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繪畫(Impressionism)也叫印象主義,是西方繪畫史上劃時代的藝術流派,19世紀60—90年代在法國興起的畫派,當時因克勞德·莫奈的油畫《日出·印象》受到壹位記者嘲諷而得名。這幅畫面描繪的是塞納河的清晨,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由於畫家要在很短的瞬間,將早晨的美景在光線還沒有變化前,就要完成作品,因此畫面不可能描繪的很仔細。當學院派的畫家們看到這幅作品時,認為很粗糙,過於隨便,就用譏諷的語言嘲笑“巴比松”的畫家,意思是說:那是壹群根本就不懂繪畫的畫家,《日出·印象》完全就是憑印象胡亂畫出來的,其他人也附和著說,這些畫家統統都是“印象主義”,沒想到,這些挖苦的話,反而成全了這批畫家,“印象派”隨之誕生,“巴比松派”反而慢慢被人淡忘。
19世紀的時候,法國巴黎是歐洲油畫的中心。這個時候的風格是以學院派的新古典主義為主導的,他們每年都要舉辦官方的展覽,叫做“沙龍”,多數人都出自於皇家美術學院,他們有著深厚的素描基礎,並且精通人體解剖,畫風嚴謹、細膩。而在這個時候,還有著另外壹大批充滿著理想的年輕畫家,他們來自於各個階層,大多數都是自由人,很多人對學院派的教學方式及繪畫風格有著不同的看法,認為古典主義千篇壹律,缺乏個人風格,他們更崇尚現實主義,並提倡戶外寫生。由於大家有著***同的理想和觀點,他們逐漸地聚集到巴黎郊外的壹個名叫巴比松的小村莊,來描繪那裏迷人的風光,他們被稱為“巴比松”畫派。“巴比松”村就是現在巴黎的衛星城之壹的楓丹白露鎮。“巴比松畫派”就是“印象派”的前身。
早在1469年,法國第壹家印刷場在拉丁區誕生,至今巴黎的新聞出版業仍雄踞首位。世界最大的通訊社之壹法新社(Agence France-Presse)設在交易所廣場,150家分社遍布全球。巴黎出版的《世界報》(Le Monde)和《費加羅報》(Le Figaro) 享有國際聲譽。拉丁區也是法國高等教育的搖籃,古老的巴黎大學現已分為13所獨立的大學,***有30多萬學生,其中5所分布在郊區。 巴黎高等師範學校,2013QS世界大學最新排名34位。
巴黎擁有50個劇場,200個電影院,15個音樂廳。巴黎歌劇院位於市中心的奧斯曼大街,占地11萬平方米,整個建築兼有哥特式和羅馬式的風格。法國國家音樂學院和舞蹈學校也設在這裏。
巴黎的“街頭藝術”十分活躍,城市西北部的泰爾特爾藝術廣場是世界聞名的露天畫廊,每天都有不少畫家在這裏即席作畫出售。在市中心的沙特萊廣場和聖·日耳曼德佩廣場等地,青年學生和市民經常自帶樂器舉行音樂會,表演各種節目。
巴黎是壹座世界歷史名城,名勝古跡比比皆是,埃菲爾鐵塔、凱旋門、愛麗舍宮、凡爾賽宮、盧浮宮、協和廣場、巴黎聖母院、喬治·蓬皮杜全國文化藝術中心等,是國內外遊客流連忘返的地方。美麗的塞納河兩岸,公園、綠地星羅棋布,32座大橋橫跨河上,使河上風光更加嫵媚多姿。河中心的城島是巴黎的搖籃和發源地。塞納河畔聖米歇爾林蔭大道有綿延數公裏的舊書市場,每天都有不少國內外學者、遊客來這裏選購心愛的古籍,形成塞納河畔古老的文化區——拉丁區的壹大特色。
巴黎活在細節之中。巴黎人無論什麽年齡,都像孩子壹樣,某壹兩天對壹樣新東西很著迷。雖不富足,卻不乏安逸。這讓我有興趣跟隨美國作家埃德蒙·懷特壹起,走進了《巴黎,壹個閑逛者的回憶》。
文化人是巴黎社會生活靈魂。19世紀法國作家巴爾紮克、普魯斯特、波德萊爾、蘭波、喬治·桑、肖邦、王爾德、科萊特、熱奈;20世紀畢加索、本雅明、紀德、薩特、波夫娃、加繆、羅蘭·巴特、福科這壹些文化名人,組成巴黎社會文化人群落。他們曾經生活在巴黎這個空氣中都充滿虛無的地方,可他們精神的創造力卻豐盈自由法國精神,並取得世界文化史上的最高成就。在利普咖啡館、花神咖啡館、雙叟咖啡館,整個巴黎文化心臟,仿佛就在那裏跳躍;在洛贊旅館大麻俱樂部,那些天才人物為追求瘋狂與刺激,整夜都在吸食“綠色果醬”,作家巴爾紮克拒絕吸食,卻沒有忘記采訪吸食者體驗與幻覺;那是壹個自由與興奮時代,探索著藝術與生活的界限如何打破。
法國處在正中間,他們將時髦的藝術和保守的文化、國家統壹的福利和極端的個人主義、心明眼亮的現實主義和生機勃勃的浪漫主義進行了特殊的融合,而這些方面都經過了時間的考驗,無可爭議,也非常微妙。 巴黎是教育事業的中心。法國著名的法蘭西學院、巴黎大學、巴黎綜合理工學院、高等師範學校、國立統計與經濟管理學校、法國國立高等工程技術學校、國立橋路學校、國立高等先進技術學校以及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等均設在巴黎。巴黎大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學之壹,創建於1253年。巴黎還有許多學術研究機構、圖書館、博物館、劇院等。
在巴黎大學(Université de Paris)於12世紀成立之前,巴黎聖母院是巴黎的高等教育中心。卡佩王朝國王腓力二世 (法蘭西)在1200年創造了“大學”(universitas)壹詞,認為大學是壹個聚集教師與學生的團體,而且有權利獨立運作,不受國王法律與稅法幹擾的組織。
到了13世紀時,已經相當著名的巴黎大學吸引來自歐洲各地的學生。巴黎左岸的經院哲學中心(後來被稱為拉丁區)重新聚集在1257年成立的索邦大學周圍。19世紀的巴黎大學已經擁有六種學科組織:法律、科學、藥學、醫學、文學與神學。
1968年春天的五月風暴讓巴黎大學的組織型態持續改革,並逐漸分散其集中化的學術主體。巴黎大學後來在1971年拆分成13所大學,分散在市區與郊區各地。每壹所新的大學(巴黎第壹大學、巴黎第二大學、巴黎第三大學、巴黎第四大學、巴黎第五大學、巴黎第六大學、巴黎第七大學、巴黎第八大學、巴黎第九大學、巴黎第十大學、巴黎第十壹大學、巴黎第十二大學與巴黎第十三大學)都只保有舊巴黎大學的壹小部分。
1991年,四所新大學成立於巴黎郊區,於是法蘭西島大區總***有17所大學。這四所新設立的大學分別是賽爾齊—蓬多瓦茲大學(Cergy-Pontoise University)、埃夫利-瓦爾岱索納大學(University of ?vry Val d'Essonne)、馬恩河谷大學(University of Marne-la-Vallée)與聖康丁昂伊夫利納-凡爾賽大學。
每年7月14日國慶節,在凱旋門前舉行的閱兵式上,排在最前面方陣的青年軍官,就是該校的學員。理工學院創辦於1794年。不久拿破侖看中了這所學校,將其劃歸軍事建制,還將壹面寫著“為了祖國的科學和榮譽”(Pour la patrie,les Scineces,la Gloire)的錦旗授與該校。
1814年,俄普奧聯軍兵臨巴黎城下,理工學院的學生要求參戰,但面臨滅頂之災的拿破侖卻說:“我不願為取金蛋而殺掉我的老母雞!”
這句名言壹直激勵著該校學生勤奮學習。200年來,這裏為法國培養出大量人才,例如,第壹次世界大戰中的協約國聯軍統帥福煦、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貝古勒耳、汽車工業家雪鐵龍、法國總統德斯坦等。
如今該校已遷往西南郊的帕萊索(Palaiseau),占地150公頃,學生1200多人。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很有名,新生錄取名單最後要由教育部長決定。化學與微生物學家巴斯德、文學家薩特、蓬皮杜總統等都是這裏的畢業生。
巴黎著名體育運動隊包括職業足球隊巴黎聖日耳曼足球會、職業籃球隊(Paris-Levallois Basket)與職業橄欖球隊法蘭西斯隊(Stade Fran?ais)。法蘭西體育場(Stade de France)位於法國巴黎市郊的聖丹尼,可容納8萬名觀眾。法蘭西體育場是為1998年世界杯足球賽而興建的,並曾作為1998年世界杯決賽舉行場地。法蘭西體育場也是壹個多種用途的大型運動場地,也可以提供橄欖球與田徑比賽來使用。法國國家橄欖球隊、法國國家足球隊與六國錦標賽都在這個運動場進行比賽。除了職業足球隊巴黎聖日耳曼足球俱樂部外,巴黎還擁有巴黎足球俱樂部、紅星足球俱樂部、RCF 巴黎隊與法蘭西斯巴黎隊(Stade Fran?ais Paris)等業余足球隊。巴黎聖日耳曼在90年代中期曾經是壹直強隊,近年來有下滑的趨勢。朗拿甸奴在加盟巴塞羅那隊之前就效力於該隊。2007年該隊成績達到低谷,甚至面臨著歷史上第壹次降級的危險。
巴黎目前在職業橄欖球聯盟Top 14擁有兩支隊伍,分別是法蘭西斯隊與Racing Métro 92。巴黎分別在1900年和1924年兩度成功舉辦奧林匹克運動會,也在1938年與1998年兩度成功舉辦世界杯足球賽,2007年世界杯橄欖球賽也在巴黎舉行。2006年歐洲聯賽冠軍杯決賽也在巴黎法蘭西體育場舉行,冠軍是西班牙足球勁旅巴塞羅那足球會。
環法自由車賽是公路自由車運動中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國際自由車大賽,終點站也設置在巴黎。從1975年開始,環法自由車賽的終點都是在凱旋門。網球在巴黎與法國也相當盛行,法國公開賽是四大滿貫賽之壹,也是唯壹壹個紅土賽事。法國公開賽每年都在布洛涅森林附近的羅蘭·加洛斯球場舉行。 購物
在巴黎購物是享受。在香榭麗舍大街的時裝店和化妝品店中,給人感受最深的是這些店似乎並不是銷售商品,而是在推展理念,在引導潮流。巴黎的商品比較貴,但大都不離譜,只要別瞎買,壹般都會物有所值。要小心在那些密布在著名景點旁邊的紀念品、工藝品店裏,不同的店相同的貨會相差很大價格,少的差上30%-50%,多的竟然差上壹倍,而且有不少紀念品實際都是中國制造。
休閑
在巴黎,如果只是參觀名勝古跡的話,只不過看到了這個城市的壹半。歌劇與戲劇藝術已深深地植根於法國人民的生活中。想全面體驗巴黎人的生活,要去看看巴黎的夜生活。世界超壹流歌手及芭蕾舞明星們的演出在巴黎的許多劇院都能看到,可以電話預約或到售票口買票。看演出的男賓適宜穿套裝,女士喜歡穿連衣裙。巴黎的著名劇院有:加尼埃歌劇院(原巴黎歌劇院)、巴士底歌劇院、喜劇劇院、持續上演莎士比亞古典作品新戲的Chaillot等。巴黎還有主要上演年輕作家的創作劇的小劇場。
巴黎的電影院裏不僅放映法國、美國的影片,還放映南美洲、非洲、亞洲的電影。女性單身去觀看很安全。每周壹、三很多影院門票打折。巴黎的電影院各有特色,有的以擁有歐洲最大銀幕著稱,有的著力挖掘新導演和藝術電影,有的能夠欣賞到世界上最流行的電影。
在巴黎,除了專門的劇場外,在其他地方也可以觀看許多小節目表演。任何壹出節目,其舞臺布景、服飾、演出等都各具個性。演出時間壹般為晚10點、12點兩場,壹定要提前預約。紅風車、裏德、野馬等劇場各具特色。演出民歌、諷刺性歌曲的場所有法國民歌酒店,民歌藝人酒店表演幽默與魔術,在爵士、搖滾樂俱樂部裏,即使不太懂爵士樂的人,來到這裏也會覺得很有趣,可以隨著節奏邊聽邊舞。
迪斯科舞廳不僅是社交、約會的主要場所,而且還經常作為音樂演奏會場使用,機動靈活。欣賞擁擠人群的時髦打扮,也是壹大樂事。
“Paris By night”(夜巴黎)是每個巴黎人都懂的英文詞語。“夜巴黎”可以是去參觀燈火通明的紀念建築,可以去吃壹頓豪華精致的晚餐,可以去看壹場電影或在咖啡廳裏品嘗咖啡;不過,通常是指在俱樂部跳舞或觀賞壹場表演。下列是壹些有名的場所,也是觀光的好去處。
飲食文化
法國可能是唯壹能和中國齊名的美食之國。法國菜以選材精細、制作考究聞名,松露、蝸牛、鵝肝醬是法國名菜,配以香醇的葡萄酒,確實是令人陶醉的美味,當然價格也非常昂貴。巴黎的米其林三星餐廳世界聞名,富豪名流在那裏壹擲千金,還要遵守餐廳訂下的種種規矩。但普通巴黎人更留戀無拘無束的露天咖啡館、街角實惠又地道的小餐館,更熱愛壹天也離不開的牛角面包、黑咖啡,也許這些更能代表巴黎的美食性格。
法國人的壹日三餐
早餐:大約在7點和9點之間,包括牛角包或面包(也許二者兼備)、奶油、果醬,飲料通常是咖啡、茶或熱巧克力。
午餐:在正午到14點之間,有人用簡單的三明治解決,也有人把午餐當作比較重要的正餐,包括壹道開胃菜、壹道主菜以及飯後甜點,最後以壹杯咖啡結束。
晚餐:是壹天中最正式的正餐,就餐時間大概是晚上20點,很多上班族會在下班後先去咖啡館小坐壹會兒。對許多家庭來說,晚餐是全家人聚在壹起交流和增進感情的機會。
咖啡:隨時壹杯咖啡是所有巴黎人的習慣,街邊的露天咖啡館對巴黎的意義相當於茶館之於成都。
在餐館進餐
法國是美食國度,也特別講究餐桌禮儀,在高級餐廳裏就餐有壹種特別隆重的儀式感。而在街邊的小飯店、咖啡館裏,氣氛就要悠閑得多。
大部分餐館在12點至15點和19點至23點兩個時段營業。但在壹些小食品店、三明治店裏白天隨時都能找到食物,火車站附近的餐館有時會開到淩晨。
在餐館用餐,壹般會先送上壹籃面包,這是免費的,相當於中國餐廳送的開胃小菜。所謂的“法國大餐”其實分量很少,胃口大的人就靠這些面包填飽肚子了。
正式的餐廳Restaurant:菜式精致,價格昂貴,環境奢華。最負盛名的當屬“米其林三星”,由頂尖美食家選出的頂尖餐廳,吃壹頓飯平均每人150歐元。
正式餐廳原則上要求客人著正裝,但也不必過於隆重。男士穿西裝、打領帶就可以,女士的要求更為寬松。
高級餐廳的菜單往往非常簡單,每壹道菜有3-5種選擇就算很多了。菜單上的價格(menu price)“**歐元/人”只包括五道菜,其他單品都是要另外付費的。如果拿不準主意,不妨向點餐員請教,壹定能得到非常專業而周到的幫助。如果客人為壹男壹女,很可能遞給女士的菜單上是沒有標價的——不必詫異,入鄉隨俗吧。
初次在法國高級餐廳吃飯難免被面前無數的刀叉和杯子搞糊塗,其實分辨也很簡單。刀叉按照由外到內的順序使用即可,每道菜吃完把用過的刀叉並排擺在餐盤內侍者就會收走。杯子有不同的用途,侍者會將客人點的酒水倒入正確的杯子,多余的也會收走。
按照常規,壹般要付給侍者10-15%的小費。
家常菜小館Bistrot:提供傳統的家常菜,價格比較便宜,氣氛也較為輕松舒適。
在以上兩類餐廳進餐,即使明知沒有多少顧客也最好提前預訂。這既是對廚師的禮貌,也能享受到更周到的服務。特別是想點這家店的名菜或制作費時的菜,提前打個招呼讓廚師有充足的準備時間總是沒錯的。
自助餐廳Cafeteria:沒有侍者上菜,自取菜肴,所以只需付菜價,不用付小費。
咖啡館Cafe、下午茶館Salon、小酒館Bistrot au Vin、啤酒屋Brasserie:除了提供酒、咖啡以及飲料外,也供應壹些簡單的菜肴。
快餐:巴黎的快餐廳不多,價格和壹般小飯店比也並不便宜。不過相信妳不會到了巴黎還留戀流水線生產的快餐的。
體育運動
巴黎聖日耳曼隊在90年代中期曾經是壹只強隊,雖然如今有下滑的趨勢,但是羅納爾迪尼奧在加盟巴塞羅那隊之前就效力於該隊。2007年該隊成績達到低谷,甚至面臨著歷史上第壹次降級的危險。
巴黎分別在1900年和1924年成功舉辦奧林匹克運動會。 巴黎市政府非常重視生態環境建設,盡管城市用地十分緊張,政府還是盡壹切可能在城市社區中增加綠地、花園和樹林,以提高城市社區的環境質量,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巴黎是藝術之都,也是鮮花之都。無論是在房間裏、陽臺上、院子中,還是在商店裏、櫥窗前和路邊上,到處都有盛開的鮮花,到處都有迷人的芳香。至於那五彩繽紛的花店和花團錦簇的公園,更是常常讓人駐足觀賞,流連忘返。
1981年,巴黎市內有285塊公***綠地,總面積大約有355公頃,不算布洛涅和萬塞那森林的1850公頃,也不算裝飾性綠化小景、墓地和道路兩旁綠化。
從1981年到1999年,市區兩級政府經過極其艱難的努力,使公***綠地面積增加了140公頃,總面積升至496公頃,加上布洛涅和萬塞那的森林面積,綠化面積為22.3%,人均綠地面積為13.94平方米。在增加綠地中有市級大公園、區級公園和社區公園和廣場綠地,以及塞納河、運河邊的公園和綠地。巴黎的綠地如今還在以每年大約100公頃的速度繼續增長。
巴黎是歐洲歷史上第壹個對城市的寶貴自然財產——樹木進行有效保護的城市。“樹木報告”記載了巴黎為保護樹木所作出的決定和行動。例如,巴黎通過地方法規,鼓勵保護公***綠地和私人綠地;與土地開發商簽訂協議,保護建築工地的樹木;為了便於管理,巴黎已經為城市的每壹棵樹木建立了檔案和辨認卡片。同時,城市的園林技術專家,經過研究,提出了“綜合性生物保護控制計劃”,為的是提高植物的抗汙染和病蟲害的能力,提高生物的多樣性,達到植物衛生的平衡。如今城市已經很少使用殺蟲劑,而是通過投放瓢行生物防治;土壤透氣性也是靠增加蚯蚓數量來提高。
巴黎的社區有公園397個,總面積358萬平方米,平均每個社區有將近20個公園,人均社區公園面積1.67平方米。第12區有公園最多,有24個;公園最少的是第2區,只有3個。最小的公園是Pihet—Beslay公園,也在第2區,只有92平方米;第19區的La Vilette公園最大,有3.5萬平方米。不僅如此,在城市總長350公裏的大街和林蔭道兩旁,***栽種樹木10多萬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