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魯迅雜文名稱的由來

魯迅雜文名稱的由來

魯迅先生壹生寫了十多篇雜文,這些雜文的名字往往被魯迅先生賦予壹些特殊的含義。根據魯迅先生的題詞及相關資料,歸納如下:

1,熱風,1925年編。五四退潮後魯迅感受到了周圍的寒氣。他說:“我說的我都說了,所以改叫熱風。”其意義在於諷刺,是魯迅戰鬥姿態和不屈精神的壹種表現。

2.該墓編於1926年。文集裏的壹些文章是20年前寫的舊文章。魯迅先生說,出版這本文集的目的是“把糟粕收起來,造壹座新的小墳,壹邊埋著,壹邊懷戀”,意思是回憶和感慨過去的歲月,表達魯迅先生的苦悶。

3.《關於切街亭的隨筆》編纂於1935年,當時魯迅住在上海租界,“切街”和“街”是“租界”的壹部分。魯迅先生晚年住在上海租界,直到去世。此時,他的散文集有《桀桀亭隨筆二首》(1935)和《桀桀亭最後隨筆》(1937年許廣平編)。)

擴展數據

散文的特點

魯迅壹生中,尤其是在他後期思想最成熟的時期,把大部分的生命和精力都投入到雜文的創作中。他的文章極具批判性。魯迅曾將其分為“社會批判”和“文明批判”,強調了雜文“批判”的內涵和作用。

依次打開魯迅生前發表的14篇雜文,可以看到壹部不斷批判、論爭、反擊的思想文化鬥爭編年史...:從《熱風》對封建禮教和舊傳統的批判,到與復古派的論戰,再到對國民黨政府法西斯獨裁和中國生產的抗議。

魯迅雜文所表現出的“不克敵,則戰不止”的不屈精神,與中國文化和中國士大夫文化中知識分子的“赦道”和“中庸”傳統是根本對立的,體現了魯迅及其雜文的叛逆性和異質性。

百度百科-魯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