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方誌的起源

方誌的起源

編修方誌是中國悠久的文化傳統。我國的地方誌源遠流長,其內容由簡單到復雜,體例由不完備到比較完備有壹個逐漸定型化的過程。

方誌起源的問題,歷來眾說紛紜,但主要有兩種意見:壹是方誌起源於史,它是從古代史官的記述發展而來的,像《周禮》中所提到的外史掌“四方之誌”,可能就是方誌的源頭;二是方誌脫胎於地理學,是由我國古代最早的地理著作《尚書·禹貢》和《山海經》演變而成的。《尚書·禹貢》記載了戰國前的方域、物產、貢賦等,《山海經》記載了遠古時的山川、形勢、物怪等,它們被認為是方誌的雛形。東漢初期,會稽人袁康撰《越絕記》壹書,記吳越二國史地,這是壹部具有方誌性質的史學著作,在方誌編撰史上有開創之功,被後世的很多學者視為中國方誌的鼻祖,所謂“壹方之誌,始於《越絕》”。現代學者傅振倫認為“《越絕書》先記山川、城郭、冢墓;次及記傳,獨傳於今,後世方誌,實仿此”。可以說,《越絕書》是國內現存的最早的地方誌。 相當於南宋至今。此時期的誌書幾乎都稱方誌,是方誌體的成熟時期。中國地方誌體例基本定型、內容趨於完備是在宋代。這時,“地記”。“圖經”等已經基本上被“誌”所取代,方誌記述的重點也開始從地理情況到社會的眾多方面,“人物”和“藝文”在方誌中占據了比較重要的地位,形成了後來方誌的壹般格局。像《太平寰宇記》、《元豐九域誌》,以及被稱為“臨安三誌”的《乾道臨安誌》、《淳祐臨安誌》、《鹹淳臨安誌》,都是當時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誌。元大德七年(1303年),修成《大元壹統誌》1300卷,是我國歷史上第壹部規模巨大的全同壹統誌,為明清兩代修大壹統誌提供了範例和模式。明代誌書約有1500余種,現存400余種。清代是修誌極盛時期,乾嘉之際三修《大清壹統誌》,形成舉國上下修輯方誌的高潮,政府還明確規定各省、府、州、縣60年修壹次,各地都設有專11的修誌機構,許多文人學者也競相編纂、輯錄方誌,出現了壹大批方誌學家和高質量的方誌,保存至今的達5500種之多。

中國的地方誌,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體例、內容逐漸完備,積累的數量也極多。可惜的是,許多方誌在流傳過程中都已亡佚了,特別是宋代以前的方誌。目前國內收藏的地方誌,據《中國地方誌聯合目錄》的統計有8500多種,這個數字,幾乎相當於現存全部古籍的十分之壹。其中以北京圖書館最多,約6000部,上海圖書館次之,約5000部,南京圖書館居第三,約4000部。大學圖書館的收藏也不少,北京大學第壹,南京大學第二,北京師範大學第三;寧波天壹閣收藏明代地方誌最有特色,1961年以來已影印出版《天壹閣藏明代地方傑選刊》107種。

我國方誌不少流散到國外。美國人從1869年起就有意搜集我國珍貴圖書,其中有方誌5500多種,僅哈佛大學就藏有宋明珍貴方誌上百種。日本所藏比美國還多。此外,英、法、德、意、荷蘭、瑞典等國也都有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