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枕骨簡介

枕骨簡介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概述4人體部位名稱、枕骨5經絡穴位別名、枕骨5.1頭橋陰穴別名5.2由來5.3穴名的解5.4特異性5.5頭橋陰穴的位置5.7頭橋陰穴的選擇5.8頭橋陰穴的解剖5.1層次解剖5.8.2穴區神經、血管5.9頭橋陰穴的功效與作用5.13文獻綜述6參考文獻附件:古籍中1枕骨1拼音zhěn gǔ化身

2英文參考枕骨[朗道漢英詞典]

Tó uqi à Oy: Ngb11(腧穴別名)【中國針灸大辭典】

枕骨[中醫術語委員會。中醫術語(2004)]

3.枕骨概述:1。正文部分名稱;2.穴位別名。[1]

4身體部位名稱枕骨為身體部位名稱[1]。又名後山骨、玉枕骨、後枕骨[1]。即枕骨隆突位於頭頂後方,顱骨背面下方[2]。《醫宗金鏡》:“後山亦為頭後枕骨。其骨形各異,如品子形、山形、川形、圓尖形、月牙形、月牙形或雞形,均屬枕骨。”

5腧穴別名枕骨枕骨是腧穴的別名,即開竅陰[1]。《精典慧傑》出版。

穴位頭橋音漢語拼音頭橋音羅馬拼音頭橋音美國英語譯名空陰各壹個。

國家

壹代

編號中國GB11日本11方法

莫蘭特的VB18野夫的德國G11英國G11美國GB11頭橋陰是經絡穴位的名稱(Tó uqi à Oy: n GB 11) [3]。針灸經典。針灸經典甲、乙以陰虛著稱;《盛濟宗錄》第壹名為殷;針灸滋生經以頭陰著稱。別名枕骨[4]。屬於足少陽膽經[3]。頭皮穴是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陽膽經的交點[4]。頭是頭,竅是竅,陰是陽的對立面。開導耳目的腎、肝,屬陰。此穴在頭耳之後,擅長治療眼耳疾病,故名“頭橋陰”。頭橋印穴主要用於治療頭五官疾病,如頭痛、頭暈、眼痛、耳鳴、耳聾、喉炎、口幹、口苦、頭痛、耳痛、強頸痛等。在現代,頭橋陰穴常用於治療神經性耳聾、耳源性眩暈、三叉神經痛、腦膜炎、肢體痙攣、喉炎、神經性耳鳴、甲狀腺腫、腦血管病、胸痛等。

5.1枕骨(針灸聚英)。

5.2來源《針灸甲乙經》:銀翹,手抖於骨端,枕骨下。

5.3穴名為頭,竅為穴竅,陰為陽。開始了解眼睛和耳朵的腎和肝屬於陰。此穴在頭耳後方,擅長治療眼耳疾病,故名“頭橋陰”。

喬《說文》:“空。”洞。陰是指五臟之陰。五臟屬陰,皆開竅於頭,肝開竅於目,腎開竅於耳,心開竅於舌,肺開竅於鼻,脾開竅於口。穴位可以治療五臟有陰竅的疾病,如眼疾、耳聾、舌強、鼻塞、咳嗽不利、口苦等。[5]

5.4具體頭皮穴為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少陽膽經的交點[4]。

5.5後面的部分[6]

5.6頭橋陰穴的定位標準:頭橋陰穴位於頭部,耳後乳突的後部和上部,田沖的中三分之壹和下三分之壹與成品骨的交點處[2]。

頭橋陰穴位於後顳骨乳突後上方,田沖與萬谷穴弧線連線的下1/3與中1/3的交點[4]。

頭橋陰穴位於頭頂,耳後乳突後方,從天到骨的弧形連線(其弧度與耳廓弧度相對應)的上2/3與下1/3的交點處。從坐著或躺著開始。

頭橋陰穴在足少陽膽經中的位置

頭開陰穴在後位。

頭開陰穴在後位。

後腦勺的位置(肌肉)就是陰穴。

頭部的位置(骨骼、神經和血管)在背部的喬陰穴。

5.7頭橋陰穴的選擇頭橋陰穴位於頭頂,耳後乳突後方,從天到骨的弧形連線(其弧度與耳廓弧度相對應)的上2/3和下1/3的交點處。從坐著或躺著開始。

坐直或側臥,於乳突背上方,選伏白穴與萬谷穴連線上的穴位。

取俯臥位或側臥位,在乳突的後部和上部,取浮白點和骨端點連線的中點處的點[7]。

5.8解剖頭橋陰穴下的皮膚、皮下組織、耳後肌、枕額肌(枕腹)。皮膚由枕小神經和耳大神經分布。耳後肌屬於皮肌,起於乳突外側,止於耳軟骨後方。此肌和枕額肌的枕腹部受面神經分支支配。(見伏白穴)

5.8.1級解剖學皮膚→皮下組織→帽腱膜[3]。

皮膚→皮下組織→帽狀腱膜[8]。

5.8.2穴位區的神經和淺血管分布有枕小神經和耳大神經;深層有耳後神經和耳後動脈[8]。

有枕大神經和枕小神經的吻合支及耳後動靜脈的分支[4]。

5.9頭橋印穴的功效與作用;頭橋印穴有平肝止痛、開竅聰耳的功效。

頭橋銀穴具有清利膽熱、疏通耳竅、利咽的作用[3]。

頭橋陰穴是膽經、膀胱經和三焦經的交匯點,具有通絡清熱的作用,對頭、耳、口、鼻等竅的疾病有調節作用[5]。

5.10頭橋陰穴主要用於治療頭面部五官等疾病,如頭痛、頭暈、眼痛、耳鳴、耳聾、喉炎、口幹、口苦、頭痛、耳痛、強頸痛等。在現代,頭橋陰穴常用於治療神經性耳聾、耳源性眩暈、三叉神經痛、腦膜炎、肢體痙攣和喉炎。

頭橋陰穴主要用於頭五官等疾病,如頭痛、頭暈、眼痛、耳鳴、耳聾、喉炎、口幹、口苦等[3]。

頭頸音穴主要用於頭痛、耳痛、耳鳴、耳聾和喉炎[4]。

頭橋陰穴主要用於頭痛、耳鳴、耳聾[9]。

頭頸陰穴主要用於頭痛、頭暈、耳鳴、耳聾;強烈的頸部疼痛[7]。

在現代,頭橋陰穴常用於治療神經性耳聾、耳源性眩暈和三叉神經痛[3]。

1.精神神經系統疾病:頭痛、三叉神經痛、腦膜炎、肢體痙攣;

2.五官科系統疾病:喉炎、神經性耳鳴、耳聾、甲狀腺腫;

3.其他:腦血管疾病、胸痛、支氣管炎。

5.11針法5.11.1針法壹般沿皮膚刺0.3 ~ 0.5寸[3][4]。

平刺0.5 ~ 0.8寸[7][9],部分區域有沈重感[7]。

5.11.2艾灸可以艾灸[3][7][9]。

艾條灸持續5 ~ 10分鐘[4]。

間接灸3 ~ 5強,艾條灸5 ~ 10分鐘。

5.12頭橋陰穴的配伍頭橋陰穴與聽宮、聽會、祛風合用,具有開竅聰耳的作用,主要用於耳鳴耳聾。

頭、竅、陰與聽宮、聽會、祛風相結合治療耳鳴耳聾[7]。

頭、竅、陰與內關、陽陵泉合用,具有疏肝理氣的作用,主要用於治療胸脅脹痛。

頭、竅、陰與內關、枳溝、陽陵泉同用,治療胸脅脹痛[7]。

頭、竅、陰與風池、夏溪、太沖合用,具有平肝潛陽、清火熄風之功,主治眩暈。

頭竅、陰與風池穴、太沖、垂足、夏溪等配伍治療眩暈[7]。

5.13文獻綜述《針灸經典甲、乙》:頭痛引頸,銀翹治之。潰瘍,這是由陰引起的。脈風變重,壞疽變重,陰占優勢。

《備千金》:梗阻陰強,主頭痛如錐刺,不能動。

針灸做到:主四肢抽搐,眼睛酸痛,項部疼痛導致耳朵嘈雜,耳鳴不愈,舌出血,骨勞損,癰腫,頭發勞損,手腳酸痛,出汗,舌強脅痛,咳嗽伴咽部梗阻,口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