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某銀行領導酒霸新員工的新聞,又刺激了網友們敏感的神經!酒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壹部分源遠流長,而“酒”本身也沒有善惡之分,但不是所有的東西裝進“文化”的套子,就可以佯裝自己代表著文化,那些所謂的“酒桌文化”“酒霸行為”就是佯裝文化的典型。
酒文化的內核不是酒,而是禮。中國是個講禮的國家,我們壹直以“禮儀之邦”而自豪。從西周的大聖人周公訂定禮制開始,禮制就在中國傳承了3000余年至今,構成了中國人社會生活的人際關系規則,我們的言談舉止都要契合禮的規約才能被社會所接受。
壹、飲酒禮溯源飲酒禮儀可以追溯到西周禮制“鄉飲酒禮”,這裏的“鄉”是指兩個人對坐而食,後來引申為聚落會飲,又引申為行政單位“鄉”。古籍《儀禮》就有關於鄉飲酒禮的記載。有很多人認為,鄉飲酒禮是周公的發明,事實上該禮源起殷商時期,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才在西周逐漸完善成型。殷商的飲酒禮並不是壹項獨立的社會活動,而是在舉辦祭祀活動時伴生而行,商王為了賞賜有功之臣,就會舉辦飲酒儀式。到了西周時期,飲酒禮開始從祭祀活動中獨立出來,並且有了固定的飲酒儀式。
從《尚書》等文獻可知,殷商的君王是非常勤於王政的,並不好酒,即使飲酒也很有節制,絕不酗酒濫飲。有人可能要反駁了,說《史記·殷本紀》中不是記載了商紂王“酒池肉林”的故事嗎?沒錯,作為殷商末代君主,紂王的確濫飲無度,而殷商就是從這位君王開始,開啟了奢靡的飲酒之風。
商紂王酗酒失德而亡國的故事歷歷在目,因此周武王滅商以後,西周統治者們就嚴禁濫飲無度,進壹步規範了飲酒禮儀規範。如《尚書·無逸》中記載周公勸誡周成王不要酗酒,“無若殷王受之迷亂,酗於酒德哉”。就是說,我王可別學商紂王那個德行,把酗酒當成酒德。可見西周飲酒是有度有德的。
影視劇中的周天子形象
二、鄉飲酒禮的程序鄉飲酒禮是西周六禮——嘉禮之壹,是在古代鄉學中舉行酒會的禮節。說到周禮,很多人第壹反應可能就是繁文縟節。在今天看來,鄉飲酒禮的儀式也的確復雜,包括謀賓、迎賓、獻賓、樂賓、旅酬、無算爵無算樂、賓返拜等程序,不把這些程序走完,體現不出主人對賓客的尊重和禮遇。
這些程序從字面意思上看比較難懂,那我們就逐個解釋解釋:
謀賓:就是商量請哪些人。由壹鄉之中掌管政教禁令的鄉大夫和鄉中教師壹塊商量賓客的人選,然後把賓客分為賓、介(陪賓)和眾賓三類,賓、介各壹人,眾賓有多人,還得從眾賓中選出三個人作為他們的代表。
迎賓:古代請人喝酒儀式感很足,不像今天隨便打個電話發個微信就能約飯,到時候由輔佐鄉大夫的“相”站在鄉學的門口迎接賓客。
獻賓:是鄉飲酒禮的重頭戲。落座之後就開始進酒了。主人向賓進酒,叫“獻”,賓給主人回酒叫“酢”,接著主人自飲後再勸賓飲酒叫“酬”,壹“獻”、壹“酢”、壹“酬”合起來是壹個完整的套路,合稱“壹獻之禮”。主賓之間獻完了,就輪到主與介、主與眾賓之間獻酒了。
樂賓:就是要在宴會過程中請樂工奏樂,以歌頌周天子、歌頌友誼之類的,今天吃完飯去KTV唱個歌消遣壹下跟樂賓有異曲同工之妙。
旅酬:這是為了留住賓客而設置的壹個環節,包括賓酬主人、主人酬介、介酬眾賓,然後眾賓們按照年齡的大小有序飲酒。
無算爵、無算樂:賓主之間繼續喝酒,喝醉為止,樂工們要繼續奏樂,盡歡為上,這就是聯歡的節奏啊。得解釋壹下,這裏的喝醉和今天的死命勸酒爛醉如泥不是壹回事。《尚書大傳》中說:“不醉而出,是不親也;醉而不出,是渫宗也。”意思是說,主人要是不把客人勸醉,就是跟客人不親,客人要是醉了還不辭別,就是對主人不敬。主人奔著“醉”勸酒,客人把握著“量”喝酒,主要目的就是雙方表達感情要到位。
賓拜返:吃飽喝足了賓客也就回去了,第二天賓客還要來答謝。
那這個鄉飲酒禮到底是什麽人舉辦的?哪些人可以參加?鄉飲酒禮由鄉大夫挑頭宴請鄉中賢者。從參加酒會的人員就能看出來,鄉飲酒禮是屬於貴族中最低壹層的士大夫和平民階層的禮儀。
三、權力的操控鄉飲酒禮的目的不是吃吃喝喝,而是通過酒會“以禮秩序,以樂致和”,達到強化禮教、維護貴族階級權力的政治目的。西周是禮制社會,禮的功能就是區別尊卑貴賤,每個人都是有身份等級的,必須在禮制社會中找準定位,妳是哪個階層的,就幹哪個階層的事、用哪個階層的器物,不能逾矩。中國文化的核心就是這個禮制。鄉飲酒禮作為周禮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也就承擔起等級分層的功能。
比如說鄉飲酒禮的謀賓環節:就是把賓客分成賓、介、眾賓等三六九等,不同等級的人相應地得到不同的禮遇。在獻賓環節中,主人鄉大夫對不同等次的賓客敬酒時,儀式感就不壹樣:對“賓”要做完“獻”“酢”“酬”三道手續,即“壹獻之禮”,這個“壹獻之禮”已經是儀禮規格中最低等級的了;而對那個陪賓“介”光進行“獻”和“酢”就行了,不需要“酬”;對眾賓的儀式感就更簡陋了,主人只需要向眾賓的三個代表“獻”酒即可,“酢”和“酬”都省去了,其他眾賓跟著喝酒就行。從賓到介到眾賓,儀式感遞次簡化,禮遇也遞次弱化,每個人的等級分層就在文質彬彬的酒會上顯露無疑。
而等級分層的背後是權力。鄉飲酒禮作為禮制的具體表現手段,其權力的痕跡遺傳至今。有學者提出“儀式是壹種等級分層”,那古代社會靠什麽來體現等級分層呢?簡單地說有五種方式:通過方位來確定尊卑;以見人時所攜帶的禮物來確定尊卑;通過使用不同數量的器物等來標明身份;通過儀式中的服飾來確定身份;通過活動中的順序來區分等級。鄉飲酒禮就屬於最後壹種。在等級分層中,權力的構成要素如年齡、官職、血緣親疏等,成為貫穿於儀式中的潛規則。這就是飲酒禮折射出的儀式、權力和等級的邏輯。
那麽中國人為什麽就能心悅誠服地去接受這樣的權力邏輯呢?說到底人是社會性動物,無論如何也要依賴並融入社會而生存。如果說權力是壹種強加於他人的力量,比如官職就天然帶有強迫性的震懾力量,會讓人無形中屈從於權力的擺布。而像年齡、血緣等,看上去不屬於權力的範疇,但事實上仍然是壹種權力,只不過年齡和血緣使了壹個障眼法,長者敬酒,小輩不能不喝,否則就是不敬,誰讓人家是長輩呢,何況自己有壹天也會變老,也會享受長輩的這種權力,未來的期許抵消了當下年齡的迷惑權力帶來的壓迫感,人們也就心悅誠服地接受了這樣的權力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