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求 行路難 飲酒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過伶丁洋 水調歌頭 山坡羊 原文

求 行路難 飲酒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過伶丁洋 水調歌頭 山坡羊 原文

行路難

李白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饈值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樽(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為飾。清酒:清醇的美酒。鬥十千:壹鬥值十千錢(即萬錢),形容酒美價高。

珍羞:珍貴的菜肴。羞:同“饈”,美味的食物。直:通“值”,價值。

箸(zhù):筷子。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這兩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呂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釣魚,得遇周文王,助周滅商;伊尹曾夢見自己乘船從日月旁邊經過,後被商湯聘請,助商滅夏。這兩句表示詩人自己對從政仍有所期待。碧:壹作“坐”。

多岐路,今安在:岔道這麽多,如今身在何處?岐:壹作“歧”。安:哪裏。

長風破浪:比喻實現政治理想。據《宋書·宗愨傳》載:宗愨少年時,叔父宗炳問他的誌向,他說:“願乘長風破萬裏浪。”

雲帆:高高的船帆。船在海裏航行,因天水相連,船帆好像出沒在雲霧之中。

作品譯文

金杯中的美酒壹鬥價高十千,玉盤裏的佳肴則值萬錢。

但是我放下杯子,放下筷子,不能下咽,抽出寶劍,環顧四周,心中壹片茫然。

想渡過黃河,冰雪卻凍封了河川;準備登上太行山,大雪又堆滿了山。

閑來垂釣向往有姜太公般的機遇,又想象是伊尹夢見駕船經過太陽的旁邊。

行路難啊!行路難!岔路又多,如今的道路又在哪裏?

總會有壹天,我能乘長風破萬裏浪,高掛著風帆渡過茫茫大海,到達理想彼岸。

作品鑒賞

詩的前四句寫朋友出於對李白的深厚友情,出於對這樣壹位天才被棄置的惋惜,不惜金錢,設下盛宴為之餞 行。“嗜酒見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時,因為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壹片盛情,肯定是會“壹飲三百杯”的。然而,這壹次他端起酒杯,卻又把酒杯推開了;拿起筷子,卻又把筷子撂下了。他離開座席,拔下寶劍,舉目四顧,心緒茫然。停、投、拔、顧四個連續的動作,形象地顯示了內心的苦悶抑郁,感情的激蕩變化。

接著兩句緊承“心茫然”,正面寫“行路難”。詩人用“冰塞川”、“雪滿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具有比興的意味。壹個懷有偉大政治抱負的人物,在受詔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時候,皇帝卻不能任用,被“賜金還山”,變相攆出了長安,這不正象遇到冰塞黃河、雪擁太行嗎!但是,李白並不是那種軟弱的性格,從“拔劍四顧”開始,就表示著不甘消沈,而要繼續追求。“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詩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兩位開始在政治上並不順利,而最後終於大有作為的人物:壹位是呂尚,八十歲在磻溪釣魚,得遇文王;壹位是伊尹,在受湯聘前曾夢見自己乘舟繞日月而過。想到這兩位歷史人物的經歷,又給詩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姜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對未來的信心,但當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現實中來的時候,又再壹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艱難。離筵上瞻望前程,只覺前路崎嶇,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裏呢?這是感情在尖銳復雜的矛盾中再壹次回旋。但是倔強而又自信的李白,決不願在離筵上表現自己的氣餒。他那種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於使他再次擺脫了歧路仿徨的苦悶,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他相信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壹天要象劉宋時宗愨所說的那樣,乘長風破萬裏浪,掛上雲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這首詩壹***十四句,八十二個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蕩縱橫,具有長篇的氣勢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壹,就在於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詩人感情的激蕩起伏、復雜變化。詩的壹開頭,“金樽清酒”,“玉盤珍羞”,讓人感覺似乎是壹個歡樂的宴會,但緊接著“停杯投箸”、“拔劍四顧”兩個細節,就顯示了感情波濤的強烈沖擊。中間四句,剛剛慨嘆“冰塞川”、“雪滿山”,又恍然神遊千載之上,仿佛看到了呂尚、伊尹由微賤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詩人心理上的失望與希望、抑郁與追求,急遽變化交替。“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四句節奏短促、跳躍,完全是急切不安狀態下的內心獨白,逼肖地傳達出進退失據而又要繼續探索追求的復雜心理。結尾二句,經過前面的反復回旋以後,境界頓開,唱出了高昂樂觀的調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負總有實現的壹天。通過這樣層層叠叠的感情起伏變化,既充分顯示了黑暗汙濁的政治現實對詩人的宏大理想抱負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詩人內心的強烈苦悶、憤郁和不平,同時又突出表現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他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展示了詩人力圖從苦悶中掙脫出來的強大精神力量。

飲 酒 東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

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

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

飛鳥相與還(huán)。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1. [結廬]:構築房舍。結,建造、構築。廬,簡陋的房屋。 在這裏意為“居住”

2. [人境]人世間。

3.「問君」二句:設為問答之辭,意謂思想遠離塵世,雖處喧囂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君:陶淵明自謂。

4. [何能爾]為什麽能夠這樣。爾,如此、這樣。

5.「山氣」二句:意謂傍晚山色秀麗,飛鳥結伴而還。

6.「此中」二句:意思是:這裏面蘊藏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辨明,卻忘了怎樣用語言表達。此中,此時此地的情境,指山中景象,也指隱逸生活。

7.[見]通常讀作xiàn,但有時也被人讀作jiàn。(學術界仍無確切定論,但大部分學者認為xiàn更好,仿佛南山出現在眼前。如:風吹草低見牛羊。)

8.[悠然]自得的樣子。

9.[南山]泛指山峰。壹說指柴桑(今江西九江)以南的廬山。

10.[日夕]傍晚。

11.[相與還]相伴而歸。 

12.[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辨,辨識。

13.[無車馬喧]沒有車馬的喧鬧聲。指沒有世俗的交往。

14.[心遠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心高誌遠,自然覺得住的地方僻靜了。

15.[佳]美好。

16.[山氣]指山中景象、氣息。

17.[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義。

18.[言]名詞作動詞,用言語表達。

譯文

  我家建在眾人聚居的繁華道路,但卻沒有世俗交往的喧擾。

要問我怎能如此超凡灑脫,只要心誌高遠,自然覺得住的地方僻靜了。

東墻下采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擡頭喜見南山勝景絕妙。

山上的雲氣傍晚時很美,鳥兒結伴而歸。

這裏面蘊藏著人生的真義,想說出來卻忘了要說的話。

賞析

本篇是《飲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詩歌的主旨是展示詩人運用魏晉玄學 “得意忘象”之說領悟“真意”的思維過程,富於理趣。然而,它不是枯燥乏 味的哲理演繹。詩中寫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寫了幽美淡遠的景,在情景交融的 境界中含蓄著萬物各得其所、委運任化的哲理;這哲理又被詩人提煉、濃縮到 “心遠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給讀者以理性的啟示,整首詩的韻 調也更顯得雋秀深長。

宋代朱熹說:“晉宋人物,雖曰尚清高,然個個要官職,這邊壹面清談, 那邊壹面招權納貨。陶淵明真個能不要,此所以高於晉宋人物。”晚景和詩人從中獲得的無限樂趣。表現了詩人熱愛田園生活的真情和高潔人格。

詩詞之外

 蘇東坡曾贊嘆“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兩句“境與意會,最為佳妙。”

千古名句

“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

問題思考

1.《飲酒》中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壹句,被稱為千古名句。蘇東坡說:“……近歲俗本皆作‘望南山’,則此壹篇神氣都索然矣。”“見”字與“望”字有什麽不同?並細細品味這兩句詩的妙趣在哪裏。

 本詩的語言質樸無華,貌似平淡,實為醇美。例如,“采菊東籬下”壹句,明白如話,既表現了田園之美,又表達了隱逸之樂;既表現了閑適之情,又表達了自勵之誌。不僅內容含蘊豐富,而且意境韻味雋永。再如,“悠然見南山”的“見”字,十分傳神地表現了詩人在采菊之時漫不經心地偶然擡頭見山的情狀,與全詩順其自然的情調和諧壹致。如果改用“望”字,就顯得故意做作了,不僅使“悠然”的情態喪失無遺,而且破壞了全詩的意境。平平凡凡的壹個“見”字,已充分顯示詩人選詞用字之奇妙。又如,“心遠”與“真意”四字,通俗易懂。“心遠”兩字是全詩思想的關鍵;而“真意”對全詩的精神、意境和情調均起畫龍點睛的作用。這麽淺近的四個字竟成為全詩的關鍵詞、全詩的眼目、全詩的靈魂,堪稱是平淡中見醇美的範例。

2.如何認識《飲酒》中作者的思想?

這首《飲酒》詩平淡自然,寓意深刻。詩人不故作高深而詩意自深,不追求詞藻的華麗而華麗自在其中,這首詩的美是樸質淳真的美。陶淵明結廬人境,熱愛田園,厭棄官場,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汙,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是壹種反抗,盡管這種反抗是非常微弱的,但仍然有它的積極意義。

3.對《飲酒》後六句的賞析。

(1)“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描寫自己采菊東籬時無意偶見南山,南山靜穆超然的勝景與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交感融合,表現了壹種超凡脫俗的天真自然的意趣。宋代大詩人蘇軾贊嘆:“因采菊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東籬的淩霜黃菊,蒼翠超然的南山,這些大自然高潔淳樸的美好景致與結廬人境卻超凡脫俗的詩人融為壹體,形成人與自然合壹、物我合壹的意境,在這種意境中包含著豐富的哲理:只有超凡脫俗,舍棄功名利祿,歸隱田園,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會見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正是自己超凡脫俗的悠然。這種人與自然合壹的詩情畫意、哲理的意境,是“無我之境”。

(2)“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菊花黃、南山青、夕陽紅、山氣飄、飛鳥還,大自然恬淡飄逸,各有所歸,人與鳥兒知倦而歸,詩人心如止水,如明鏡。大自然的純真意趣投映到他心裏,自己的感受也從大自然中折射出來。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真意”既指未受官場汙染的淳樸民風,也指作者所追求的人生真諦。“真”也可理解為“返璞歸真”,此情此景,心中體會,難以言表。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唐)劉禹錫[1]

巴山楚水淒涼地⑵,二十三年棄置身⑶。

懷舊空吟聞笛賦⑷,到鄉翻似爛柯人⑸。

沈舟側畔千帆過⑹,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壹曲,暫憑杯酒長精神⑺。[2]

詞語註釋

[2]⑴酬:答謝,這裏是以詩相答的意思。樂天:指白居易,字樂天。見贈:送給(我)。

⑵巴山楚水:古時四川東部屬於巴國,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屬於楚國。劉禹錫曾被貶到這些地方做官,所以用巴山楚水指詩人被貶到之地。

⑶二十三年:從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劉禹錫被貶為連州刺史到寫此詩時,***22個年頭,因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說23年。棄置身:指遭受貶謫的詩人自己。置:放置。棄置:拋棄,擱置。

⑷懷舊:懷念故友。吟:吟唱。聞笛賦:指西晉向秀的《思舊賦》。三國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 、呂安因不滿司馬氏篡權而被殺害。後來,向秀經過嵇康、呂安的舊居,聽到鄰人吹笛,勾起了對故人的懷念。 序文中說:自己經過嵇康舊居,因寫此賦追念他。劉禹錫借用這個典故懷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⑸翻似:倒好像。翻:副詞,反而。爛柯人:指晉人王質。相傳晉人王質上山砍柴,看見兩個童子下棋,就停下觀看。等棋局終了,手中的斧把已經朽爛。回到村裏,才知道已過了壹百年。同代人都已經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達自己遭貶23年的感慨。劉禹錫也借這個故事表達世事滄桑,人事全非,暮年返鄉恍如隔世的心情。

⑹側畔:旁邊。

⑺長(zhǎng)精神:振作精神。長:增長,振作。[1]

作品譯文

巴山楚水壹片荒遠淒涼,二十三年來,我被朝廷拋棄在那裏。回到家鄉,熟悉的人都已逝去,只能吟著向秀聞笛時寫的《思舊賦》來懷念他們,而自己也成了神話中那個爛掉了斧頭的人,已無人相識,真令人恍如隔世啊。我如同壹艘沈船,新貴們好比千帆競渡,飛馳而過,又如壹棵病樹,眼前都是萬木爭春,生機盎然。今天聽到妳為我歌唱的那壹曲,就憑借這杯美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1]

朗讀節奏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沈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壹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作品鑒賞

“樂天”,白居易的表字。“見贈”指白居易贈給作者的詩。劉禹錫這首酬答詩,接過白詩的話頭,著重抒寫這特定環境中自己的感情。白的贈詩中,白居易對劉禹錫的遭遇無限感慨,最後兩句說:“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壹方面感嘆劉禹錫的不幸命運,另壹方面又稱贊了劉禹錫的才氣與名望。大意是說:妳該當遭到不幸,誰叫妳的才名那麽高呢!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未免過分了。這兩句詩,在同情之中又包含著贊美.顯得十分委婉。因為白居易在詩的末尾說到二十三年,所以劉禹錫在詩的開頭就接著說:“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自己謫居在巴山楚水這荒涼的地區,算來已經二十三年了。壹來壹往,顯出朋友之間推心置腹的親切關系。接著,詩人很自然地發出感慨道:“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說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來,許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誦“聞笛賦”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來恍如隔世,覺得人事全非,不再是舊日的光景了。後壹句用王質爛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貶謫時間的長久,又表現了世態的變遷,以及回歸之後生疏而悵惘的心情,涵義十分豐富。

白居易的贈詩中有“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這樣兩句,意思是說同輩的人都升遷了,只有妳在荒涼的地方寂寞地虛度了年華,頗為劉禹錫抱不平。對此,劉禹錫在酬詩中寫道:“沈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以沈舟、病樹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悵,卻又相當達觀。沈舟側畔,有千帆競發;病樹前頭,正萬木皆春。他從白詩中翻出這二句,反而勸慰白居易不必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憂傷,對世事的變遷和仕宦的升沈,表現出豁達的襟懷。這兩句詩意又和白詩“命壓人頭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應,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詩高,意義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貶謫生活,並沒有使他消沈頹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詩裏所寫的“莫道桑揄晚,為霞猶滿天”他這棵病樹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為這兩句詩形象生動,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並賦予它以新的意義,說明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

正因為“沈舟”這壹聯詩突然振起,壹變前面傷感低沈的情調,尾聯便順勢而下,寫道:“今日聽君歌壹曲,暫憑杯酒長精神。”點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題意。意思是說,今天聽了妳的詩歌不勝感慨,暫且借酒來振奮精神吧!劉禹錫在朋友的熱情關懷下,表示要振作起來,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現出堅韌不拔的意誌。詩情起伏跌宕,沈郁中見豪放,是酬贈詩中優秀之作。[2]

思想感情:表現了作者對自己被貶謫遭棄置的無限心酸和憤懣不平的思想感情,也表現了詩人堅定信念和樂觀精神。

《過零丁洋》

(南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壹經,幹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沈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註釋

 遭逢,遭遇到朝廷選拔。

起壹經,指因精通某壹經籍而通過科舉考試得官。文天祥在宋理宗寶佑四年(1256)以進士第壹名及第。

幹戈寥(liáo)落:寥落意為冷清,稀稀落落。在此指宋元間的戰事已經接近尾聲。幹戈,兩種兵器,這裏代指戰爭。寥落,荒涼冷落。南宋亡於本年(1279),此時已無力反抗。

四周星: 《過零丁洋》四年,從德祐元年(1275)正月起兵抗元至被俘恰是四年

風飄絮: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容國勢如柳絮

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浮萍,漂泊無根,時起時沈。

惶恐灘:在今江西萬安贛江,水流湍急,極為險惡,為贛江十八灘之壹。宋瑞宗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在江西空阬兵敗,經惶恐灘退往福建。

零丁洋:即“伶仃洋”,現在廣東省中山南的珠江口。文天祥於宋末帝趙昺祥興元年(1278)十二月被元軍所俘,囚於零丁洋的戰船中,次年正月,元軍都元帥張弘範攻打崖山,逼迫文天祥招降堅守崖山的宋軍統帥張世傑。於是,文天祥寫了這首詩。

留取丹心照汗青:留取赤膽忠心,永遠在史冊中放光。丹心:紅心,比喻忠心。起壹經:因精通某壹經籍而通過科舉考試得官。 汗青:古代在竹簡上寫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蟲蛀。因竹片水分蒸發如汗,故稱書簡為汗青,也做殺青。這裏特指史冊。

譯文及語句分析

語句分析

首聯:本詩前兩句應連起來理解,敘述的是詩人的生平經歷。

“辛苦”句:追述早年身世及為官以來的種種辛苦。

“山河”句:以對偶和比喻的修辭手法,把國家的命運和個人的命運聯系在壹起,形象地展現了風雨飄搖的政治形勢,說明國家局勢和個人命運都已經難以挽回。

“身世”就是說人生經歷 。

“零丁”句:孤苦無依的樣子,慨嘆當前處境以及自己的孤軍勇戰、孤立無援。詩人被俘後,被囚禁於零丁洋的戰船中。 惶恐和零丁兩個詞巧妙地運用了兩個帶有感情色彩的詞語,抒發了詩人的惶恐不安和孤苦伶仃。

譯文

艱苦的生活經歷是從讀書做官開始的,

以薄弱的兵力與元軍苦戰了四年。

大宋江山支離破碎,像那被風吹散的柳絮,

過零丁洋原詩  自己壹生時起時落,如同水中被雨打的浮萍。

去年在惶恐灘頭訴說心中的惶恐,

而今在零丁洋上慨嘆孤苦零丁。

自古以來誰能永遠不死,

留下這顆赤誠的心光照史冊。

詩作鑒賞

鑒賞壹

這首詩是文天祥被俘後為誓死明誌而作。壹二句詩人回顧平生,但限於篇幅,在寫法上是舉出入仕和兵敗壹首壹尾兩件事以 概其餘。中間四句緊承“幹戈寥落”,明確表達了作者對當前局勢的認識:國家處於風雨飄搖中,亡國的悲劇已不可避免,個人命運就更難以說起。但面對這種巨變,詩人想到的卻不是個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遺憾兩年前自己未能在軍事上取得勝利,從而扭轉局面。同時,也為自己的孤立無援感到格外痛心。我們從字裏行間不難感受到作者國破家亡的巨痛與自責、自嘆相交織的蒼涼心緒。末二句則是身陷敵手的文天祥對自身命運的壹種毫不猶豫的選擇。這使得前面的感慨、遺恨平添了壹種悲壯激昂的力量和底氣,表現出獨特的崇高美。這既是詩人人格魅力的體現,也表現了中華民族的獨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處遠遠超出了語言文字的範圍。

水調歌頭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蟬娟。

水調歌頭:詞牌名。本文選自《東坡樂府箋》(商務印書館1958年版)

丙辰熙寧九年(1076)

達旦至早晨;到清晨 子由蘇軾的弟弟蘇轍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

天上宮闕指月中宮殿,闕,古代城墻後的石臺。

歸去回到天上去。

瓊樓玉宇美玉砌成的樓宇,指想象中的仙宮。

不勝勝:承擔、承受。經受不住。(古代讀shēng,現在壹般讀shèng)

弄清影弄:賞玩。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著做出各種舞姿。

何似哪裏還像是。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朱閣:朱紅的華麗樓閣。綺戶:雕飾華麗的門窗。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人(指詩人自己)。

但願但:只。

千裏***嬋娟***:壹起欣賞。嬋娟指月亮。雖然相隔千裏,也能壹起欣賞這美好的月光。

主題歸納

這首詞所表現的思想情感,本來甚為明顯,蘇軾因為政治處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蘇轍的別離,中秋對月,不無抑郁惆悵之感。但是他沒有陷在消極悲觀的情緒中,旋即以超然達觀的思想排除憂患,終於表現出對生活的熱愛。

譯文

丙辰年的中秋節,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思念弟弟蘇轍。

明月從什麽時候才有?端起酒杯來向青天問候。 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今天晚上是哪壹年。 我想要乘禦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宮的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清影,歸返月宮怎比得上在人間。

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麽怨恨吧,為什麽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但願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雖然相隔千裏,也能***享這美好的月光。

山坡羊

潼關懷古

元.張養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裏潼關路。 山坡羊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翻譯

壹座座峰巒匯集在壹起,黃河的波濤氣勢強盛。潼關附近外有黃河,內有華山,地勢險要。眺望長安古都,心緒翻滾。可嘆當年秦漢帝王起居的地方,如今萬間宮殿都化為了灰土。朝代興,是百姓的痛苦!朝代亡,也是百姓的災難!

賞析

華山的峰巒相連,如四面八方聚攏而來,黃河的波濤洪流如雄獅怒吼,震地撼天,兇險的潼關要道就在華山黃河之間。(站在潼關)遙望古都長安城,思緒萬千,心緒紛亂。(行程中)經過秦漢遺址令人傷心萬千,(歷代王朝興建的)無數宮殿都化作了廢墟和泥土。壹朝興起,百姓要受苦。壹朝滅亡,百姓還是受苦。

張養浩赴陜西途中登臨潼關古塞,懷古思今,寫下了這壹抒情名篇。前三句寫登臨潼關所見,由遠至近,既是寫景也是抒情,含蓄地表達了心中波瀾起伏的情感。“聚”和“怒”寫出了山河的動態與靈性,將山的雄偉與水的奔騰之勢勾勒出來,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吊古傷今的悲憤傷感 之情。“望西都”四句點題懷古,面對昔日帝都的遺址,作者展開充分的想像,突出了歷史的變遷。最後兩句壹語道破封建社會朝代興亡的本質。從歷史的變革中,從興亡的對比裏,作者把人民的悲慘命運揭示出來,既是歷史的概括,也是現實的反映,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內容。

意蘊深邃

這首散曲意蘊深邃,感情悲憤沈郁,雄渾蒼茫的景色、真摯深沈的情感和精辟的議論三者完美結合,使得全曲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山坡羊》是壹首懷古小令,抒發了作者的歷史興亡之感。起筆壹“聚”壹“怒”兩字,不但寫盡了潼關地勢的險峻,而且在“聚”和“怒”的動態意象中,暗含著壹幅千軍聚集、萬馬怒吼的朝代爭鬥的歷史畫卷。因此開頭三句可視為壹種歷史“空間”的制造和歷史“意象”的再現。於是“望西都”,引起懷古之興;“意躊躇”,陷入歷史的沈湎之中。群雄逐鹿,朝代叠替,霸秦強漢,轉眼焦土。接下來筆峰壹轉:“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給全文定下了基調,說出了作者要說的話。結句斬截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