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人探索”長生不老藥”給我們的啟示

古人探索”長生不老藥”給我們的啟示

 我國是壹個文明古國,在許多古籍中都有探求長壽的記載,傳說中有長生不老的神仙。

 歷代的帝王將相都相信有“長生不老草”,為求長生不老以盡享榮華富貴,經常派人四處尋仙草。公元1世紀的《神農本草經》中便開始有記載。雖然仙草壹直尋不到,但並沒有使古人放棄對長壽藥的尋求,從草木到金石,以至到煉丹。我國古代首位著名的煉丹家是公元4世紀晉代的葛洪,為了煉制“仙丹”,他曾做過許多化學實驗,雖然並未能煉出長生不老的仙丹,但對近代化學的產生有壹定的影響。

  我國古人在尋求和使用長生不老藥的過程中,也有不少事與願違的經歷。

 魏晉南北朝時期,士大夫盛行服石,用鐘乳石、朱砂、赤石脂、紫石、硫黃等制成的“五石散”,不但不能延年,長期服用反而中毒,包括當時的壹些帝王也都因服石而喪生。

 魏晉時被稱為“竹林七賢”的嵇康在《養生論》中指出“齒居晉而黃”,並記載地理環境與疾病的關系。

 漢武帝劉徹在漢章宮建大銅盆接甘露拌美玉粉食用希望能延年益壽,結果證明是有害無益。

 唐代的宮廷宮女為保青春容顏,竟用砷作內服藥,唐太宗李世民服食西域僧人煉的“金丹”,因汞中毒,使消化器官腐爛而死,年僅53歲。

 雖然尋找“仙草”和“仙丹”以失敗告終。但這些探索對中醫和中草藥的發展有借鑒和促進作用,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集中藥之大成,其中記述有217種金屬礦藥物,可見我國對金屬所含微量元素與健康的作用認識是很早的。

  古代醫家對延緩衰老,也給我們留下了不少精辟的論述,可以為現代人所借鑒。

 早在《黃帝內經?素問》的第壹篇“上古天真論”中曾記載,黃帝問岐伯:“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岐伯答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禦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這段話,除因當時科學技術所限,未涉及遺傳因素外,將人與生活環境和方式、形與神的關系及遵循自然規則的養生之道講的相當透徹,對我們現代人來說,仍然是延年益壽的千金良方。

 同時,我國的醫家在長期的、大量的防病、保健實踐中,也總結了豐富的延緩衰老的經驗。除了生活方式的保健外,發現茯苓、人參、何首烏、枸杞子等壹些藥物有促進健康和延年的功效。

 其次,應用灸法養生保健,也有著重要的臨床價值。

 另外,為長壽,古人還創制導引之法,導引自身精、氣、神的蓄養,通過意念導引、呼吸導引、吐納導引和綜合導引使之進入氣功態,開創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氣功防病健身術。

 以上內容,都反映在汗牛充棟的有關養生(養性、道生、衛生、保生)方面的論著中。其中影響最大的是上面提到的先秦時期的《黃帝內經》;另外,漢晉六朝時期有《養生論》《養性延命錄》《太上老君養生訣》,唐代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宋代有《保生要錄》《養老奉親書》,元代有《攝生消息論》《飲膳正要》,明代有《修齡要旨》《養生四要》《攝生集覽》《延年卻病箋》,清代有《老老恒言》《保生篇》等。據不完全統計,這類專著有150種以上。影響較大的代表人物有華佗、王充、嵇康、葛洪、陶弘景、孫思邈、邱處機、顏元等。

 從中可以看到我國古代對老年保健方面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其中有些長壽論點很有參考價值,為祖國醫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現代,我國先後組織壹些科研機構進行延緩衰老的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

 全國各地許多大醫院都有老年醫學研究所或研究室。1964年在北京召開了第壹屆全國老年學與老年醫學學術會議。

 1982年我國成立了“老齡問題世界大會中國委員會”之後,各省市相繼成立了這類“老齡問題委員會”和老年學學會等機構,這些機構的研究工作,都從古代的養生論中吸取有益的精華,繼承和發揚民族文化和醫學遺產,加上現代醫學知識和技術,對增強人民體質、延年益壽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有力地推動老年醫學的發展。進入新世紀以來,全民性的保健熱潮正在我國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