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大豆起源於黃河中下遊有哪些論述?

大豆起源於黃河中下遊有哪些論述?

王連錚從古代文獻、甲骨文、新石器時期的文化遺存等方面論述了大豆的起源。王書恩提出栽培大豆起源於黃河流域中下遊,他從農業起源與大豆起源的關系,考古發掘,大豆演化過程以及植物生態學和地植物學諸方面論證了大豆的起源地。筆者結合他們的論述,並查閱了大量文獻,對大豆起源於黃河中下遊進行了論述。

1.中國的農業起源與大豆起源

中國文明發生在黃河中遊,它的基礎是和北方旱田農業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的。因為新石器文化遺存多在黃河中下遊,如河南仰韶文化遺存、陜西半坡文化遺存、山東的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北的磁山文化等,這些發掘出土了旱地作物黍稷麻等遺物。而浙江河姆渡文化和安徽錢三漾文化出土的都是稻谷,與其相對應的是南方水田農業。大豆為旱田作物,應當起源於旱田農業地區。

2.古文字和大豆起源甲骨文中出現的農作物名稱有黍、、麥、、秜、禾等。於省吾(1957)認為是大豆的初文。王連錚(1985)引證說北京圖書館於秀清等認為最近出土的甲骨文物中有的就是菽的初文,並刊出了甲骨文照片。出土甲骨文最多的殷墟即現在的河南安陽。

3.古籍中關於大豆的記載和論述

《詩經》的時代為西周至春秋時期,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5世紀,產生的地點在黃河中下遊地區。《詩經》中有7篇出現大豆,其中《豳風·七月》、《大雅·民生》、《小雅·小明》、《魯頌·閟宮》4篇講的都是栽培大豆,如《小雅·小明》中“歲聿雲莫,采蕭獲菽”,獲菽是收獲大豆,《魯頌·閟宮》中“黍稷重繆,稙穉菽麥”先種為稙,後種為穉,也是講栽培大豆。當時也仍有采集野生大豆的,如《小雅·采菽》中“采菽采菽,筐之莒之”,《小雅·小宛》中“中原有菽,庶民采之”,都是采收野生大豆。在《禮記》、《墨子》、《管子》、《呂氏春秋》等諸多古文獻中都有關於大豆的記載,尤其《呂氏春秋》的審時篇對大豆種植早晚的生長表現,論述極為準確,已是成套的技術理論。

4.考古發掘

河南洛陽燒溝漢墓出土的陶倉上有用朱砂寫的“大豆萬石”字樣,山西侯馬有黃色大豆出土(山西省文管會侯馬工作站,1960)。在湖北江陵鳳凰山168號漢墓中出土過大豆,1975年發掘,下葬年代為漢文帝十三年,即公元前167年,距出土年214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壹、三號漢墓也有大豆的制品,有少量大豆外形保存尚完好(湖南省博物館,1974)。吉林永吉也曾出土炭化的大豆,時間約在戰國時期(劉世民等,1987)。大豆為高蛋白、高脂肪作物,和澱粉類種子相比更難以保存。

5.從野生大豆的分布看大豆起源

中國除青海、新疆和海南沒有野生大豆分布,其他各省(直轄市、自治區)都有野生大豆,以黃河中下遊和東北地區最為豐富。在陜西,涇渭兩河與黃河交匯處,山西汾河沿岸及黃河某些河段的岸邊,山東黃河入海口都有連片的野生大豆群落。野生大豆分布的南界在24°N左右,北至黑龍江沿岸(全國野生大豆考察組,1983)。除中國廣大區域外,還有朝鮮半島、日本及俄羅斯遠東毗鄰中國的部分地區。從分布看野生大豆屬東亞植物區系的溫帶物種。野生大豆在被馴化前已在全國各地分布,從南到北野生大豆對短日性反應逐漸減弱。東北地區的野生大豆在自然光照下也能正常開花結實。

從上述分析看,黃河中下遊地區應是大豆的起源地,但從文化遺存反映的古代文明,野生大豆的遍地分布等也不排除長江以南及東北南部也有可能是大豆被馴化的地點。起源問題往往是個難以下定論的課題,歷史的長河中留下的證據不多,很大程度上還有待考古的發掘以及利用現代生物學方法進行研究。另壹方面,從客觀上加以研究,不要把起源局限於具體的某個地點,起源地很可能是個大的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