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老家不是說在甘肅隴西嗎
禮縣縣委、縣政府在省、市領導和國家、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緊緊圍繞秦公陵園遺址的保護、利用,做了不懈努力,先後召開了“全國秦人西垂文化座談會”,還在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舉辦了“甘肅省禮縣秦西垂陵區青銅器特展”,使秦公陵園遺址譽滿華夏、馳名海外。1997年甘肅省人民政府將禮縣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列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公布了大堡子山秦公墓地保護範圍。2001年7月,該墓地又被國務院正式列為全國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為了更好地對該遺址進行保護和開發利用,2002年禮縣又委托陜西省古建築設計研究院完成了秦公陵園遺址保護的綜合規劃,並同時邀請陜西、甘肅兩省考古界、建築界專家,經實地考察後,召開了“大堡子山遺址及墓群保護規劃論證會”,通過這次省級論證後報請到國家文物局批準實施。這標誌著不久的將來,秦早期都城、居址、建築、鑄造、禮制、陵寢等早期秦文化將會栩栩如生地展現在世人面前,重放異彩。 早期秦文化研究是壹項系統工程,工作量大牽涉面廣,在國家文物局、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於2004年3 月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陜西省考古研究所、中國國家博物館、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西北大學考古系5家單位組成了聯合考古隊,並成立早期秦文化研究課題組,計劃在5年時間內對秦人早期活動地域的西漢水流域、渭河上遊及其支流進行較大規模的考古調查、發掘以及綜合性的研究。 據文獻記載,西漢水流域是秦人早期活動的中心區域,秦公大墓的發現證實了這壹點。聯合考古隊首先把工作重點放在了西漢水流域。考古隊員們對東起天水市的天水鄉、西至禮縣的江口鄉,長約40公裏的西漢水幹流兩岸地區以及紅河、永坪河、燕子河等支流地域進行了系統的踏勘,10位專業人員分為2組,走遍了西漢水兩岸的每座山頭、每塊臺地,調查了各時期的古代遺址。三年來,經過考古工作者艱辛的調查、考古、鉆探和發掘工作,目前,早期秦文化考古工作取得了階段性重大成果,又壹次震驚了海內外。 聯合考古隊的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王輝說,通過對禮縣西漢水及其支流的考察,發現了大量的周秦時期和秦人相關的遺存。***發現各類遺址98處,新發現70余處遺址。在調查的47處周代遺址中,以秦文化為主的遺址38處,其中有“六八圖—費家莊”、“大堡子山—趙坪”、“雷神廟(西山)—石溝坪”三個相對獨立又互有聯系的大遺址群,可以說是早期秦人的三個活動中心區。西漢水流域的文物考古調查,為探索壹些歷史上懸而未決的問題,比如秦早期都邑“西犬丘”、秦文化的形成,以及秦、戎關系等,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同時,考古隊還在縣城西山、大堡子山和山坪發現了三處西周到春秋時期的城址。西山城址依山而建,目前已發現的各段城墻總長約1200米,廢棄年代不晚於春秋早期。同時,發現墓葬800座,還有房屋基址、灰坑、古道路、窯址等遺跡,基本了解了西山遺址和城址的範圍、結構和布局。 位於縣城城西的鸞亭山漢代祭祀遺址的發現是早期秦文化考古工作中的又壹個重要成果。遺址由海拔1700米的鸞亭山山頂的祭祀臺和山腰的東西夯土臺組成。附近發現有周代祭祀坑、戰國—漢代墓葬80多座。發掘出土了祭祀用玉、長樂未央瓦當和獸骨等,該遺址在周代就有人類居住、活動。在壹條東西長約20米的漢代半月形淺溝內清理出11套組合完整的玉器,***51件;器類有圭、璧、玉人三種。組合方式有圭壓璧的,有璧壓圭的,也有多件玉璧上下疊壓的。玉圭最大的直徑長約15厘米,寬約10厘米;玉璧最大的直徑約法22厘米。圭多青玉,璧多白玉。玉人兩件,壹男壹女,與圭、璧***出。《周禮》:“四圭尺寸有二,以祀天。”又曰:“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該遺址應是漢代壹個專門的祭天祭祀場所,為研究漢代郊祀用玉及相關禮制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學資料。 今年來,聯合考古隊以大堡子遺址為中心,通過調查發現,在10平方公裏的範圍內分布有大堡子山城址、山坪城址以及圓頂山、鹽土崖兩處貴族墓地。大堡子遺址總面積約50萬平方米以上,除少量的齊家文化遺存外,主體為周代城址,城外墓葬和居址,東城外中小型墓地,中心區的秦公大墓及祭祀坑等幾部分。城址建在山坡上,平面大致呈長方形,有夯土城墻、夯土城墻東、西兩道長1000米,北城墻長約250米,南墻尚未發現。城墻夯築,北墻保存情況最好,方向45度。城址內面積約25萬平方米,秦公大墓、大型建築基址、祭祀坑均包括在內。城內外遺址目前已鉆探面積129萬平方米。目前為止,***發現各類遺跡699處,有夯土城墻、建築基址、灰坑、陶窯、墓葬、水井、車馬坑等。2006年在大堡子山遺址上已發掘探明規模最大的壹座建築基址,南北長102米,東西寬17米,建築基址四周為夯土圍墻,中間有17個大型柱礎石,西墻地面以上殘高20至60厘米,墻寬1.5米左右,地下基礎寬約3米;東墻、北墻以及南墻東半部只剩地基部分,寬2至3米左右。該建築規模宏大,當為大型宮殿類建築。從地層堆積和夯土內的包含物看,這座建築基址大約始建於西周晚期春秋初,戰國時期廢棄,漢代遭到嚴重破壞。現代因休整梯地,東墻地上部分完全被毀。墓葬發掘,已發掘墓葬6座、車馬坑1座,四座為人祭坑 ,壹座為器物坑,清理出土了青銅鐘、石罄。剛剛發掘出的祭祀坑,專家推測可能是用於祭祀地神,此次發掘中出土的文物中最引人矚目是壹套秦早期的青銅編鐘,由3個大鐘和8個小鈕鐘組成,外觀完整,整體,呈現深綠色,11個鐘壹字排開,整齊地擺放在坑道裏。考古學家說,這套編鐘保存的非常完好,完全出土後,仍然可以再壹次演奏出美妙的音樂來。 通過這次調查、鉆探和發掘,基本了解了大堡子山遺址的布局和結構。大堡子山遺址的發掘發現的有夯土墻和柱礎的大型宮殿式建築以及出土有青銅編鐘的祭祀坑,對認識大堡子城址的性質,確認秦公大墓的墓主和研究當時的祭祀及禮樂制度、銅器鑄造工藝等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同時,也為大堡子山遺址的保護和利用提供了科學依據。 大堡子山遺址新發掘出土的周代城址和居址、城外墓地、青銅編鐘祭祀坑等壹批國寶級珍貴文物為西周時期到春秋時期。其規模之大,規格之高,實屬罕見。據司馬遷的《史記.秦本記》記載,秦人在西周時期主要活動於今甘肅東南部,而其都邑“西犬丘”(西垂)及先公陵墓則在今禮縣的西漢水上遊壹帶。由此證實司馬遷的記載是可信的。同時,本次發掘,第壹次揭露出大規模的早期秦人的聚落遺存,為了解秦人當時的居住形態等獲得了新資料。通過這些發現的、大量的周秦時期和秦人相關的遺存,進壹步證明了禮縣是早期秦人活動的中心地區,是秦漢時期的西縣所在地,是秦先祖、秦文化的真正發祥地,是千古壹帝秦始皇的“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