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瓦房店市的得利寺鎮,有壹處風景名勝--龍潭灣,可招人喜歡了. 下面我來給大家介紹壹下龍潭灣: 龍潭灣大約八十米長,二十米寬;她四季常綠,樹木環繞;無論天多麽旱多麽澇, 龍潭灣的水還是那麽深那麽清,清得水裏的魚都能數得過來,深得看不見底,永不幹涸. 在潭邊上有壹座廟,裏面有嶽王嶽飛的塑像: 嶽飛是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將領,後來被奸臣秦檜所害.人們為了紀念他,就建此塑像.他那嚴肅的面孔好象在說:”我抗金有功, 秦檜為什麽要害我?”他手拿武器,好象在告訴人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這裏的風景使我流連忘返,難以忘懷,妳們也來玩壹玩啊.。
2. 關於龍潭灣的作文,320字左右在我的家鄉岫巖,向南37公裏處有壹個龍潭鎮,在龍潭鎮境內有壹處風景優美、並且有個美麗傳說的旅遊景區“龍潭灣”。
相傳,很久以前,壹天雨後,當地壹農夫座山觀景,忽見不遠處霧氣升騰,彩雲繚繞,有壹條白色巨龍從石棚中騰空而起,在空中盤旋飛舞而去。在巨龍蹬出的石窟變成壹個大坑,雨水跟山水匯流此處就變成了現在的龍潭灣。
龍潭灣景點酷似四川的九寨溝,又被遊客稱為東北的九寨溝。龍潭灣的景區大約面積2.5萬畝,最高山峰海拔810余米。
龍潭灣現在是國家AA級旅遊區,省級森林公園保護區。從溝口向上走,邊上有壹個巨石,極似獅子在飲水,這就是第壹道灣“獅子飲水灣”在向上走,有壹塊黃色的巨石,型似烏龜,這就是第二道灣“金龜灣”過了金龜灣,來到了珍珠灣,水從高出的石縫中流出,傾流直下,直入灣中,水變成了無數白色的泡泡,猶如珍珠翻滾。
十八彎中最精美的景觀當屬龍潭灣了,潭水深8.2米,面積60多平方米,積水近500立方米。龍潭灣面呈桃子形狀,灣裏的水清澈見底,魚兒在歡快的遊玩,上流之水湧往桃蒂,然後自桃尖瀉出。
放眼望去,高山巖石重疊,高大的樹木聳立,滿山遍野的野花爛漫,倒映在美麗的灣水中,如夢如畫!有人贊美道:龍潭十八彎,好像珍珠壹線穿。灣灣都有新奇景,灣灣都有故事傳,美景奇觀看不夠,看了上灣想下灣,這就是美麗的龍潭灣風景區。
3. 怎麽描寫壹篇關於龍潭山400字作文我的家鄉有壹座風景秀麗,歷史悠久的古跡——龍潭山。龍潭山上彎彎曲曲的城墻如今只剩下地基了。它是用大小不壹的石頭壘成的。山的中間有壹潭清澈見底的潭水,就是龍潭灣。水裏放養了很多魚,有金色的、紅色的、黃色的、黑色的等。
還有壹些青色的龜,它們有時在水面上遊動,有時蹲在假山上曬太陽,有時聽到壹點神聲響就會跳到水裏不見了。山的四周長著很多樹木、花草。落葉松長得高大筆直,塔松壹層壹層真好看。映山紅開出粉紅色的花,讓人看了心情愉快。綠色的草叢像地毯壹樣柔軟。這就是美麗的龍潭山,古老的龍潭山。
4. 太原龍潭公園的由來作文在遠古時期,在太原公園這片土地上,黑龍潭裏有壹個惡魔。
他叫”黑龍魔”。他無惡不作,非常心狠手辣。
“黑龍魔”有三個手下。第壹個名叫“華山松怪”,他全身上下長滿尖刺,會很多法術,他最大的能耐是可以長生不老。
秋天,所有樹上的葉子都落了,可是他身上的葉子卻分泌壹種蠟,可以保護他的葉子不被凍壞落掉。第二個叫“龍爪槐怪”他頭頂上長滿和龍爪壹樣的爪子,他壹見人就把他又可怕又鋒利的龍爪伸出抓住入侵者把他吞食。
第三個叫“柏樹怪”他身上長滿了密密麻麻的小刺,雖然很小很小,但紮起人來卻能要人命。他的身體偽裝成垃圾桶,十分滑稽可笑,他故意誘惑好奇的人哈哈大笑,趁機整個吞下。
還有壹群小妖怪跟隨他們壹同作惡。 他們在這片土地橫行霸道,做盡了傷天害理的事情,殘害百姓,百姓們苦不堪言,日日祈求上天的恩賜。
炎帝他是壹個非常愛護百姓的皇帝,他很發愁。他想找壹個英雄來制服這些妖魔,可是想不出來誰最合適。
這時,大禹毛遂自薦勇敢的站出來說:“我曾經治過水怪,那是因為我有聰明的頭腦和蓋世的武功,我壹定能制服那些可惡的妖魔。”炎帝聽了很高興,說:“好既然妳治過水,我就派妳前去懲治那些妖魔。”
大禹冥思苦想,終於想出來壹個兩全其美的方法。他想制作壹個大鼎和八個小鼎來制服妖魔,他把火放進八個小火爐裏,煉出“三昧真火”,取出放入最大的火爐中,蓋到四個妖魔頭頂上,將他們燒死了。
人們常說擒賊先擒王,已經把三個“大將軍”和“黑龍魔”燒死,剩下的小妖就好制服了。於是用八個小火爐燒死了剩下的妖怪。
從此百姓們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人們把大禹制服妖魔留下的八個大鼎立於龍潭公園之中以紀念大禹的功勞。
並把這片土地命名為“龍潭公園”。
5. 龍潭山旱牢作文150字龍潭山
我的家鄉有壹座風景秀麗,歷史悠久的古跡——龍潭山。龍潭山上彎彎曲曲的城墻如今只剩下地基了。它是用大小不壹的石頭壘成的。山的中間有壹潭清澈見底的潭水,就是龍潭灣。水裏放養了很多魚,有金色的、紅色的、黃色的、黑色的等。還有壹些青色的龜,它們有時在水面上遊動,有時蹲在假山上曬太陽,有時聽到壹點神聲響就會跳到水裏不見了。山的四周長著很多樹木、花草。落葉松長得高大筆直,塔松壹層壹層真好看。映山紅開出粉紅色的花,讓人看了心情愉快。綠色的草叢像地毯壹樣柔軟。這就是美麗的龍潭山,古老的龍潭山。
6. 臥龍灣的傳說作文[臥龍灣的傳說作文]
我今天和爸爸,媽媽在喀納斯玩,我們隨著風景區裏的區間車來到了臥龍灣,我們下車了.我正奇怪的看著那象恐龍形狀的河水中的小島;怎麽那麽象壹只恐龍啊?導遊阿姨好象明白了我的心思壹樣說:\"大家站近壹點,我給大家講壹講關於臥龍灣的傳說\". 我趕緊拽著媽媽的手站在了離阿姨最近的地方.傳說在很久以前,無緣無故騰雲駕霧到了這裏,他為什麽從天堂目標明確,直奔此處而來呢?原來這是因為壹個夢,臥龍灣的傳說作文。在“天龍八部”之中很早就流傳著壹個說法,有壹顆寶珠流落到了閻浮提世界,即人間,得此寶珠者將獲永生,且事事如意。寶珠失落已經不知多少萬年了,但壹條年輕的龍卻做夢夢到了寶珠,這寶珠就在喀納斯湖中,小龍從未來過人間,更沒見過喀納斯湖,可是喀納斯湖的形象卻如此清晰地呈現在他的夢中,這難道不是壹件神氣的事情嗎?小龍決定到人間走壹趟,但他對人間壹點也不了解,他因為年輕,思想太過簡單,也不告訴請示家裏的長輩,問問到人間該註意哪些事項,就偷偷溜了出來。 到了喀納斯,小龍大喜過望,他沒想到人間還有如此美麗的景色,小龍來到這裏時已經是十月下旬了,是喀納斯最美的時候,白樺樹的葉子象黃金打造的,在陽光下閃著迷人的光,小學二年級作文《臥龍灣的傳說作文》。而湖水更加幽藍。那顆寶珠在哪裏呢?他想先玩玩再去找寶珠吧,小龍在湖水中嬉戲著,沈醉於喀納斯秀麗的風光,卻不料傾刻間冰封雪凍,大雪覆蓋了喀納斯湖,因為氣溫太低,小龍被凍僵而難以飛行離開這裏。小龍在淚水中責怪自己太貪玩了,忘了正經事,漸漸的,他的神誌模糊了起來,他把身體留在了臥龍灣這裏,而他的靈魂像壹股清風升到天空中去,回到他父母身邊。 小龍的身體化做那壹塊龍型的淺灘。後來人們稱其為“臥龍灣”。 阿姨講完了傳說,我還在為小龍惋惜也在想:這湖裏真的有寶珠嗎?臥龍灣的傳說作文650字小學生作文(/)
7. 關於地名來歷的作文350字舉個例子:青島處黃河流域下遊、黃海之濱的青島,不僅以其秀麗的海光山色聞名於世,而且還以悠久的文化歷史曾成為山東省的文化中心和我國北方的壹個著名文化城市。
1994年被國務院命名為“歷史文化名城”。青島,又稱小青島,別名琴島,它既是青島美的象征,又是青島美的縮影。
青島、小青島、琴島,都是指膠州灣入海處北側的小島。這個小島和青島歷史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重要關系,歷來受到史學界的重視和文人墨客的歌詠。
但由於這個小島名稱的起源及其與陸地上青島名稱的關系、發展變化、名稱的涵義等確有著不同的解釋,幾十年來還說法各異。時至今日,在多種出版物中還沒有壹個較為統壹的看法。
本文試就幾十年間先後發見的歷史資料,就以下諸問題瑣考如下。 壹 青島本是指膠州灣海口北側的海中小島,面積僅零點零壹二平方公裏,海拔十七公尺有余,北側距陸地壹華裏多(約720公尺)。
清朝同治年版《即墨縣誌》卷壹“島嶼”條目中記載,“青島,縣西南百裏”。是說青島位於即墨縣城西南百裏的海中。
在“山川脈絡圖”和“七鄉村莊圖”中都標註有這個海中島嶼。《膠澳誌》還明確地說,“青島,在青島灣內不足壹海裏”,以“山巖聳秀,林木蓊清”,故名青島。
關於青島名稱命名的年代,缺少具體的記載,從現在我們所能見到的古籍來看,明朝中葉已有青島名稱的記載,嘉靖刊《鄭開陽雜著》中已載有“青島”壹名。明萬歷六年(1578年)任即墨縣知縣的許鋌在《地方事宜議·海防》壹文中記有:“本縣東南濱海,即中國東界,望之了無津涯,惟島嶼羅峙其間。
島之可人居者,曰青、曰福……。”按膠州灣自唐宋以來已成為北方重要港口,尤其是宋代“元?三年(公元1088年)……乃置密州板橋市舶司”(見《宋史?食貨誌》),板橋鎮即現在膠州灣畔的膠州市。
“市舶司”類似現在的海關和港口管理機構,掌管檢查出入海港的船舶,征收商稅,收購 *** 專賣品和管理外商等。板橋市舶司的建立,使膠州灣成為當時中國北方唯壹設有市舶司的貿易口岸,海運頻繁,所有貨船必經膠州灣海口方可到達板橋鎮。
而青島位於膠州灣入海口重要航道的壹側,不可能沒有“青島”或青島的其他名稱,只是我們沒有見到記載罷了。 在出現“青島”名稱的同時,也出現了“青島口”的名稱。
膠州灣內女姑口所立《重整舊規》碑文中明確記載了:“我即邑自前明許公奏請青島、女姑等口準行海運,於是百物鱗集、千艘雲屯,南北之貨即通,農商之利益普……”。許公就是許鋌。
從明朝開始,“青島”這個地名開始從海中間逐漸移向陸地。青島北面的海灣稱為青島灣;灣邊的村莊稱為青島村;村南的小河稱為青島河;村東南的山稱為青島山。
“青島口”泛指青島左右的海灣,範圍約從現魯迅公園至團島壹帶的海岬。是“青島”這個地名,從海中向陸地過渡的名稱,它的內涵既包括海口也包括海邊的陸地。
清同治版《即墨縣誌》的“海口圖”中已將“青島口”標註在陸地上。 青島村是明朝初年建立的。
明初,天下設立衛、所,青島東部建有浮山所。據浮山所《蘇氏族譜》載:“洪武定鼎,敕封世襲武德將軍,賜爵千戶授以禦券,分封鰲山衛浮山所……,同封千戶者九……,同封百戶者四,丁、詹、侯、葛,***封十三戶……。”
另據《丁氏族譜》記載,丁氏其中壹支由浮山所遷至青島村定居,開始人口較少,所以稱之為丁家莊。以後,壹些軍戶和沿海漁民也來此安家,逐漸發展成為壹大村莊,改名為青島村(曾分別為青島村和上青島村)。
《膠澳誌》中說:“青島村,初為漁舟聚集之所,舊有居民三、四戶,大都以漁為業。”青島村地處青島的對岸,為什麽叫青島村,未見記述,但從我國地名命名的特點來分析,是不是可以說青島村是以靠近青島得名的,青島村附近的海口、小河、小山也都以青島命名了。
初建之後的青島村的居民多為漁民。隨著青島口海運的逐漸開放,南北船員也逐漸增多。
漁民和船員出海多祈求海神保佑平安,遂於明代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在青島村西側修建了壹座天後宮,用以祭祀“天後”。《膠澳誌》雲:“天後之祀,不見於正史,然漁航業奉祀維謹,故海岸恒有是廟。”
前幾年,《青島晚報》上開展的“青島原來是小漁村”的討論中,就青島在德國侵占前是不是小漁村的問題上出現了幾種說法。就我們掌握的歷史資料看,德國侵占膠澳前,青島早已不是小漁村了,而是壹個繁榮的市鎮了。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從青島村建立時談起。前文談到,青島村建於明朝初期,開始為軍戶務農的地方,後壹些漁民也來此定居,發展為壹個大村莊。
明萬歷年間,青島村前的青島口被辟為海上貿易港口,於是“百物鱗集、千艘雲屯”。應該說,這時的青島村已不是個小漁村了,而是壹個具有壹定規模的貿易港口了。
到了清朝中葉,青島口的貿易較前更有發展。青島名稱的內涵也起了實質性的變化,青島的名稱已從海中的青島移向了陸地,青島村附近壹帶的陸地通稱為青島。
清同治四年(1865年)六月,在重修天後宮的《募建戲樓碑記》中,明確記載:“竊聞青島開創以來,百有余年矣,迄今旅客商人,雲集而至…。
8. 壹個美麗的傳說壹個美麗的傳說在董奉山山麓,沿山脈而下自然形成壹條溪流,當地的人稱她為龍溪,在龍溪的盡頭,連接著港尾江,江邊坐落著港尾村。
那是在壹個月色朦朧的夏末晚上,天上的星星眨著明亮的眼睛,仿佛在墨壹般的廣漠天幕中悄悄地述說著壹個神奇的故事。雖然暑氣還未全部消褪,但辛苦勞作壹天的農民已經早已入睡。
港尾村顯得壹片寧靜,偶爾從小巷裏傳來壹兩聲狗叫聲,給寧靜的村莊更增添了壹些的神秘。突然,壹陣粗大的呵斥聲打破了村莊的寧靜,只聽見從壹座鄉間小院裏傳來壹陣壹位男人怒火沖天、循環重復的臭罵聲,緊接著是壹位姑娘帶著哭腔、斷斷續續的討饒聲。
原來是人稱“尿床婆”的姑娘今晚又尿床了,影響了她男人的睡覺。“叭”的壹聲,尿床婆被她丈夫壹個勁地推出門去,摔倒在地上,“砰”的壹聲,她丈夫壹個轉身無情地關上了門。
還不解恨地重復著罵起媳婦來,門外的姑娘跪在門前苦苦地哀求著,但男人還是絕情地連叫幾聲:“滾!——滾!——”之後,自己去睡覺去了。整個村莊又壹下子寂靜下來,連狗都不再叫了。
只剩下蟲子不甘寂寞、不解風情地鳴叫著。月光淡淡地照在姑娘淩亂的頭發、蒼白的臉與破舊的衣服上,更顯得蒼涼與淒涼。
突然風刮起來了,雖然還是在夏末,但也是感到冷颼颼的。姑娘越來越感到悲傷,她想到山上找處避風的地方。
於是她借著朦朧的月光、星光沿著龍溪往董奉山走去,那是她每天基本上要去的地方,在龍溪源頭洗衣服,所以壹路上雖不明亮,倒也沒有遇到什麽麻煩。到了山腳,要經過壹座橋——龍橋,就到了日常的洗衣處——村人稱之為“龍潭”。
龍潭不大不小,三面是巖壁,朝東的壹面平坦,可以供五六個人壹起洗衣服,真是大自然的造化,清涼的溪水沿董奉山地脈源源不斷地從西面巖壁凹處上傾瀉下來,在龍潭中打個漩渦沖走潭中的汙穢、雜物,於是龍潭的水永遠清澈,是鄉村當時洗衣服的好去處。姑娘信步來到龍潭邊的壹塊大巖石上坐下,平時因為家務煩忙,雖然常來,但洗好衣服都是匆匆地又趕回家,從沒有在這巨大巖石上休息過。
現在坐在巖上,望向鄉村:壹切都靜悄悄,人們都睡覺了,好像她被人遺忘了;壹切都是朦朧不清,好像村莊離她很遙遠了。看到這,姑娘不禁悲從心來,同時怨恨之情油然而生,借著朦朧的月光摸到壹塊石塊,握緊石塊不斷地狠狠地向大巖石敲去,嘴上還不忘罵自己狠心的丈夫。
突然,大巖石慢慢地晃動起來。姑娘吃驚不小,趕緊跳離巖石。
回身壹看,只見她剛才所坐的地方,裂開壹條縫,縫中有個東西閃著光。姑娘發現沒有什麽其他異常現象,好奇的她伸手取出那會閃光的東西,感覺冰涼涼的、沈甸甸的。
在月光下,看清是壹個稱砣模樣、發著特有的銀光。姑娘趕緊帶著它往家跑去。
第二天,有關尿床婆半夜得“銀稱砣”的故事壹下子在村莊中傳開。人們湧向龍潭,發現那條裂縫還在,好奇的人們紛紛找來大石塊,甚至有人從家裏帶來鐵錘,對著龍潭四周的巖壁、巖石到處大敲打壹通。
當然只能壹無所獲,於是人們又擴大了尋找的範圍。突然有個人大叫起來,原來在龍橋的橋墩上鑲嵌著壹塊石碑,上面赫然刻著兩行字“銀砣已被得,金桿扔過溪”。
村人壹下子都跑回家,扛來鋤頭、耙子等,只要能挖的工具,在龍溪的兩邊到處大挖起來。後來,陸陸續續的鄉村的風水師傅帶著羅盤、古書、龜殼來這裏蔔卦壹番;甚至有的秀才也來這裏研究壹番,據說古人藏寶的提示語中往往暗藏玄機。
壹直到現在,那傳說中的金稱桿還默默地埋在龍溪的不知那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