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拼音:tái,tāi)為漢語壹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臺”字最早見於西周,“臺”字最早見於戰國。“臺”“臺”起源不明。
壹、漢字簡介:
1、臺為漢語壹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臺字最早見於西周,臺字最早見於戰國,臺臺起源不明,臺本義為胎胞,常用於表示以,臺本義指用土築成四方形的高而平的建築物,泛指像臺壹樣比地面稍高的設備,引申為古代官署名,等級,植物,墓地等。臺也是壹種木名,臺與風組詞時為西太平洋的壹種熱帶氣旋。
2、會意兼形聲字,臺在西周金文中開始出現,是在?上加口旁分化出來的,與以厶同源,在甲骨文中是頭朝下的胎兒形,金文另加義符口強調懷胎之意,篆文上邊胎兒稍繁,隸變後隸書楷書寫作臺,是胎的本字,造字本意是胎胞。臺通幺玄表示子孫相續,故臺有嗣的意思,臺字同金文相差不多,但字形更規整壹些。
二、古籍出處:
1、臺說者今之怡悅字,說文怡訓和無悅字,今文尚書舜讓於德不臺,見《漢書王莽傳》《班固典引》而五帝本紀》本之作舜讓於德不臺懌,自序曰唐堯遜位,虞舜不臺,惠之早霣,諸呂不臺,皆謂不為百姓所悅也,古文禹貢祇臺德先,鄭註敬悅天子之德旣先。
2、釋名曰觀也,於上觀望也,觀不必四方,其四方獨出而高者則謂之臺。大雅經始靈臺,釋宮毛傳曰,四方而高曰臺,傳意高而不四方者則謂之觀謂之闕也。
3、《唐韻》與之切《集韻》《韻會》盈之切《正韻》延知切,?音怡。《爾雅釋詁》臺我也,又予也。《書禹貢》祇臺德先。《湯誓》非臺小子,敢行稱亂。《說文》悅也。《史記太史公自序》唐堯遜位,虞舜不臺又揚子《方言》養也晉衞燕魏曰臺,又失也宋魯之閑曰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