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英德
首先,引言:學者和政治家
毛宗崗批評《三國演義》時,極力推崇“三絕”:諸葛亮、關羽、曹操。其中諸葛亮被譽為“古今聖賢中第壹奇人”(毛本《三國演義》第壹卷《三國誌》讀法)。
我覺得《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形象有壹個突出的特點,就是代表了中國古代文人的壹種理想。小說在塑造諸葛亮的形象時,融入了非常濃厚的中國古代文人氣息,包括他們的政治理想、政治情操和人生態度。
94版三國演義,唐國強飾演諸葛亮。
諸葛亮之所以被歷代文人稱頌,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不僅是壹位為天下做出巨大貢獻的偉大政治家,而且是壹位具有濃厚學者色彩的政治家。那麽,作為壹個典型的學者和政治家,《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主要有哪些特點呢?
二、士人的政治選擇:君臣契合,魚水之深。
選擇明珠,為他工作。
中國古代文人心中最長久的政治理想是:“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其主而行。”“龍隨雲走,虎隨風走”,中國古代文人由衷地渴望風雲際會,受到賢明君主的重用,使他們在政治上大有作為。
小說《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出場前,他的弟弟先唱了壹首楚歌以表心意:“鳳凰在萬裏飛,無處容身;我卡在壹邊,不是主。在龍牧Xi修身養性,等待天氣;在琴書裏驕傲地聊天,吟詩。遇主壹次,為時已晚;發展世界經濟,創造基礎。保命精神抹炭,處處平;功勛以金石鎮命名,回國。”(《劉備雪訪孔明》卷八)
《楚辭》中最關鍵的壹句話是“我不想做任何事,除非我是壹個明智的主人和明智的紳士”——我不想幫助他。如果我遇到壹個智者,我可以“顯我之經濟於世”,“畫炭救我壹命”,“立功名於石”這是中國古代學者和政治家的誌向。
諸葛亮是壹個很有才華的人。他經常“把自己比作管仲和樂毅”,徐庶甚至認為“管仲和樂毅不如此人”(《徐庶薦諸葛亮》卷八)。所以諸葛亮有非常強烈的建功立業的政治理想。
漢末爭霸時代,諸葛亮隱居南陽,耕田耕田,自稱“亂世孤註壹擲,不求聞達為諸侯”(《三國誌·諸葛亮傳》)。事實上,他雄心勃勃,知識淵博,聲名遠揚。
諸葛亮
當時,在諸葛亮隱居的南陽周圍,北方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東方有住在長江上壹窺天下的孫權,離南陽不遠的荊州宗室劉表,西南有西川的劉璋。這些諸侯都有相當的影響力,獨霸壹方。
我們不禁要問:漢末群雄逐鹿的歷史條件下,有多少英雄拔地而起?諸葛亮為什麽選擇劉備而不是曹操、孫權、劉表、劉璋?
我們也可以問:那時候,恐怕曹操才是真正有權力有能力統壹全國的人。就諸葛亮而言,他有壹統天下的野心。他應該選擇壹個可以壹統天下的諸侯,但是他選擇了劉備而不是曹操。為什麽?
因為諸葛亮選擇大師有兩個明確的標準:第壹,他選擇的大師必須是有大才能、有大局觀的智者君子。這是壹個非常重要的標準。如果他是壹個平庸的人,諸葛亮肯定不會選,所以他肯定不會選劉表或者劉璋。
第二個也很重要。諸葛亮在選擇東家的時候,特別認為這個東家壹定是能夠盡心盡力,發揮聰明才智,把他當作重要臂膀的。這樣的主人就是諸葛亮選擇的對象。尤其是後壹種,從根本上決定了諸葛亮的政治選擇。
據《三國誌》記載,赤壁之戰前,諸葛亮到吳棟,吳棟重臣張昭想推薦他為孫權效力。諸葛亮說:“孫將軍可謂人傑,但以其度而論,可才而不可才,我就不留了。”(諸葛亮傳引用元子)
三國誌(文同書店史銀本)蜀誌卷五諸葛亮傳
諸葛亮認為孫權確實是天下英雄,這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從他的度量來看,他雖然可以看重我諸葛亮,但是他不能充分利用我的才能,所以他不選孫權。
的確,和孫策相比,孫權只是堅持的高手,而不是創業的高手。怎樣才能讓諸葛亮真正實現統壹全國的野心?
可見諸葛亮認為自己選擇的主公不僅要重視他,而且要對下士謙恭有禮,渴求人才。更重要的是,他既然出了山,就要幹最轟轟烈烈的事業,所以對下士禮讓是不夠的,還要能做到最好。
那麽,什麽樣的主人才能做到最好的諸葛亮呢?
而曹操這邊,人才濟濟,即使是才華橫溢的人,也很難展現出過人的才華,脫穎而出。
據《魏略》中引用的《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的好友孟建司渴望去中原求功名時,諸葛亮曾勸阻他說:“中國是士大夫之地,何必在故鄉遊歷。”這是大實話。妳看,司馬懿這樣壹個天下無敵的人才,在曹操手下呆了19年,他不是揚名立萬了嗎?而人生能有幾年?
同樣,孫權的人才也是豐富的,不缺人,甚至統帥人才,比如周瑜、魯肅、呂蒙、魯迅等等。
94版三國演義洪玉舟飾演周瑜。
當時可以稱得上當代英雄的,恰恰是劉備,確實缺乏人力資源。與曹操、孫權相比,劉備的人才觀相對落後,壹直不重視人才。他之所以開始四處流浪,依賴他人,很重要的壹個原因就是缺乏真正能為他所用的人才,尤其是屬於智力的人才。他有兩個結義兄弟,關羽和張飛,但他們在出謀劃策方面毫無用處。好不容易得到壹個徐庶,幫他打了壹場勝仗,卻被曹操逼走了。
所以劉備兵不過千,流離失所,無家可歸。除了關羽和張飛兩個“哼哈二將”和趙雲、糜竺等幾個忠心耿耿的勇士,他壹直極度缺乏人力資源。
諸葛亮看得很清楚,正是劉備急需像他這樣的人才。劉備在群雄逐鹿時代的“劣勢”和“不足”,在諸葛亮選主的眼裏,成了“優勢”和“長處”。
當然,劉備也有先天優勢。這個好處就是他姓劉,至少他是皇族。他可以在劉的旗幟下爭霸,再假的旗幟,終究是旗幟。曹操只是姓曹,孫權還是姓孫,劉備畢竟姓劉,比較起來更正統。此外,壹個很重要的方面是,在群雄逐鹿的局面下,劉備以“仁義”的道德品質贏得了人民的擁護和世界的聲譽。
所以諸葛亮選擇劉備,不僅看重劉備的皇室地位,更看重劉備的獨特聲望。諸葛亮雖然隱居在隆中,但他看得很清楚,真正能與曹操、孫權形成抗衡力量的不是袁術,不是袁紹,也不是劉表、劉璋。
劉備
當然,僅此還不夠。諸葛亮只是在眾多諸侯中看中了劉備,認定劉備是他壹直等待的“賢能之主”,不僅因為劉備姓劉,而且因為他與劉備誌趣相投,有誌於“興漢”,不僅因為劉備“慷慨大方,知人善任,蓋有高祖之風”(《三國誌》)
中國古代的文人,從孔子開始,就有壹種“知主”和實現抱負的政治理想和期待。子曰:“若賣,若賣,我待賈。”(《論語》)這是後人說的:“學書面武功,賣與皇族。”
所以《三國演義》用洋洋灑灑的方式描述了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壹方面當然表現了劉備求賢若渴,賢能下士的帝王風範。更重要的是,它為諸葛亮擡高自己的身價,選擇自己的主子做足了文章。
與普通的和平年代不同,諸葛亮生活在壹個非常動蕩的年代。他既不能靠晚年的“門下陰影”和“世襲”,也不能靠科舉“鯉魚躍龍門”走上仕途。他生活在亂世。
“亂世出英雄”,三國時期是壹個人才輩出的時代,也是壹個非常重視人才的時代。《三國演義》講了很多選拔和使用人才,甚至爭奪人才的故事。爭城甚至不如爭人才重要。曹操攻下荊州後說:“我不喜歡荊州,但我喜歡不同的(蒯越)!”(卷九《劉玄德敗江陵》)在這個時代,壹方面是大臣的選擇,另壹方面是雙向的選擇。在這種雙向選擇中,壹個人政治選擇的智慧才能顯露出來。
諸葛亮是這些人才中最傑出的。他不是等著別人選他、用他,而是等著形勢,“不在天上住”,主動選擇“知主”,維護著壹種在大壹統的專制帝國建立後文人久已失去的權利。士人壹旦獲得了這種“擇主而行”的權利,就獲得了政治生活中的自由。
做皇帝的老師
中國古代文人的最高理想是為皇帝當老師,也就是為皇帝當老師。他在智慧和能力上遠超皇帝,但他不會篡奪皇帝的權力,只會給自己定位,做好輔助皇帝的工作。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諸葛亮選擇了劉備,意味著他擁有讓劉備選擇他、認可他的非凡的厚重資本。這個沈重的資本就是他超人的政治智慧和洞察力。於是就有了“隆中對策”。
諸葛亮在“隆中對”期間提出了高瞻遠矚的政治戰略。在漢末動蕩的時代,他第壹個看到了“三分天下”的歷史趨勢,可圈可點。當然,從整個中國歷史的發展來看,“三分天下”並不符合歷史發展,那就是壹統天下。但在漢末特定的歷史時期,“三分天下”確實是壹種非常的政治策略。
對於劉備來說,“隆中對”勾勒出的政治前景尤為誘人。劉備自己從來沒有想到這種前景,於是諸葛亮為他畫了壹幅政治藍圖,壹下子把他震住了,使他對諸葛亮刮目相看,佩服得五體投地。劉備的《三顧茅廬》不僅請了壹個諸葛亮,而且請了壹個高明的政治謀略和明確的政治目標。在這壹點上,諸葛亮堪稱“皇師”!
對於諸葛亮來說,劉備來邀,他壹次兩次三次拒絕,不願意出山,最後似乎是被迫出山,也是為了尊重自己的地位,為成為“太傅”鋪路。
諸葛亮的選擇是明智的。出山後,劉備對他推心置腹,以誠相待,君臣壹拍即合,如魚得水,使他得以充分發揮才能,縱橫捭闔,譜寫了可歌可泣的壹生。
《三國演義》(史銀本,上海弘文局),卷十九
對於諸葛亮出山,普通人的看法和學者不同。
古代學者認為諸葛亮可以選擇劉備,是君臣相見,如魚得水。唐代詩人李白有壹首詩,其中有兩句說:“魚水三物,雲煙處處。”(《讀諸葛武侯傳·贈長安崔少府叔馮坤弟》)因為劉備的“三顧茅廬”,諸葛亮如魚得水,從此可以大展宏圖。這是學者的解釋。
而普通人不這麽看。在元雜劇《火燒新野》中描寫了劉備的“三顧茅廬”和諸葛亮的“長遠對策”之後,劉備懇切地邀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拒絕了,堅持要繼續隱居。他說:“我的對策已經賣給妳了,但不出山我自己做不到。”
劉備很著急。這時,趙雲闖了進來,報告了劉備夫人生了壹個兒子的喜訊,就是竇。諸葛亮聽了很高興,讓人把新生兒抱過來。古代戲劇的舞臺是虛擬的。無論距離多遠,人物都可以在舞臺上轉身擁抱阿鬥。捧著之後,諸葛亮看著阿逗的臉,知道“這個兒子當了幾十年皇帝了。”歷史上阿鬥當了41年皇帝,其中諸葛亮當了十幾年宰相。按照正常的推理,既然阿逗當了幾十年皇帝,只要諸葛亮能活多久,他就能當幾十年宰相。於是諸葛亮同意出山。
在壹般人看來,壹個人如果能當十幾年或者幾十年的宰相,過上轟轟烈烈的生活,就足夠了,他的人生也不會白過。可見普通人的理解和文人不同。士人覺得有君臣合作就夠了,做“太傅”是他們的政治夢想。老百姓認為這還不夠,還有更多的現實和功利的考慮。
小說《三國演義》為了突出諸葛亮的“帝王之師”地位,甚至故意貶低劉備的能力和作用,極力擡高諸葛亮,從而形成兩者的強烈反差。
諸葛亮和劉備
小說中,諸葛亮出山前,劉備相當聰明,是個不可多得的英雄,既能自保,又能取信於人。連曹操都對他刮目相看,認為他是英雄,何況別人。但自從諸葛亮出山後,劉備的才華和智力急劇下降,甚至到了不如孩子的地步。
比如赤壁之戰後,周瑜設計奪取荊州,想出了壹個餿主意。他假裝派兵幫助劉備取西川,經過荊州,安定下來補充壹些糧食,偶然奪取荊州。
誰都知道這種做法是“假殺敵之道”。但是劉備沒有得到。諸葛亮哈哈大笑說:“小孩子藏不住這樣的計策!”劉備壹再追問“這是什麽意思”(卷十二《諸葛亮的三喻》)。就連壹直心疼劉備的毛宗崗也忍不住皺著眉頭評論道:“小孩子藏不住,大人不知道!”(毛本《三國演義》第五十六回點評)
劉備幾乎失去了理智,成了諸葛亮任意操縱的傀儡。比如歷史上記載劉備過江東娶孫夫人。無論是嫁入吳,還是出籠歸來,都是劉備自己的主意。相反,諸葛亮試圖勸阻,卻沒有被采納。這在史書中有明確的記載,見《祖先傳》和《三國誌》中對楊珊的記載。
但在小說中,整個過程都是諸葛亮安排的,他用“錦囊妙計”來調度壹切,而劉備卻沒有主張,只能壹味地“按計劃行事”,這就成了諸葛亮的“阿鬥”(卷十壹《劉玄德娶孫夫人》)。劉備甚至迷戀孫夫人和江東的繁華生活,不願回成都受苦。
不難看出,自諸葛亮產生以來,劉備的智力下降了多少!他甚至可以放棄自己畢生崇高的政治目標和政治責任。而真正鼓勵他、幫助他、輔佐他的,才是真正成為蜀漢的核心人物的諸葛亮。
自由選擇自己的主人,成為“帝王之師”,獲得充分施展才華的機會,甚至指導君主,影響政局,這是中國古代士人的政治理想,當然也是他們的夢想。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的輝煌成就,圓了中國古代文人的壹個政治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