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除了《聖經》之外,《道德經》是被翻譯最多的壹本書,愛因斯坦的手裏便有壹本德語版的《道德經》。然而作為中國人的我們對這本著名的古代典籍卻了解甚少,實在是慚愧。
今天這篇文章我想談壹談,年輕人到底該不該讀《道德經》?我認為,《道德經》雖然是壹本非常有價值的古籍,也可以作為人生的必讀書目,但是人在年輕的時候是不應該讀《道德經》的。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壹個原因是年輕人的閱歷不夠,讀不懂《道德經》。讀書的真正意義在於幫助壹個人從書中獲得成長,但是只有書籍對壹個人來說合適的時候,它才能真正被吸收。舉個例子,我們都知道吃肉類可以幫助孩子長得更快,但是壹個剛出生不久的嬰兒卻不適合吃這些東西,因為這些食物對他不適用。到最後不僅達不到長身體的目的,還會讓孩子有生命危險。
同理,《道德經》是老子畢生對天地思考的結晶,壹個沒有豐富生活閱歷的人是很難體會到《道德經》中的意境的。年輕人和《道德經》,正如初生的嬰兒和肉類食物,如果兩者不匹配,結果只能適得其反。
我見過很多年輕人嘗試閱讀《道德經》,但是往往都是翻了兩頁就放棄了,原因就是看不懂。並不是《道德經》本身晦澀難懂,而是年輕人因為缺乏閱歷,缺乏對人生和世界的思考,自然就無法讀懂《道德經》。
第二個原因是年輕人所處的年齡段不適合。讀過《道德經》的人都知道,《道德經》的中心思想可以用兩個字來形容:無為。無為不是毫無作為,而是以壹種“不占有”的心態去生活。用《道德經》中的話來講就是: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用現代話來講就是不要有功利心。
如果妳告訴現在的年輕人不要有功利心,他壹定會覺得妳不正常。年輕的時候就應該拼了命的奮鬥,讓自己的年輕的生命得到充分的綻放。看淡壹切是中老年人才應該有的心態,年輕人就是要有壹定的功利心,才能從追逐功利的過程中感悟到智慧,才能通過吃虧發現自己的問題,也才能找到自己的改進的方向。
無為從來都不是壹個人特殊的品質,而是壹個人在經歷過世事滄桑之後得到的結果。如果沒有經歷過年輕時的沖動、憤怒和挫敗,是無法達到《道德經》中無為的境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