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比如,先秦時期,教育目的是使人

比如,先秦時期,教育目的是使人

先秦時期的教育

壹、教育的起源和古代學校的萌芽

1.原始社會生活與教育的起源

教育是和人類社會同時出現的壹種社會現象。教育起源於原始社會人的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的需要及人類自身身心發展的需要。

教育從壹開始就和人、社會有不可分割的聯系。對教育的起源,曾經有不同的觀點,例如法國社會學家利托爾諾提出過教育的“生物起源說”,美國心理學家孟祿提出過“模仿起源說”。這類理論的主要缺陷就在於離開了人,離開了社會講教育,否定了教育是有目的的社會活動,從而根本上否定了教育的社會性、歷史性、階級性。前蘇聯教育界依據恩格斯思想提出教育的“勞動起源說”,從20世紀50年代起壹直為我國教育理論界所贊同和接受。80年代開始,我國學者對其提出不同看法,雖未取得***識,但對進壹步認識問題是很有益處的。而其中關於探討問題的方法,更是值得重視,例如強調人類社會勞動、人類社會生活的需要等在教育中的作用,聯系人類的誕生、社會的形成認識教育的起源問題。

在原始社會,沒有私有財產、沒有階級、***同勞動、***同消費,因此教育也沒有階級性,除了年齡、性別和初步的社會分工引起的差別外,沒有階級的界限。因此,原始社會教育的目的是傳授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以及社會生活常識,包括生活習俗教育、原始宗教教育(對自然、圖騰、鬼神、祖先的崇拜)、原始藝術教育(歌唱、舞蹈、繪飾、雕刻等)、體格武力訓練等。主要途徑是通過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實踐來進行,沒有專門人員和專門機構;教育手段是通過語言、口耳相傳、觀察模仿。

2.古代學校的萌芽

學校是人類社會和教育發展到壹定階段的產物。按照壹般規律,學校產生的歷史條件是:社會生產日益發展,有可能使壹部分人脫離生產勞動專門辦教育和受教育;社會事務日漸復雜,需要培養專門人員進行管理;文字的產生,文化知識更加豐富,有了更便利的學習條件和更豐富的學習內容,這就有必要和可能建立有組織有計劃的專門教育機構,於是產生了學校。壹般認為學校大概產生於原始社會末期或奴隸社會初期。當然,學校的產生也和其他社會現象壹樣,有壹個從無到有,從不完備到比較完備的長期發展的過程。

古籍記載,我國唐虞以前的五帝時代(公元前2700年)已有大學,名叫“成均”。“成均”這個名稱最早見於《周禮》、《禮記》二書,而認為“成均”是五帝之大學,最早出自董仲舒。傳說中虞舜時代的學校,兼有養老、藏米之所,並且已有大學、小學之分。養老的場所逐漸成為傳授生產、生活經驗和知識的學校。氏族社會末期,已有最初的等級,老人有國老、庶老之別,敬養的場所也就有不同,遂形成所謂“上庠”、“下庠”、“米廩”等學校。

據《尚書·舜典》和《尚書·虞書》的記載,似乎在虞舜時就有了專門的學官,管理教育事業,並已分為三大部分:壹為“司徒”,由契負責,主持“五教”;二為“秩宗”,由伯夷負責,主持“三禮”;三為“典樂”,由夔負責,專掌樂教。

二、夏、商、西周的教育

1.夏朝的教育

(1)夏朝的學校

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壹個奴隸制的國家,並且已經進入有文字記載的文明時代。夏朝的學校在古籍中也有明確的記述,但仍無直接證據。如《禮記·王制》記載:“夏後氏養國老於東序,養庶老於西序。”因此,夏代可能有“庠”、“序”、“校”三種學校的雛形,“庠”是從虞舜時代繼承下來的,“序”和“校”是新增加的。夏朝統治者為了對外征討和對內鎮壓,特別註重習射,以培養武士。“序者,射也”(《孟子·滕文公上》),“夏後氏以射造士”(《文獻通考·學校考》),即用射箭的技術訓練學子。

(2)夏朝的教育目的及內容

教育目的:把本階級的成員及其後代培養成為能射善戰的武士。

教育內容:①軍事教練。當時弓箭是重要武器,成為教練的主要項目,習射是軍事教育的重點;②宗教教育。這種宗教教育以敬天尊祖為中心;③人倫道德教育也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

2.商朝的教育

商朝奴隸制度進壹步發展,生產力日益提高,文化更加豐富,科學已相當發達,教育也有了明顯地進步。商朝的學校不但有古籍記載,而且有豐富的地下發掘文物作為例證。

商代的學校名稱有“序”、“庠”、“學”和“瞽宗”等。“學”是學習壹般文化知識、專門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場所。“瞽宗”原是商人祭祀樂祖的宗廟,後來發展成為商代貴族子弟學習唱歌、舞蹈的場所,即所謂“以樂造士”。甲骨文的發現和研究,證實古籍中關於商代學校的記載大致是可信的。教師由國家職官擔任,教育的內容包括宗教、倫理、軍事和壹般文化知識。

因此,在商朝已經具備了比較完備的學校,但是學校的教育內容仍然與當時的政治、經濟、宗教等活動結合在壹起,壹般文化知識的教育只有初步分化出來的趨勢。

、法則入手,但最終還是要對已有的書本知識本身提出疑問,對事物的根本提出疑問。莊周的懷疑精神的意義在於學習要善於有疑,不能對書本、傳統和聖人亦步亦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