,晁公武、陳振孫二家所錄則作二十卷。蓋其標字列註,亦必如《索隱》。後人散入句下,已非其舊。
至明代監本,采附《集解》、《索隱》之後,更多所刪節,失其本旨。如守節所長在於地理,故《自序》曰:“郡國城邑,委曲詳明。”而監本於《周本紀》“子帶立為王”句下,脫“《左傳》雲:周與鄭人蘇忿生十二邑,溫其壹也”十七字。
《秦本紀》“反秦於淮南”句下,脫“楚淮北之地盡入於秦”九字。《項羽本紀》“項王自立為西楚霸王”句下,脫“孟康雲:舊名江陵為南楚,吳為東楚,彭城為西楚”十九字。《呂後本紀》“呂平為扶柳侯”句下,脫“漢扶柳縣也有澤”七字。
《孝景本紀》“遂西圍梁”句下,脫“梁孝王都睢陽,今宋州”九字。“立楚元王子平陸侯”句下,脫“應劭雲:平陸西河縣”八字。《孝武本紀》“見五畤”句下,脫“或曰在雍州雍縣南。孟康曰:畤者神靈上帝也”十八字。
《晉世家》“是為晉侯”句下,脫“其城南半入州城中,削為坊,城墻北半見在”十七字。《趙世家》“吾國東有河薄洛之水”句下,脫“案:安平縣屬定州也”八字。“餓死沙邱宮”句下,脫“《括地誌》雲:趙武靈王墓在蔚州靈邱縣東三十裏,應說是也”二十三字。
百度百科-史記集解
百度百科-史記索隱
百度百科-史記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