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人們對吃的要求,沒有最高,只有更高。除了要吃飽,還要吃好。
只見炊煙起,火正旺。刀起刀落,內功盡顯。色,香,味,俱全,才能算壹頓滿意的飯食。
大多數 美食 ,少了調料,就像少了靈魂。我們調料大家族,在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 歷史 上,通過自身的努力,書寫出了不壹樣的故事。
古人有關調味的討論,在三千多年前就有記載了。翻開古籍,發現“調味”,總是與“和”這個語匯壹起出現,比如枚乘的《七發》裏就說:“伊尹煎熬,易牙調和。”
這裏面提到了壹個人,叫伊尹。這個人可不得了,是商朝初期的大臣,也是廚子們的祖師爺,人稱烹飪之聖。他是古代壹名非常出色的食品研究專家,擅長烹飪還有調味。
在司馬遷《史記》中記載著壹個故事,說伊尹非常想接近成湯,幫助他成就大業,卻苦於沒有門路。後來成湯娶了有莘氏的女兒,伊尹作為陪嫁傭人,順利成為了成湯的奴隸,在廚房裏幫忙。
有壹天,他背著壹個砧板和壹口大鍋來見成湯,還呈上了提前做好的壹份天鵝羹,結果大受歡迎。見成湯享用美味很高興,伊尹趁熱打鐵,借烹飪的事情講了壹大通治國的道理,說治理國家和做菜壹樣,只有恰到好處,才能把事情辦好。成湯聽完驚訝地發現,這個廚子很不簡單,就解除了伊尹的奴隸身份,封他為宰相。
廚子壹躍成為了宰相,原來的業務能力就丟棄了嗎?並沒有。在《呂氏春秋·本味篇》裏,記載了伊尹有關調味的論斷。
伊尹認為,烹調首先要認識原料的天然屬性,水產動物、食肉動物和食草動物,是美味的主要來源;烹飪的火候要適度,要註意鼎中的變化;最後的美味應該達到這樣的要求:“久而不弊,熟而不爛,甘而不噥,酸而不酷,鹹而不減,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膩。”
這樣壹系列理論成果,使得伊尹成為了中國調味的創始人,《呂氏春秋·本味篇》也成為了世界上第壹篇烹飪理論名著。
我們調料家族最先出現的三個成員,是鹽、梅、酒。
先說鹽,它是家族裏的老大哥。早在仰韶文化時期,人們就開始在海水裏提煉鹽了。鹽既能增加食物的味道,又能制作腌制品。
繼海鹽之後,歷代還出現了池鹽、井鹽、巖鹽等等。西周時期,山西運城的池鹽非常有名。戰國時期,秦國的李冰開始提倡使用井鹽。巖鹽在新疆、雲南、西藏這些西部地區,產量最為豐富。
雖然鹽的種類看似多種多樣,但是受限於當時的提煉技術,最終的成品都透著壹股難以形容的怪味,窮苦人家只能皺著眉頭下咽,只有富貴人家才能吃到相對新鮮壹點的產品。
鹹、苦、酸、辛、甘“五味”,鹹排在了首位。對於鹽這個老大哥,就多介紹幾句。
由於鹽的地位無可替代,在漢武帝以後,都是由政府直接控制食鹽,販賣私鹽是重罪。
壹方面,食鹽是國家的戰略物資,軍人需要食鹽才有力氣作戰,所以通過管控食鹽,可以維護統治。
另壹方面,食鹽是國家稅收的主要來源之壹,由於政府壟斷買賣,老百姓又不得不買,因此利潤空間巨大。在唐宋時期,食鹽占國家財政收入的壹半以上;到了元代,更是占到了十分之八。
那麽,遇到販賣私鹽的,該怎麽打擊呢?
首先講壹下,為什麽會出現私鹽。因為官鹽雖然很貴,但是質量根本配不上它的價格,摻雜了很多的泥沙,壟斷產品的客戶意識都差。
但是私鹽不同,完全以滿足客戶需求為導向,經過了精心提煉,純凈度高,加之少了稅收這道環節以後,價格也降低了不少。
雖然比官鹽便宜,但私鹽還是很賺錢。因為食鹽的制作成本太低了,利潤極其可觀,有人專門計算過,倒賣壹次的利潤,可以達到1000兩白銀。這麽暴利的行業,想發財的人自然就鋌而走險了。
面對這些情況,政府規定,食鹽不得跨境販賣。因為各個地方的食鹽品種特征不同,很容易就能發覺是不是私鹽。
從唐代開始,在各個產鹽的地方設置了府衙,專門監管食鹽的生產和買賣。如果越境販賣私鹽,判處死刑。如此嚴厲的刑罰,壹直延續到宋代。到了明清時期,則改成了通通打100杖,充軍三年。
說完鹽,再來說梅,它是家族裏的二姐。註意,此梅非彼梅,它不是“歲寒三友”的梅花,它是梅子,稱呼它“酸友”倒是更合適。人們看中的,主要也是它的酸味。
在曾侯乙墓中,曾經出土過壹條魚骨,縫隙裏面發現了壹顆梅子。這裏的梅子顯然是調味用的,最合理的解釋是為了去除魚的腥味。
因為遇到腥膻味的食材,鹽似乎起不了多大作用,這時候梅的“酸”就體現出了獨特的價值。畢竟在食用醋出現之前,梅確實是壹種很好的代替品。
在秦朝,“酸味”是當時最流行的口味,梅成了壹種網紅調味品。《尚書》中武丁曾說:如果想做肉羹,就選鹽和梅子。此外,秦人還特別喜歡喝酸酸的湯水。
酒,是家族裏的老三。在安陽郭家莊壹座殷墓裏考古發現,夏商時期已經開始用酒來做菜了。
最早的酒,是用谷物自然發酵的。《世本》裏記載:夏朝人儀狄,釀出了酒,作為調味品,於是他就被稱為“釀酒第壹人”。
到了商代,人們不僅掌握了谷物發酵技術,還用桃、李、棗這些食材來釀制果酒。後來甚至出現了濃香型白酒,和食物壹起混合烹飪,用來提鮮。
其實鹽、梅、酒,只是古代三種最基礎的調味品,家族裏除了它們,還有很多其他優秀成員。
糖,家族裏的老四,誕生在先秦時期。那時的人們有壹種觀念,認為“甜味”是五味中最美的。
最早的壹種糖是蜜,來自大自然的純天然原料。在周代,人們用蜜來泡水果吃,貴族之間將蜜作為禮物互相贈送。到了東漢,開始人工養殖蜜蜂。
魏晉南北朝時期,發明了蜜餞。宋代以後,做菜、做糕點,都喜歡使用蜂蜜。在黃州,還曾經用蜜來釀酒。
後來出現的第壹種人工糖,是麥芽糖。它有塊狀的,叫作“場”;還有稀狀的,叫作“怡”。只要含有澱粉的糧食,都可以作為原料,只是因為從大麥芽裏提煉出來的最多,味道最好,所以稱作了“麥芽糖”。
在西周時期,麥芽糖已經成為了宮廷中常見的調味品。《詩經》裏甚至誇張地提到,土地肥沃的地方,苦菜都長得像麥芽糖壹樣甜。
為了更好地調味,廚師們還想辦法利用蜜棗、栗子和甘蔗來做菜。《楚辭》裏有記載,說在做鱉肉和烤羊肉食物時,用濃縮的甘蔗漿刷在上面,可以調味和上色。
當古人從甘蔗裏面提取了白糖以後,普通百姓終於能吃上甜食了。唐代鑒真和尚東渡日本時,帶去了二斤多的蔗糖,同時把制糖的方法傳給了當地。在宋元時期,有了專門生產蔗糖的工廠。江浙地區的人們做菜,最喜歡放糖,就是那時候形成的。
還有壹個地方的人們,起初最愛的菜也是甜味的,那就是四川。魏文帝曹丕在《與朝臣詔》裏說過,四川人嫌雞和豬的味道太寡淡,在烹飪時喜歡用糖來調味。西晉左思在《蜀都賦》中也誇贊,蜀地漫山遍野都是采蜜的蜂箱。
到了唐代,印度制糖技術傳入我國以後,大面積的甘蔗種植園在四川內江出現,內江也被稱為了“甜城”。而四川人不再獨愛甜味,已經是宋代以後的事情了。
家族裏的老五,是醬。《禮記·曲禮》裏記載,在周朝時期,已經把醬當作調味品了。有經驗的吃貨,只要看到端上來的是什麽醬,就能猜到會吃什麽食物。
那時,“醬”是“醢”和“醯”的總稱,前者指用魚、肉制成的醬,後者指帶酸味的醬和醬汁。後來,除了用魚、肉,還用水果和蔬菜制醬。
到了漢代,“醯”獨立出來,專指醋。那時,人們研究出了制作豆腐的工藝,醬大軍也進壹步擴員,把豆類原料招納了進來,發明了人工調味品:醬油和豆豉。壹直到明代,豆醬的應用更加普遍,而魚、肉醬就慢慢被淘汰掉了。
中國醬香,是古人鐘愛的調味方式,餐桌上的靈魂滋味之壹。以前難以下咽的食物,壹旦和這種神奇的調味品結合,比如蘸著醬吃,或者澆上醬汁,口感立馬大幅度改善,顏值也瞬間提升檔次,真正實現了色、香、味俱全。
在所有調味品中間,最讓人過癮的是辣。辣這壹味,和孫悟空壹樣,有很多的分身,既包括帶“椒”字的花椒、胡椒、辣椒,又包括不帶“椒”字的茱萸、姜。
先說花椒,這是壹種很古老的辛辣味調料,為“三香”之首。其實“椒”這個字,最早就是專指花椒。
花椒出現在商代,在《詩經》裏多次提到過它。在戰國時期,花椒用來增加肉類的美味,楚人還用它來泡酒。古人在煮茶的時候,也和現代人不壹樣,壹定要加入花椒和肉桂。
在北魏時期,人們開始大量使用花椒。到了唐代,花椒在菜譜上的占比,已經達到了五分之二。宋人做魚做肉的時候,特別喜歡用川椒。元代宮廷的羊肚羮,也喜歡用川椒,甚至專門發明出了椒面羹。
即便是明代,花椒在菜譜上的占比,也能達到三分之壹。當時宮廷從四川采辦花椒,壹年就能達到8000斤,可見其受歡迎程度。
“三香”的另壹個成員是茱萸,它的 歷史 也很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尤其是四川人,特別喜歡用它。西漢時期的川菜裏,開始出現茱萸。平時腌魚,同樣要用到茱萸。
到了明代,茱萸已經成為川菜調味的主力軍。《本草綱目》裏記載,四川人經常吃的油辣子,就是用茱萸做的。具體做法是:用壹升茱萸同十升豬油,壹起煎成辣油。
“三香”的第三個成員是姜,傳說神農發現了它,因為他姓姜,就把這種植物取名為“姜”。
先秦人吃飯,離不開姜。春秋戰國時期,人們開始用姜對飯菜進行調味。《呂氏春秋》中說,調味最好的,是產自陽樸,也就是巴蜀地區的姜。後來同樣出色的姜,來自長江流域的湖北、江蘇、浙江等地。
古人在食肉時,也會放壹些生姜。比如東漢的張衡曾經提到,漢代人做肉菜就特別喜歡用姜。另外,姜也是制作肉幹的重要材料,將姜、桂切成碎末,灑在肉上,不停地捶打,使肉質緊實,然後浸上鹽,自然風幹,是廣受歡迎的美味。
姜的實力不容小覷,它是“三香”中最強的壹位。當另外兩個成員被其他材料取代以後,姜依然流行到現在屹立不倒。
那麽,取代花椒和茱萸的又是什麽呢?是辣椒。辣椒是壹個混血兒,祖籍在中南美洲熱帶地區,它來到中國,和絲綢之路有關,從中亞和南亞進口。
最早關於辣椒的記載,出現在明代高濂編撰的《遵生八箋》裏面,介紹它是作為觀賞花卉被引入中國的。
到了清代,人們才開始把辣椒作為調味品。康熙年間《花鏡》記載,民間壹些地區已經食用辣椒了,但是還不普遍。直到光緒時期,川菜的菜譜裏大量出現了辣椒。緊接著,四川人更是腦洞大開,利用辣椒發明了豆瓣醬。
胡椒也是重要的辣味來源,原產於緬甸和印度,魏晉南北朝時期傳入中國。但是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它是壹種罕見食材,相當貴重。平時舍不得吃,只有在招待貴客時,才會往湯碗裏放上幾粒。
唐代有壹個巨貪宰相元載,他被抄家時,人們就從贓物中發現了八百石胡椒,超過了六十噸。原來,元載囤積這些胡椒,是為了賣出更高的價錢,可見當時胡椒之珍貴。
壹直到明代,胡椒的價格才降下來。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記載,此時的胡椒,已經成為遍布全國的日常調味品了。
原先並不起眼的辣味,尤其是在辣椒傳入以後,短短壹二百年的時間,中國人已經無辣不成席了。
還有壹些成員,即便不像上述大哥大姐那麽有存在感,甚至擁有移民身份,也是家族中不可或缺的壹部分。
像先秦時期出現的蔥、芥、韭,都是地道的原住民。而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後,帶回來了蒜和香菜。需要特別註意的是,在唐代,蒜被當作了葷菜,出家人是不允許食用的。
從明代開始,人們研制出了芝麻油、芝麻醬和腐乳。晚清時期,外國殖民者又帶來了各自國家的調味品,比如咖喱、沙司等等。19世紀初期,日本人發明的味精開始風靡中國。
南北朝時期,曾經非常流行壹種復合型調料,叫八和齏。據說這是壹道非常濃郁的調味品,制作工藝極其復雜。它的配方和具體制作方法,被北魏農學家賈思勰寫進了《齊民要術》中。
數千年來,博大精深的中國 美食 文化,從寡淡走向豐富,發展到現在,俘獲了世界各國人民的心,這其中,我們調料家族功不可沒。
烹飪技術在不斷進步,調味品類也在不斷更新。無論是食物本身的味道,還是五味雜陳的調和,背後都蘊藏著中國人的無窮智慧。那是兼容並包,那是和而不同。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筱弓
參考資料:
《調味品演變及其發展趨勢》、《我國古代的調味品》、《“炎黃子孫”稱謂因鹽而起,古代“得鹽者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