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宋朝的四大發明

宋朝的四大發明

四大發明

造紙術:造紙是壹項重要的化學工藝,紙的發明是中國在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上所做出的壹項十分寶貴的貢獻,是中國化學史上的壹項重大的成就。

在紙還未發明之前,甲骨、竹簡和絹帛是古代用來供書寫、記載的材料。但由於西漢的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甲骨和竹簡不能滿足發展的需求,從而促使了書寫工具的改進。當時人們已開始應用小塊的絲綿制成的紙,由於古漢時的紙張是由麻縷和絲綿,加上制法粗糙,所以紙張的質量不太好。而麻縷和絲綿都有其本身的作用,如要把它們用作造紙的原料,就必然會受到很大的限制,而難以得到迅速的發展,來滿足文化生活上對紙張的要求。

在新的客觀形勢要求下,東漢蔡倫的出現為造紙術帶來新突破,在《東漢觀記》卷二上記載:“蔡倫,有才學,盡忠重慎,每次休沐,閉門以絕賓客,曝體田野。典作尚方,造意用樹皮及敝布、魚網作紙。元興元年奏上,帝善其能,自是莫不用,天下鹹稱蔡侯紙”。從以上看來,蔡倫是用樹皮、破布、魚網造紙的。雖然在蔡倫之前也有紙的存在,但是原料本身就有很大的局限,而蔡倫對新原料的發現,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破布、破魚網早已結束了它們本身的任務,成了廢物而又用作做原料,對造紙工業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印刷術: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經過長期實踐和研究才發明的。 大約在公元600年前後的隋朝,人們從刻印章中得到啟發,在人類歷史上最早發明了雕版印刷術。

雕版印刷是在壹定厚度的平滑的木板上,粘貼上抄寫工整的書稿,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紙正面和木板相貼,字就成了反體,筆劃清晰可辨。雕刻工人用刻刀把版面沒有字跡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體凸出的陽文,和字體凹入的碑石陰文截然不同。印刷的時候,在凸起的字體上塗上墨汁,然後把紙覆在它的上面,輕輕拂拭紙背,字跡就留在紙上了。到了宋朝,雕版印刷事業發展到全盛時期。雕版印刷對文化的傳播起了重大作用,但是也存在明顯缺點。第壹,刻版費時費工費料,第二,大批書版存放不便,第三,有錯字不容易更正。

北宋平民發明家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改進雕版印刷這些缺點。畢升是北宋中期的壹個普通平民知識分子,當時人稱布衣。他總結了歷代雕版印刷的豐富的實踐經驗,經過反復試驗,在宋仁宗慶歷年間(公元1041-1048)制成了膠泥活字,實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壹項重大的革命,大約200年後,這壹技術傳到其他國家,對世界文明的發展進程起到推動作用。

火藥:是中國四大發明之壹。火藥,顧名思義就是(著火的藥)。它的起源與煉丹術有著密切的關系,是古代煉丹士在煉丹時無意中配制出來。

它是硫黃,硝石,炭的混合物,而前兩項在漢代成書的中國第壹部藥物學典籍(神農本草經)裏都被列為重要的藥材。就是火藥本身也被歸入藥類,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說,火藥能治瘡癬,殺蟲,辟濕氣和瘟疫。火藥的發明是人們長期煉丹制藥實踐結果,至今已有壹千多年歷史。

唐朝末年,火藥已被用於軍事。到了宋代,戰爭接連不斷,促進火藥武器的加速發展。北宋政府建立了火藥作坊,先後制造了火藥箭,火炮等以燃燒性能為主的武器和(霹靂炮),(震天雷)等爆炸性較強的武器。南宋在1259年造出了以巨竹為筒,內裝火藥的(突火槍)。到了元代又出現銅鑄火統,稱為(銅將軍)。這些都是以火藥的爆炸為推動力的武器,在戰爭中顯示了前所未有威力。

在12、13世紀,火藥首先傳入阿拉伯國家,然後傳到希臘和歐洲乃至世界各地。對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對經濟和科學文化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美法各國直到十四世紀中葉,才有應用火藥和火器的記載。

指南針:春秋時期,中國勞動人民就在采礦、冶煉中,逐漸認識了磁石。到戰國時期,就有人用磁石做成器具來判定方向,當時叫“司南”,它是在壹個無沿的方盤上放置壹只水勺似的磁石,水勺的柄端向南指。到北宋後期(公元11世紀),中國人民創造了人工磁鐵,此後又創制了“指南魚”,把用磁鋼片制成的“魚”放在水面上,以此指示方向。後來經過反復研究改進,又把磁鋼片改成細小的磁鋼針,並使它的尖端成磁北極,末端成為磁南極,這就成了指南針。北宋時期,人們創造了適用於航海的指南針,把航海事業推向了新的時代。這壹時期,中國的造船技術在世界上也最為先進。到了14世紀初,指南針才由中國傳到歐洲。