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牡丹之鄉的河南洛陽

牡丹之鄉的河南洛陽

“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中國是牡丹的故鄉,洛陽又是中國牡丹的發祥地之壹。洛陽牡丹以花大色艷、富麗端莊名揚天下。她始於晉、興於隋,盛於唐,極盛於宋。自隋唐以後,洛陽牡丹在四川天彭、江蘇鹽城、浙江杭州、安徽毫川、山東曹州、廣東韶關等地相繼引種栽培,如今已遍布長城內外、大江南北。洛陽牡丹已溶入了中國牡丹的花海之中,並且香飄海外。公元724年,中國牡丹傳入日本;公元1330至1850年引入法國;公元1656年荷蘭開始引種;公元1789年英國引進中國牡丹,培育出100多個園藝品種;美國在公元1826至1830年也開始引進。

新中國成立以以來,洛陽市人民政府十分重視牡丹的恢復與發展工作,先後建立了各種牡丹生產管理機構以及牡丹栽培基地,並組織園林科技人員收集失散品種,擴大繁殖,改良栽培技術,開展新品種培育、高接換頭及嫁接繁育、扡插繁殖、盆栽及盆景制作、促成栽培和抑制(延後)栽培技術研究工作,獲得了百余項國際、國家、省部級、科技、展出成果獎。洛現有牡丹品種462個。種植面積約140公頃,約200余萬株。1982年洛陽市人大常委會通過決議,正式命名牡丹為洛陽“市花”,並決定每年4月15日至25日舉辦洛陽牡丹花會。“以花為媒,廣交朋友、發展經濟、振興洛陽”的方針得到了更好的貫徹落實。洛陽牡丹也更加聞名於世。洛陽牡丹伴隨著時代的腳步遠涉重洋,進入了20個多國家和地區,成為連接名國人民友誼的紐帶和橋梁。牡丹文化牡丹,是中國固有的特產花卉,有數千年的自然生長和兩千多年的人工栽培歷史。其花大、形美、色艷、香濃,為歷代人們所稱頌,具有很高的觀賞和藥用價值,自秦漢時以藥植物載人《神農本草經》始,散於歷代各種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色括植物學、園藝學、藥物學、地理學、文學、藝術、民俗學等多學科在內的牡丹文化學,它是中華民族文化和民俗學的壹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文化完整機體的壹個細胞,透過它,可以洞察中華民族文化的壹般特征,這就是“文化全息”現象。 隋代,隋煬帝(公元605-618)時“辟地周二百裏為西苑……,昭天下境內所有鳥獸草木驛至京師(今河南洛陽)……。易州(今河北易縣)進二十箱牡丹”。《隋誌素問篇》中說道:“清明次五時牡丹華。”這又足以說明牡丹作觀賞植物則規模更大。

唐代(公元618-907)牡丹栽培開始繁盛起來。開元中盛於長安。傳說當時洛陽有個叫宋單父的善於種花,應唐玄宗李隆基之召,到驪山種了壹萬多本,顏色不相同(《龍城錄》)。李白“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等三首“清平調”就是歌詠幾種不同顏色牡丹的。“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蓉靜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劉禹錫:“賞牡丹”)“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貴賤無常價,酬值看花數:灼灼百朵紅,戔戔步束素。……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白居易:“買花”)從以上這些詩篇可以看出當時帝都長安裁培牡丹的盛況。這時,牡丹不但顏色種類多了,而且還出現了壹些新奇變異和重瓣現象。“興唐寺有牡丹壹窠,元和中著花壹千二百朵,其色有正暈、倒暈、淺紅、淺紫、紫白、白檀等,獨無深紅,又有花葉中無抹心者,重臺花者,其花面七、八寸。”(《酉陽雜俎》)“穆宗皇帝殿前種千葉牡丹,花始開香氣襲人,壹朵千葉,大而且紅。”(《杜陽雜俎》)。這也說明了,我國早在公元九世紀,便已經有了重瓣牡丹。

宋代(公元960-1279年),中國牡丹栽培中心,由唐之長安而轉移到了洛陽,牡丹的品種更多,栽培技術更加系統、完善。並出現了壹批理論專著,對牡丹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提高。這壹時期的著作有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周師厚的《鄞江周氏洛陽牡丹記》、《洛陽花木記》;張峋的《洛陽花譜》等等。記述了牡丹的栽培管理,總結出壹整套較為完整的成熟經驗。歐陽修說:大抵洛人家家有花,而少大樹,蓋其不接則不佳。

北宋末年,戰亂不斷,洛陽牡丹開始衰退,陳州牡丹取而代之,張邦基撰《陳州牡丹記》雲:“洛陽牡丹之品見於花譜,然未若陳州牡丹之盛且多也。圓戶花如種黍粟,動以頃計。”

南宋時,牡丹栽培中心南移,由北方洛陽移向南方的天彭(今四川省彭州市)、成都、杭州等地。天彭裁培的牡丹,為蜀中第壹,號稱“小西京”。詩人陸遊在蜀中做官,親往遊賞,並撰《天彭牡丹譜》(1178年)。宋室南渡後,洛陽花事衰微,杭州卻得到發展,出現壹些新奇品種,如‘重臺九新淡紫牡丹’、白花青緣牡丹’等。

元代,是中國牡丹發展的低潮時期,長安、洛陽等地能見到的好品種已屈指可數,品種退化,重瓣品種難得壹見,因有“千葉獨難遇,亦猶千人為英,萬人為傑,尤世紀不恒有者”(姚燧《序牡丹》)之嘆!

明代(公元1368-1644年),牡丹的栽培的中心,轉移到了安徽亳州。夏之臣《評亳州牡丹》雲:“吾亳州牡丹,年來浸盛,嬌容三變,尤在季孟之間。等此而上,有天香壹品,石榴紅,勝嬌容,宮紅袍,琉璃貫珠,新紅種種不壹,雜紅最後出,品種難得。又有大黃壹種,輕膩可愛,不減三變。佛頂青為白色第壹。大抵紅花以花子紅,銀紅、桃紅為上。”又雲:“草堂數武之步,種蒔殆偏,率以兩色並作壹叢,紅白異狀,錯綜其間,又以平頭紫,慶天香,先春紅三色插入其花叢,間集而成文章,“他時盛開燦然若錦”。此時開中國插花技術之先河。

牡丹作為觀賞植物始自南北朝時期,文獻多有記載。劉賽客《嘉記錄》說:“北齊楊子華有畫牡丹”,牡丹既已入畫,其作為觀賞的對象已確切無疑。謝康樂更具體指出種植的具體情況:“永嘉水際竹間多牡丹。”(《太平禦覽》)近代生物學先驅達爾文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寫的《動植物在家養情況下的變異》壹書中說,牡丹在中國已經栽培了壹千四百年“從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推到壹千四百年前,那是公元五世紀,即南北朝初年,和中國牡丹的栽植歷史大體相屬。解放後,牡丹種植有長足地發展,牡丹文化被人逐漸重視,出現了大批牡丹研究工作者和專家。 牡丹文化兼容多門科學,其構成非常廣泛,它包括哲學、宗教、文學、藝術、教育、風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領域。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宙間的“全息律”。牡丹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壹部分,與其他類型的文化相比,牡丹文化有其:(壹)較濃重的生物學特點

(二)較濃重的藥物學特點

(三)較濃重的園藝學特點

(四)較濃重的美學特點

(五)較濃重的文學特點

(六)較濃重的鄉土氣息

(七)濃重的富貴之感

(八)濃重的人生回味

(九)濃重的生活恿氣

(十)濃重的旅遊氛圍等特點。 隋煬帝楊廣即位(640年),建都洛陽並辟西苑。隋煬帝好奇花、奇石,曾三下江南搜尋。並派人將各地收集到的牡丹種植在西苑中。據王應麟《海山記》記載:“隋帝辟地二百為西苑,詔天下進花卉。易州進二十箱牡丹,有紅、紅、飛來紅、袁家紅、醉顏紅、雲紅、天外紅、壹拂黃、延安黃、先春紅、顫風矯等名貴品種。”在皇家園林中,大量地種植牡丹,可見隋煬帝對牡丹的喜好。

楊貴妃尤好牡丹。唐開元年,宮廷內,開始重視牡丹,並在興慶池東沈香亭前,驪山行宮處,栽植數種紅紫、淺紅、通白等色牡丹。花初開,楊貴妃帶眾宮女遊賞花間,如醉如癡,《開元花本記》中載:“楊國忠以貴妃專寵,上賜以要芍藥(即牡丹)數本,植於家。”這裏“專寵”兩字即道出楊貴妃對牡丹珍愛的程度。

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壹的女皇帝,唐代著名的政治家。並州文水縣人。在歷史上曾有武則天貶牡丹到洛陽的傳說,將武則天描寫成壹個暴君。其實不然,她是壹個極富感情的人,並且尤好牡丹。據舒元輿《牡丹賦》說:“天後之鄉,西河也,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異,天後(則天)上苑之有缺,因命移植焉。”這正說明了武則天的家鄉,早就種有許多牡丹,而且品種“特異”,已超過京城許多品種,因此,將家鄉的珍稀品種移到都城來。

後來,武則天在洛陽建立武周神都時將長安的壹些牡丹帶到洛陽來,是合乎常理的事。

傳說牡丹,又名“焦骨牡丹”,這個名字的由來與武則天有關。唐時,壹個冰封大地的寒冷天氣,武則天到後苑遊玩,只見天寒地凍,百花雕謝,萬物蕭條,心裏十分懊惱:若壹夜之間,百花齊放,該多好,以我堂堂武則天之威,想那百花豈敢違旨!想到這,她面對百花下詔令道:“明朝遊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催!”。

武則天詔令壹出,百花仙子驚慌失措,聚集壹堂商量對策。有的說:“這寒冬臘月要我們開花,不合時令,怎辦到?有的說:“武後的聖旨怎麽違背呢?不然,壹定會落個悲慘的下場;”眾花仙默然,她們都目睹過武則天“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種種行為,怎麽辦呢?第二天,壹場大雪紛紛揚揚從天而降,盡管狂風呼嘯,滴水成冰,但眾花仙還是不敢違命。只見後苑中,五顏六色的花朵真的頂風冒雪,綻開了花蕊。武則天目睹此情此景,高興極了,突然,壹片荒涼的花圃映入眼簾,武則天的臉壹下子沈了下來“這是什麽花?怎敢違背朕的聖旨?”大家壹看,原來全是牡丹花。武則天聞聽大怒:“馬上把這些膽大包天的牡丹逐出京城,貶到洛陽去:”誰知,這些牡丹到洛陽,隨便埋入土中,馬上就長出綠葉,開出花朵嬌艷無比。武則天聞訊,氣急敗壞,派人即刻趕赴洛陽,要壹把將牡丹花全部燒死。無情的大火映紅了天空,棵棵牡丹在大火中痛苦地掙紮,呻吟,然而,人們卻驚奇發現,牡丹雖枝幹已焦黑,但那盛開的花朵卻更加奪目。牡丹花就這樣獲得了“焦骨牡丹”的稱號,牡丹仙子也以其凜然正氣,被眾花仙擁戴為“百花之王”。從此以後,牡丹就在洛陽生根開花,名甲天下。

周師厚,字敦夫,鄞(今浙江省鄞縣)人。皇進士,官至荊湖南路轉運判官。周師厚於神宗熙寧3月路過洛陽,“精藍名圃,賞及牡丹”。元豐四年,又壹次來到洛陽時,他看到李德裕《平泉花木記》、歐陽修《洛陽牡丹記》以及範仲淹的花譜,就按照這些文字記載,在洛陽各處尋討不同的花品,元豐五年二月寫成《洛陽牡丹記》。

歐陽修與牡丹歐陽修,字永叔,自號醉翁,晚號六壹居士,盧陵(今江西吉安市)人。他善散文、詩詞,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之壹。他在洛陽作推官時,發現“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花開時士庶競為遨遊。”這時的洛陽城無論民家,還是官員院,遍植牡丹日盛於世。歐公大為感動,於是遍訪民間,將洛陽牡丹的歷史、栽培、品種,以及風俗民情作了詳盡的考察,寫成了我國第壹部牡丹專著《洛陽牡丹記》。

陸遊,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紹興)人。宋代傑出的詩人、史學家、書法家、愛國將領、民族英雄。他在四川彭縣的丹景山及當地民間,稱“牡丹在中州,洛陽為第壹,在蜀,天彭為第壹。天彭之花,皆不詳其所自出。”“大抵花品近百種”。後來,他著了壹本《天彭牡丹譜》。

劉禹錫,字夢得,洛陽人,祖籍中山(河北定縣),曾任洛陽太子賓客,又稱劉賓客。唐代偉大的詩人。在他眾多的詩中,有許多贊美牡丹的,其中以《賞牡丹》馳名天下: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唯在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卞氏大參公與牡丹卞氏大參公,號濟之,蘇州楓橋人,宋代官陜西參知政事。為官清正廉潔,深得民心。宋末,元人入侵,南宋敗亡,乃隱退姑蘇城,後來為避世亂,全家遷至鹽城東溟鎮(今便倉鎮),並攜紅、白兩株牡丹栽於家中。這就是現在的“枯枝牡丹”。

據《鹽城縣誌》、《卞氏家譜》記載:“卞氏始祖何取二色牡丹之意,而在植花明誌,取紅者,以示報國赤誠忠心,取其白者,以示為官清正廉潔。”宋單父與牡丹宋單父,字仲儒,唐代開元時,洛陽人,植牡丹名家,嘗植牡丹千種,紅白鬥色。被皇上召至驪山,植牡丹萬株,其品種各不相同。皇上賜金千兩。宮廷人皆稱他為花師。

慈禧,清代皇後,自幼受民族傳統文化的薰陶,非常喜歡牡丹。在故宮禦花園中和其它園林園中種了許多牡丹,就在她“垂簾聽政”時,曾將牡丹定為國花。

查理.達爾文是英國的博物學家,進化論者,他曾對中國牡丹的演化過程(從野生到家養)作了認真的研究,並把中國以人工培育牡丹的例證寫入他的巨著《物種起源》裏,作為他生物進化論學說的論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