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文言文在中華文明的發展中起到了什麽作用?

文言文在中華文明的發展中起到了什麽作用?

首先,我們的語言被質疑是因為我們還屬於象形文字。按照西方人的觀點,這是語言進化的低級階段,他們的拼音是語言的高級階段。這裏要註意的是,我們的語言屬於漢藏語系,在世界範圍內都是相對獨立的,而我們身邊那些歷史上向往中華文明的國家,如日本、朝鮮、蒙古等。,和我們不是壹個語系,而是韃靼語系。同樣屬於拼音文字,雖然也有漢字,甚至以漢字為基礎創造了自己的文字,但語言結構和方法與漢字有著本質的區別。

但是我們的象形文字在今天的電子社會遇到了很大的挑戰,因為電子輸入很麻煩。雖然後來發明了五筆輸入法等優秀的輸入法,但還是存在很多問題。例如,拼音輸入不能盲目鍵入,而吳彼輸入的詞匯量有限。電腦的普及讓很多中國男人的生僻字因為無法輸入而消亡。所以今天電子漢字的發展是有代價的,但我還是想說說漢字的優越性對我們的歷史作用。

首先我想說的是,我們的文字語言保護了中國的統壹和凝聚力。中國在歷史上經歷了許多分裂的時期。由於中國有統壹的文字,中國的統壹變得非常容易。語言有壹個特點,發音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然發生變化,就像臺灣省的普通話和北京的普通話不壹樣,所以長期以來形成了方言,雖然中國不同地方語言的發音差別很大。北方人聽南方人的方言就像聽壹門外語,但壹旦回到文字上,又是壹模壹樣。在歐洲,日耳曼國家分裂後,每個國家都以自己的方式用字母構成文字。雖然都是拉丁語言,但是變成了多國語言,所以語言之上的文化差異就更大了,國家也沒有統壹的基礎。

我想說的第二點是,中國的歷史語言保護了文化遺產。五四運動之前,中國是壹個書面文言文和日常言語各不相同的國家,從而在秦始皇統壹後的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保持了文言文的基本壹致性。同時,民間語言也有了不同的面貌。所謂白話,其實是廣東的方言,而現在的普通話其實是歷史官話。就是滿語口音的北京話,民間語言表達變化很大,就是魯迅提倡的白話文,但是現在我們讀魯迅的文章已經越來越難了,這才幾年啊!所以中國的文言文書寫體系,其實是讓讀者無障礙地閱讀祖先的作品。

上世紀初,世界的巨變,日本的改革,導致很多激進的人推翻了孔家店。為了這個結果,他們先是把文言文廢為白話文,然後把豎版變成橫版,最後把漢字簡化。實際結果是,人們理解我們祖先的作品變得非常困難。普通人實際上不得不看文言文的解釋,就好像他們有壹個外語翻譯。但是文言文壹旦解讀,很多精彩的味道就沒了,音韻美感也沒了,直接導致人們不去看。如果這些文化記錄沒有普通人的讀者基礎,成為大多數普通人的天書,我們的許多文化遺產就會被切斷。現在很多古籍用簡化的橫格式印刷是不夠的,要用傳統的豎格式。目的不是為了方便太多人閱讀。同時,找壹個會編古文的出版編輯也越來越難,那些會編古文的老編輯也快沒時間了。現行政策的結果是,中國語言文字的好處根本沒有體現出來,電子輸入難的問題卻沒有解決,這始終是壹件令人遺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