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àn shí
2 概述楝實為中藥名,出自《本草正》[1]。原名川楝子[2]。楝實為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 et Zucc.的幹燥成熟果實[2]。呈類球形,直徑2~3.2cm。表面金黃色至棕黃色,微有光澤,少數凹陷或皺縮,具深棕色小點。頂端有花柱殘痕,基部凹陷,有果梗痕。外果皮革質,與果肉間常成空隙,果肉松軟,淡黃色,遇水潤濕顯黏性。果核球形或卵圓形,質堅硬,兩端平截,有6~8條縱棱,內分6~8室,每室含黑棕色長圓形的種子1粒。氣特異,味酸、苦。焦楝實為厚片或不規則碎塊,表面焦黃色,發泡,有焦氣,味苦澀[2]。鹽楝實為厚片或不規則碎塊,表面深黃色,味微鹹[2]。
楝實味苦,性寒[2][1]。有小毒[1]。歸肝、小腸、膀胱經[2]。楝實具有疏肝泄熱,行氣止痛,驅蟲、殺蟲的功能。用於肝郁化火,胸脅、脘腹脹痛,疝氣疼痛,蟲積腹痛。楝實生品有小毒,長於殺蟲、療癬,兼能止痛[2]。用於蟲積腹痛,頭癬[2]。焦楝實可緩和苦寒之性,降低毒性,減少滑腸之弊,以疏肝理氣止痛力勝[2]。用於脅肋疼痛及胃脘疼痛[2]。鹽楝實能引藥下行,作用專於下焦,長於療疝止痛[2]。常用於疝氣疼痛,睪丸墜痛[2]。
《中華人民***和國藥典》2010年版載有楝實標準。
3 拉丁名Fructus Meliae Toosendan(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4 英文名
szechwan chinaberry fruit (《中醫藥學名詞(2004)》)
5 楝實的別名川楝子、金鈴子[1]
仁棗、柬實、金鈴子、苦柬子、練實等[3]。
6 楝實的處方用名楝實、金鈴子、炒楝實[2]。
7 楝實的來源楝實為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 et Zucc.的幹燥成熟果實[2]。
8 楝實的產地楝實主產於四川、湖北、貴州、河南等地[1]。
9 楝實的采收與初加工冬季果實成熟時采收,除去雜質,幹燥[2]。
10 楝實的生藥性狀楝實呈類球形,直徑2~3.2cm。表面金黃色至棕黃色,微有光澤,少數凹陷或皺縮,具深棕色小點。頂端有花柱殘痕,基部凹陷,有果梗痕。外果皮革質,與果肉間常成空隙,果肉松軟,淡黃色,遇水潤濕顯黏性。果核球形或卵圓形,質堅硬,兩端平截,有6~8條縱棱,內分6~8室,每室含黑棕色長圓形的種子1粒。氣特異,味酸、苦。(《中華人民***和國藥典》(2010年版))
11 楝實的炮制南北朝劉宋時代有“酒拌浸令濕,蒸,待上皮軟,剝去皮,取肉去核,勿單用其核”(《雷公炮炙論》)的炮制方法[2]。
唐代有“炒去核”(《仙授理傷續斷秘方》)的方法[2]。
宋代對其炮制方法有較大發展,增加了火炮(《博濟方》)、酒浸(《蘇沈良方》)、童便浸後煮爛、面裹煨(《小兒衛生總微方論》)、茴香炒、陳皮炒(《類編朱氏集驗醫方》)、醋煮(《女科百問》)等法[2]。
元代除沿用炒法外,又有鹽炒、酥制(《瑞竹堂經驗方》)、酒煮(《衛生寶鑒》)、牡蠣炒(《丹溪心法》)等炮制方法[2]。
明代又增加了鹽加茴香炒、海金沙同僵蠶炒、酥炙、麩炒(《普濟方》)等炮制方法[2]。
清代除沿用酒蒸、面裹煨、麩炒的方法外,又增加了火煆(《外科大成》)、火燒存性(《外科證治全生集》)、鹽水泡(《醫宗金鑒》)等炮制方法[2]。對炮制目的亦有記述,如“清火生用,治疝煨用,氣痛酒蒸用”(《得配本草》)[2]。
現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炒黃、炒焦、鹽炙等[2]。
11.1 楝實的炮制方法 11.1.1 楝實取原藥材,除去雜質[2]。用時搗碎[2]。
11.1.2 焦楝實取凈楝實,切片或砸成小塊,置炒制容器內,用中火加熱,炒至表面焦黃色或焦褐色,取出晾涼,篩去灰屑[2]。
11.1.3 鹽楝實取凈楝實片或碎塊,用鹽水拌勻,稍悶,待鹽水被吸盡後,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至深黃色,取出晾涼,篩去碎屑[2]。
每100kg楝實,用食鹽2kg[2]。
11.2 成品性狀楝實為類球形[2]。表面金黃色或棕黃色,微有光澤,具深棕色小點,頂端有花柱殘痕,基部凹陷[2]。外果皮革質,果肉松軟,淡黃色,遇水濕潤有黏性[2]。果核球形或卵圓形,質堅硬[2]。氣特異,味酸苦[2]。
焦楝實為厚片或不規則碎塊,表面焦黃色,發泡,有焦氣,味苦澀[2]。
鹽楝實為厚片或不規則碎塊,表面深黃色,味微鹹[2]。
11.3 炮制作用楝實生品有小毒,長於殺蟲、療癬,兼能止痛[2]。用於蟲積腹痛,頭癬[2]。如治小兒蟲積的安蟲散(《小兒藥證直訣》);治頭癬以本品焙幹為末,用豬油或麻油調成油膏,塗患處[2]。
楝實炒焦後可緩和苦寒之性,降低毒性,減少滑腸之弊,以疏肝理氣止痛力勝[2]。用於脅肋疼痛及胃脘疼痛[2]。如治肝郁化熱,心腹脅肋諸痛和肝腎陰虧而又肝氣橫逆所致之胸脘脅肋疼痛,吞酸吐苦[2]。
鹽楝實能引藥下行,作用專於下焦,長於療疝止痛[2]。常用於疝氣疼痛,睪丸墜痛[2]。
11.4 貯存方法置幹燥容器內,鹽楝實密閉,置通風幹燥處[2]。防蛀,防黴[2]。
12 楝實的性味歸經楝實味苦,性寒[2][1]。有小毒[1]。
歸肝、小腸、膀胱經[2]。
歸肝、小腸、膀胱經(《中華人民***和國藥典》(2010年版))。
入肝、胃、小腸經[1]。
13 楝實的功效與主治楝實具有舒肝行氣,止痛,驅蟲的功能[2]。
楝實具有疏肝泄熱,行氣止痛,殺蟲的功能。用於肝郁化火,胸脅、脘腹脹痛,疝氣疼痛,蟲積腹痛。(《中華人民***和國藥典》(2010年版))
楝實具有理氣止痛,殺蟲的功能[1]。
1.治肝胃氣痛,脅痛,疝痛,痛經,蟲積腹痛,乳腺炎。煎服:4.5~9g[1]。
2.治頭癬。焙黃研末,熟豬油或凡士林調成50%油膏塗之[1]。
楝實生品有小毒,長於殺蟲、療癬,兼能止痛[2]。用於蟲積腹痛,頭癬[2]。如治小兒蟲積的安蟲散(《小兒藥證直訣》);治頭癬以本品焙幹為末,用豬油或麻油調成油膏,塗患處[2]。
焦楝實可緩和苦寒之性,降低毒性,減少滑腸之弊,以疏肝理氣止痛力勝[2]。用於脅肋疼痛及胃脘疼痛[2]。如治肝郁化熱,心腹脅肋諸痛和肝腎陰虧而又肝氣橫逆所致之胸脘脅肋疼痛,吞酸吐苦[2]。
鹽楝實能引藥下行,作用專於下焦,長於療疝止痛[2]。常用於疝氣疼痛,睪丸墜痛[2]。
14 楝實的化學成分楝實含川楝素[1]。還含苦楝子酮等多種苦味的三萜成分[1]。
15 楝實的藥理作用楝實含川楝素,有驅蛔作用[1]。主要藥理作用有抗原蟲,抗細菌,抗真菌,阻斷神經肌肉接頭間的傳遞[3]。
苦楝素有驅蛔作用,高濃度時能麻痹豬蛔,特別是頭部的神經節,低濃度則有明顯的興奮作用,使蟲體不能附著腸壁而被驅除體外[4]。對胃有 *** ,胃潰瘍患者慎用[4]。大劑量能傷害肝臟[4]。本品有壹定蓄積性,不要連續使用[4]。急性中毒的致死原因似為急性循環衰竭[4]。
苦楝皮水浸劑能抑制某些皮膚真菌[4]。
16 楝實中毒 16.1 不良反應機制成人食果6~8個即可引起中毒, *** 胃腸道黏膜,不同程度的損害心、肝、腎,麻痹大腦皮質,致迷走神經先興奮後麻痹,嚴重時麻痹呼吸中樞、內臟出血、中毒性肝炎等。[3]
16.2 臨床表現嘔吐、腹痛、腹瀉,繼而出現黃疸、肝大、肝功能損害、消化道出血、黑便、視物模糊、復視、下頜運動不靈、觸覺減退、周身無力、痙攣、心悸、血壓下降、脈快而弱、面色蒼白、腰痛、排尿困難、血尿,嚴重時呼吸、循環衰竭、休克、昏迷,甚至死亡。[3]
16.3 治療楝實中毒的治療要點為[3]:
1.未出現痙攣者,可給予催吐、洗胃、導瀉,並口服雞蛋清、面糊及藥用炭等,靜脈補液,10%的葡萄糖靜脈滴註,加維生素C 2.5~5g。
2.對癥治療:糾正休克及心力衰竭;出現痙攣者,皮下註射硫酸阿托品或口服顛茄浸膏片;出現呼吸困難者,給予呼吸興奮藥或吸氧;保肝對癥治療。
17 楝實的藥典標準 17.1 品名楝實
Chuanlianzi
TOOSENDAN FRUCTUS
17.2 來源本品為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et Zucc.的幹燥成熟果實。冬季果實成熟時采收,除去雜質,幹燥。
17.3 性狀本品呈類球形,直徑2~3.2cm。表面金黃色至棕黃色,微有光澤,少數凹陷或皺縮,具深棕色小點。頂端有花柱殘痕,基部凹陷,有果梗痕。外果皮革質,與果肉間常成空隙,果肉松軟,淡黃色,遇水潤濕顯黏性。果核球形或卵圓形,質堅硬,兩端平截,有6~8條縱棱,內分6~8室,每室含黑棕色長圓形的種子1粒。氣特異,味酸、苦。
17.4 鑒別(1)本品粉末黃棕色。果皮纖維成束,末端鈍圓,直徑9~36μm,壁極厚,周圍的薄壁細胞中含草酸鈣方品,形成晶纖維。果皮石細胞呈類圓形、不規則長條形或長多角形,有的有瘤狀突起或鈍圓短分枝,直徑14~54μm,長約至150μm。種皮細胞鮮黃色或橙黃色,表皮下為壹列類方形細胞,直徑約至44μm,壁極厚,有縱向微波狀紋理,其下連接色素層。表皮細胞表面觀多角形,有較密顆粒狀紋理。種皮色素層細胞胞腔內充滿紅棕色物。種皮含晶細胞直徑13~27μm,壁厚薄不壹,厚者形成石細胞,胞腔內充滿淡黃色、黃棕色或紅棕色物,並含細小草酸鈣方晶,直徑約5μm。草酸鈣簇晶直徑0~27μm。
(2)取本品粉末2g,加水80ml,超聲處理1小時,放冷,離心,取上清液,用二氯甲烷振搖提取3次,每次25ml,合並二氯甲烷液,蒸幹,殘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楝實對照藥材2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川楝素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2010年版藥典壹部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l0μl,分別點於同壹矽膠G薄層板上,以二氯甲烷壹甲醇(16: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噴以對二甲氨基苯甲醛試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和對照品色譜楣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17.5 檢查 17.5.1 水分不得過12.0%(2010年版藥典壹部附錄Ⅸ H第壹法)。
17.5.2 總灰分不得過5.0%(2010年版藥典壹部附錄Ⅸ K)。
17.6 浸出物照水溶性浸出物測定法(2010年版藥典壹部附錄Ⅹ A)項下的熱浸法測定,不得少於32.0%。
17.7 含量測定照高效液相色譜壹質譜法(2010年版藥典壹部附錄Ⅵ D和壹部附錄Ⅸ J)測定。
17.7.1 色譜、質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以十八烷基矽烷鍵合矽膠為填充劑;以乙腈0. 01%甲酸溶液(31:69)為流動相;采用單級四極桿質譜檢測器,電 噴霧離子化(ESI)負離子模式下選擇[5]質荷比(m/z)573離子進行檢測。理論板數按川楝素峰計算應不低於8000。
17.7.2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取川楝素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2μg的溶液,即得。
17.7.3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取本品中粉約0.25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50ml,稱定重量,加熱回流l小時,放冷,再稱定重量,用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取續濾液,即得。
17.7.4 測定法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2μl與供試品溶液1~2μl,註入液相色譜壹質譜聯用儀,測定,以川楝素兩個峰面積之和計算,即得。
本品按幹燥品計算,含川楝素(C30H38O11)應為0.060%~0.20%。
17.8 楝實飲片 17.8.1 炮制 17.8.1.1 楝實除去雜質。用時搗碎。
17.8.1.1.1 性狀、鑒別、檢查、浸出物、含量測定同藥材。
17.8.1.2 炒楝實取凈楝實,切厚片或碾碎,照清炒法(2010年版藥典壹部附錄Ⅱ D)炒至表面焦黃色。
本品呈半球狀、厚片或不規則的碎塊,表面焦黃色,偶見焦斑。氣焦香,味酸、苦。
總灰分,同藥材 不得過4. 0%。
17.8.1.2.1 含量測定同藥材,含川楝素(C30H38O11)應為0.040%~0.20%。
17.8.1.2.2 鑒別、浸出物同藥材。
17.8.2 性味與歸經苦,寒;有小毒。歸肝、小腸、膀胱經。
17.8.3 功能與主治疏肝泄熱,行氣止痛,殺蟲。用於肝郁化火,胸脅、脘腹脹痛,疝氣疼痛,蟲積腹痛。
17.8.4 用法與用量5~l0g。外用適量,研末調塗。
17.8.5 貯藏置通風幹燥處,防蛀。
17.9 出處《中華人民***和國藥典》2010年版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