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先秦歷史及衣食住行

先秦歷史及衣食住行

中國先秦史網站/wenming/dhhs/content.jsp?id=37923&s_code=030609

先秦食物的貯藏

從新石器時代,人們開始經營農業,農業生產是季節性的,壹個季節收獲的谷物,是不能在短期內消費完的,而維持到長的時間,以待下壹年收獲季節的到來,從那時候起,谷物貯藏就成了必須解決的問題,我國最早的谷物貯藏也就開始了

/qikan/periodical.Articles/nykg/nykg2001/0103/010328.htm

食物的發展歷程

隨著原始時代飲食的產生和初步發展,中國飲食到了先秦兩漢時期有了很大的發展,表現在食物原料方面,便是豐富多樣,五彩繽紛。首先表現為糧食作物已作為日常食源,三代時作為糧食作物的五谷已備,除了此前已得到廣泛種植的黍、稷、粟外,麥、梁、稻、菽、菇已在人們日常食物中占有較大比重。在最早的農書《夏小正》中,已記載種植有麥、黍(黃米)、菽(大豆)糜。

其次是蔬菜和水果的豐富。《詩經》和《爾雅》、《山海經》中記載最多的陸生蔬菜有瓜、韭菜、苦瓜、蔓青、蘿蔔、苦菜、薺菜、豌豆苗、竹筍、枸杞等,水生蔬菜有蒲、蓮藕、水匠、水藻、蒓菜、蘋(涼菜)、水葵、荸薺、菱角,調味蔬菜有韭、蔥、蕎頭、蒜頭、紫蘇及秦椒、姜(姜)等,此外還有采集的各種野生菌類、木耳、石耳等。關於水果的豐富,《山海經》記有海棠、沙果、梨(棠)、桃、李、杏、梅、棗、柤(山楂)、板栗、橘、柚,《詩經》中除以上水果外,還有桑葚、木瓜、枳。西漢時張騫通使西域,從西方傳入了蒲桃(葡萄)、胡桃(核桃)、無花果、石榴、西瓜、哈蜜瓜等。而江南還有甘蔗、荔枝、龍眼、檳榔、橄欖、香蕉、椰子等。可見後代壹些常見的水果,此時已初具種類。

第三是動物性食物在飲食中的地位日漸重要,這些食物主要靠畜牧和狩獵獲得。在甲骨文記載中,就有馬廄,而殷代對畜養的馬、牛、犬等分類很細,並有役使、祭祀和食用的各種區別。商代後期的婦好墓出土的玉雕動物中有馬、牛、羊、狗、猴、兔、龜、鵝、鴨、鴿等逼真造型的家養畜禽,說明早在三千多年前家畜家禽就已定向馴養了。《周禮》中記載中原貴族馴養食用的禽畜有野豬、野兔、麋鹿、麝及雁、宴鳥鶉、野鵝等。到了漢代,漢族地區畜養牛羊數目達壹二百頭的農家大量出現,而壹般百姓逢年過節都要烹牛宰羊,大擺宴席。

三代捕魚業也有很大發展,據專家鑒定,殷墟出土的就有鯔魚、黃顙魚、鯉魚、青魚、草魚、赤眼鱒等。而池塘養魚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隨著肉類的食物,動物脂膏也被食用。先秦時人們食用動用脂肪,到周秦兩漢時油脂已被廣泛食物。兩漢時,已普遍開始使用和食物植物油,當時除麻籽油、菜籽油,還有胡麻油、大豆油等。各種調料的發現和利用,為烹飪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這壹時期的自然調味品有鹽、梅子、蜜、姜。人工調料有醯、酒、醬、醢等。

/food/show.asp?ArticleID=6952

祖國歷史的開篇—先秦

(壹)、先秦的歷史概念和歷史特征:

“先秦”就是秦朝“席卷天下”形成統壹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以前的漫長歷史時期。這是中國歷史的開篇,中華文明的源頭。距今約170萬年的元謀人是已知的我國境內最早的遠古居民。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中國邁入文明時代。夏、商、周三代,社會進步,生產發展,文化勃興。春秋戰國時期是社會大變革的重要時期,生產力顯著提高,民族融合,文化昌盛,為秦漢大壹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遠古社會的分期

按考古學分期,根據當時人們主要生產工具的材質與加工情況,把使用打制石器的時期稱為“舊石器時代”,把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的時期稱為“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的後期出現銅石並用,進入銅石並用時代。

3、井田制和分封制

目的:鞏固奴隸制統治。

井田制是壹種奴隸制的生產關系。從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角度看,它是壹種國有土地制度;從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的角度看,奴隸主強迫奴隸在井田上集體耕種;從產品的分配形式的角度看,努力的勞動成果全部被奴隸主剝奪。井田制是奴隸制度的經濟基礎,是西周奴隸制鼎盛在經濟領域裏的反映。

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諸侯的制度。周王把壹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諸侯要服從周王的命令,按期向周王貢獻財物,並隨從周王作戰。分封制使周朝鞏固了統治,擴大了疆域。分封制是奴隸制度的上層建築,是西周奴隸制鼎盛在政治領域裏的反映。

4、“青銅時代”與商周青銅鑄造業

“青銅時代”是考古學上按照人類生產工具的發展階段而劃分的時代之壹,它是介於“石器時代”與此後的“鐵器時代”之間的壹個歷史階段。青銅是銅錫合金,具有熔點較低、硬度較大的特點。青銅器的出現,表明人類在金屬冶煉鑄造工藝方面的巨大進步,在生產力的發展與文明進步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青銅時代,尚不能排斥石器的使用。

5、甲骨文

(1)、甲骨文是商朝和周朝占蔔的記錄。商朝人崇信鬼神,壹切行政和日常事務都要以灼炙龜甲、獸骨觀察其裂紋的辦法來探詢鬼神的意旨,然後將占蔔的結論與事後的征驗刻寫於裂紋旁。周朝時也繼承了這個傳統。這些甲骨文都是商周王朝利用龜甲、獸骨占蔔兇吉時寫刻的蔔辭和壹些與占蔔有關的記事文字,所以又稱為“蔔辭”。

(2)、由於商王每事必占蔔,每蔔必有蔔辭,因此甲骨文記錄了當時戰爭、祭禮、農事等各方面的大事,記錄了商王的活動,反映了商朝社會生活的情況。大量的蔔辭,是研究商朝歷史的重要資料。

(3)、在可識的漢字中甲骨文是最古的文字體系。甲骨文是比較成熟的文字,已經具備漢字“六書”構字規律,雖然許多字的筆畫與部位尚未定型,但與今天的漢字基本相同。甲骨文的大量出現,說明商朝文明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今天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發展而來的,是世界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

(4)、甲骨文最初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小屯村的殷墟,清朝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才被學者發現。20世紀,許多學者對甲骨文進行考釋、研究,取得重大成果。現已出土寫有蔔辭的甲骨15萬片以上,已認識的字達1500個左右。

/course/40722/yx/LS_22_02_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