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海洋是南海。
南海,在國際上壹般指南中國海;在中國或指南中國海或指中國南海。
南海為東北—西南走向,其南部邊界在南緯3度,位於印度尼西亞的南蘇門達臘和加裏曼丹之間,北邊至中國,東北至臺灣本島,東至菲律賓群島,且包含呂宋海峽西半側,西南至越南與馬來西亞,通過巴士海峽、蘇祿海和馬六甲海峽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整個南海幾乎被大陸、半島和島嶼所包圍。其形狀近似菱形,從四周呈階梯狀向中部加深。
南海為世界第三大陸緣海,僅次於珊瑚海和阿拉伯海,面積約356萬平方公裏。
人文歷史
名稱演變
明朝時期
南海名稱很早就出現於古籍。周朝詩經《江漢》記載:“江漢之滸,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徹我疆土。匪疚匪棘,王國來極。於疆於理,至於南海。”也就是說,南海自周宣王時期起,就是中國的。
民國時期
謝承《後漢書》說“交趾七郡貢獻皆從漲海出入”。東漢楊孚《異物誌》記載:“漲海崎頭,水淺而多磁石,僥外人乘大舶,皆以鐵錮之,至此關,以磁石不得過。”三國吳萬震《南州異物誌》稱:“東北行,極大崎頭出漲海,中淺而多磁石”。宋李昉等撰《太平禦覽》引三國吳康泰《扶南傳》:“漲海中到珊瑚洲”。
“漲海”之稱壹直延續到南北朝,而《梁書》卷54《海南諸國列傳》:“幹陁國在南海洲上”(幹陁國故地在今蘇門答臘島),已開始使用“南海”名稱,至唐宋時期“南海”之稱漸多,初唐被流放越南的詩人沈佺期有“身投南海西”的詩句(《赦到不得歸題江上石》)。以上引述說明,遠在1500年前中國人民已經認識南海和南海諸島,把南海稱為“漲海”、“南海”;南海諸島泛稱“漲海崎頭”、“珊瑚洲”;而以“磁石”指稱暗礁暗灘,其含意是南海暗礁暗灘多,來往船只擱淺難脫,象被磁石吸住壹樣。
《瓊州府誌》在解釋“漲海”的含義時說:“南溟者天池也,地極燠,故曰炎海;水恒溢,故曰漲海。” 清初學者屈大均《廣東新語》也有類似解釋:“炎海善溢,故曰‘漲海’。”反映中國古人對南海潮汐現象的認識。南海在古代除了稱為“漲海”、“南海”、“炎海”之外,還有“朱崖海”(晉郭璞註《山海經》:“(離耳國)即儋耳也,在朱崖海水中”;又唐李善對晉左思《吳都賦》註:“朱崖海中有渚……”)、“大洲洋”、“瓊洋”(《崖州誌》:“州東接大洲洋,有千裏石塘、萬裏長沙,為瓊洋最險之處”,《瓊州府誌》同此)、“瓊海”(清陳倫炯《海國聞見錄》:“至瓊海萬州,曰萬裏長沙……”;《瓊州府誌》:“則瓊之海,其漲海乎”)等。對南海諸島的稱呼,除了上述“漲海崎頭”、“珊瑚洲”之外,還有“木飲州”(前引唐李善對《吳都賦》“飲木”壹詞的註:“朱崖海中有渚,東西五百裏,南北千裏,無水泉,有木斬之,以盆甕承其汁而飲之”,按“飲木”當指飲椰子汁;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木飲州,珠崖壹州,其地無泉,民不作井,皆仰樹汁為用”)等。其中康泰《扶南傳》關於“漲海中到珊瑚洲,洲底有盤石,珊瑚生其上也”的記載,是世界上最早對南海諸島珊瑚島礁成因作出的科學說明。
九段線
到了現代,中國在南海主權的最主要依據是傳統疆域線,即“九段線”。
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政府(時為國民政府)從侵略者日本手中收回了南海諸島。1946年,中國政府有感於南海海域地圖混亂,展開了南海劃界工作。當時負責劃界的壹艘軍艦名為“永興”——西沙群島最大的島嶼永興島就因此得名。
1947年,當時的內政部完成了南海劃界,確定“九段線”。這條線最南到北緯4°的曾母暗沙,奠定了當代中國南海疆界的基本走向。黃巖島也在“九段線”中國領海範圍內。黃巖島是中國固有領土的另壹個佐證是,1898年美西戰爭結束時,以東經118°劃界,以東為菲律賓領海;但是黃巖島的位置約為117°48’,在法理上也在菲律賓國土以外。在1947年劃界之後的四分之壹個世紀,周邊國家壹直沒有提出異議,這就在國際法意義上產生了歷史性主權。
南海爭端
南海爭端,起源於(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國近海油氣資源的發現。此後菲律賓、越南等國非法控制壹些地方,這不符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基本原則。
南海爭端的起源與當時的歷史因素也有關。當時,聯合國正在制定海洋法,而海洋法長期對劃界原則定義模糊不清。模糊的劃界原則給了壹些國家可乘之機。2015年5月,溫哥華舊貨攤出售壹本1947年版本的《Collier'sWorldAtlas and Gazetteer》的地圖兼地理詞典,該詞典中收錄的壹幅地圖由Rand McNally公司繪制,其題目為《中國、法屬印度、暹羅、及韓國的大眾地圖》。地圖將中國、越南、與泰國並列在壹起,故此南海也包含在內。內中地圖對中國南海島礁有詳細描述,部分島礁更明確標明主權屬於中國。
首現地圖
長沙國南部地形圖
1973年12月出土於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中古地圖,被歷史學家譚其驤命名為《西漢初期長沙國深平防區地形圖》,又稱《長沙國南部地形圖》,簡稱《地形圖》,這地圖畫在長寬各96厘米的正方形絹上,根據與該圖同時出土的壹件木牘上 “十二年二月乙已朔戊辰”的字樣,可知該墓的下葬年代為漢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所以成圖時間當在2100年之前。《地形圖》是現存最早標繪南海的地圖。《地形圖》的方位是上南下北,從全圖看,主要區域繪制精確細致,其他部分則精度下降。從主區向上往南直到南海,這是西漢諸侯南越(南粵)王的轄區。這部分圖的比例尺變小,繪圖精度顯著下降,圖上畫有河流,海岸線象征性地畫為半月形曲線。不管怎樣,2100多年前中國的地圖上就已經出現了南海 ?。到了唐代,中國古代航海家在“南海”這壹地理概念外,又增加壹個新的地理概念:“西南海”,它泛指今日印、巴大陸南部海域,還包括了今日阿拉伯海。應該指出的是“南海”、“西南海”均是以中國本土為基準,以中國本土為觀察中心點,其地理坐標中心是中國,它們都是中國古代航海家——舟師命名的。
漢代就對南海諸島有過記載。元爪戰爭時期元朝海軍出行很遠。元代史料更是將“千裏長沙”(即今天的南沙群島)劃入海南島的管轄範圍。明代鄭和下西洋曾途經西沙和南沙,並留下了南海海域航海圖。
詩詠南海
南海·詩詞新調
李磊(詩詞新調創始人)
少小黃河入世,
今日長成巨龍。
豈任南洋騷亂,
魚鱉作浪興風。
看我整頓乾坤,
勝於信步閑庭。
四海家國萬裏,
天高雲淡潮平。
地理主權
南海有兩個概念:南中國海是國際上的便稱型地理水域,南接爪哇海,西通印度洋;中國南海是九段線內的領海、是主權區域(中國海外領事館用此名介紹)。
1、南中國海(便稱名):
國際通稱:South China Sea。面積:350萬平方千米。
範圍:指中國南方那個被陸地大體圍繞的整體水域,東北至臺灣,西南至新加坡海峽而接緬甸海,南通爪哇海。
國際上便稱型命名規則:壹些海域冠某國名或地名,是方便大眾記憶的地理標識(不是主權名稱):日本海、朝鮮海峽、中國海、東中國海(不等於中國東海)、菲律賓海、臺灣海峽(不是臺灣獨有的,大陸也有份)、巴士海峽(不是巴士島獨有的)、南中國海(不等於中國南海)、泰國灣、新加坡海峽(三國所有)、馬六甲海峽(不是馬六甲城市所有)、爪哇海(不是爪哇島獨有)、緬甸海、孟加拉灣、印度洋、阿拉伯海、阿曼灣、波斯灣。英吉利海峽、墨西哥灣也是便稱(稱英吉利—法蘭西海峽語言上不方便),英國和法國都有部分領海。緬甸泰國越南所在的東南亞半島,西方和國際上更是習慣性合稱為“Indochina(印度中國)”(印度支那半島、印度支那戰爭的支那china即中國)也是方便記憶。
群島:九段線內的四大群島,和線外的印尼納土納群島、阿南巴斯群島、淡美蘭群島、馬來西亞雕門島群島、越南昆山群島等。
2、中國南海(主權名):
中國的控制情況-明晰標識
名稱:The South Sea of China,或China' South Sea 。
範圍:九段線(國界線)內的是中國領海。
面積:九段線內的南海是210萬平方公裏。
主權:中國確立九段線內島灘等及附屬海域的主權。
南海諸島:古稱長沙分為四沙,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
漢代起稱漲海、沸海,明清習稱南海、石塘。宋代起海事發達、南沙群島入中國版圖。元爪戰爭時元朝海軍出行很遠。明清民時期用南沙和下南洋都是風氣。2015年10月28日公布的英美海軍航海舊記錄,以第三方立場證明:清代和民國只有中國漁民遍布南海各島礁,並在有的島上常年生活。
地理區位
南海是中國南方那個被陸地大體圍繞的整體水域:北靠中國大陸和臺灣島,東接菲律賓群島,南鄰加裏曼丹島和蘇門答臘島,
西接中南半島和馬來半島。南海東北部經巴士海峽、巴林塘海峽等眾多海峽和水道與太平洋相溝通,東南經民都洛海峽、巴拉巴克海峽與蘇祿海相接,南面經卡裏馬塔海峽及加斯帕海峽與爪哇海相鄰,西南經馬六甲海峽與緬甸海相通。[10]?從東海往南穿過狹長的臺灣海峽,就進入南海了。東海的臺灣海峽與南海之間的分界線為從廣東省南澳島南端至臺灣島南端貓鼻頭的連線。南海是僅次於珊瑚海和阿拉伯海的世界第三大陸緣海(全球最大的海菲律賓海不是陸緣海)。南海位居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航運要沖,四周大部分為半島和島嶼,在經濟上、國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它的面積最廣,約有356萬平方公裏,相當於16個廣東省那麽大。中國最南邊的曾母暗沙距廣東省約2000公裏,
這要比廣州到北京的路程還遠。南海平均水深約1212米,中部深海平原中最深處達5567米,比大陸上青藏高原的平均高度還要大。南海海水表層水溫較高從25℃到28℃左右,年溫差3℃到4℃,鹽度為35‰,潮差平均2米。
地理特征
主要以大陸架、大陸坡和中央海盆三個部分呈環狀分布。中央海盆位於南海中部偏東,
南中國海地理區位
是大陸坡圍繞的壹個東北—西南走向的狹長海盆,大體呈扁的菱形,面積約40萬平方千米,海底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其北部水深3400米,南部4200米,最深在西北部為5559米。大陸架沿大陸邊緣和島弧分別以不同的坡度傾向海盆中,其中北部和南部面積最廣。在中央海盆和周圍大陸架之間是陡峭的大陸坡,分為東、南、西、北四個區,南海海盆在長期的地殼變化過程中,造成深海海盆,海盆內大部分地區比較平坦,可視為壹個“深海平原”。雖稱之為“平原”,但它的地形很復雜,其上矗立著27座高度超過1000米的海山(其中不少高度超過3400—3900米)以及20多座400—1000米高的海丘。南海諸島就是在海盆隆起的臺階上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